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青春期教育心理

父母青春期教育心理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造成孩子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有些小学生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成为家中所谓的“小皇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所致。要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应注意如下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也在快速变化,心理承受能力在人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心理承受能力应从小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_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龙心切,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培养,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干,甚至上了小学的孩子吃饭、穿衣还由家长包办。结果造成孩子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有些小学生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成为家中所谓的“小皇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所致。事事为孩子包办,势必隔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其结果是,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变成了父母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如果孩子缺乏独立性的尝试机会,他们变得事事处处依赖父母去获得每一项新的经验。父母的一系列替代活动,使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有的父母每天都要详细地盘问班上发生的一切,给孩子种种“指导”,甚至在班内同哪个小朋友玩,不同哪个小朋友玩,都由父母决定。长此以往,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处处靠父母的保护进行选择,靠父母的力量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久之,孩子会丧失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与能力。显而易见,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要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应注意如下方面。

(一)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家庭生活中,应当注意教育孩子自觉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应当教育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父母切不可包办代替。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生动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多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

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应尽量不替孩子代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懒惰、依从等不良习性。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除此之外,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培养其从小就自己动手来满足一些个人需要,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对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也大有帮助,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快乐、更可爱。

(三)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时进行承担和化解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也在快速变化,心理承受能力在人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心理承受能力应从小培养。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独立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表明,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能力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父母,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2.表扬也应适当 许多孩子是在充满赞扬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该做的事,周围的人也总是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往往会出于疼爱而护短。这会使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吵闹。这样的孩子当然无法经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

3.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会不可避免地面对一些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等。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使孩子对人生中的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和身体一样,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能促进健康。在培养心理承受力方面,“挫折教育”或“耐错教育”很重要。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出点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这样才能使他们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转移,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如不及时强化巩固,仍容易改变。因此,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巩固。可采取以下方法。

1.表扬鼓励法 如家人吃水果时,孩子主动将大苹果让给长辈吃,家长及时予以肯定,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孩子尊老爱幼的美德将得到形成与巩固。

2.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一致 孩子在幼儿园得到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家长应予以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庭、幼儿园教育脱节,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例如,幼儿园正在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家长就应该积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不要包办代替。

3.示范法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如教育孩子洗手帕,家长可示范洗手帕的全过程,让孩子去模仿、学习,以此巩固孩子爱清洁、爱劳动的行为习惯。

4.练习法 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学会快速穿脱衣服,成人可通过竞赛的形式,与孩子一起反复练习穿脱衣服、系鞋带等。

5.随机教育法 如带孩子去公园玩,突然看见一位老奶奶被路上的香蕉皮滑倒,应鼓励孩子立刻扶起老奶奶,并及时教育孩子,不要随便丢果皮,要把果皮放在果皮箱内,并让孩子反复实践几次。

6.暗示法 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运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及时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见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可用暗示法提醒孩子:“小朋友摔倒了,应该怎么办?”用来提示孩子主动帮助他人。

7.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强化良好行为 可通过讲故事、唱歌表演、诗朗诵、童话剧等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表演童话剧《小熊拔牙》,就可以教育孩子养成坚持早晚刷牙的习惯。

(五)建立作息常规

孩子喜欢按熟悉的常规办事。在他的生活中设立一些常规,孩子将很高兴。他会按规律进行有秩序的生活。例如,为孩子规定起床和睡觉的作息时间。如果想让孩子愉快地起床,并拥有快乐的一天,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孩子能做到的常规。起床时,孩子需要几分钟从睡梦中清醒,如果立即催促他起床,只能使他整个早晨一直心绪不高。如果父母不得不赶着去上班或从事其他活动,那么最好在头天晚上就准备好衣物。这样,早晨就用不着花时间去想该做什么了,每个人都会很轻松。

现代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孩子可以从各种信息中得到不同的信号,比如看电视,孩子经常看的节目时间都是相对固定的,电视可以帮助他准确地报时,当动画片开始的时候,就是妈妈回家的时间,当《新闻联播》结束的时候,爸爸该下班了,晚饭也该吃了。当看完一集电视剧的时候,该洗脸漱口准备上床睡觉了;这种有规律的重复的电视节目,在孩子看来,除了具有欣赏娱乐的功能外,还是自己小小的一个生物钟呢!另外上床睡觉也应建立常规。这个常规的开始可以是洗澡或刷牙,由此孩子会知道快要睡觉了,慢慢安静下来,并准备铺床。定下第二天的计划。

有规律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幼儿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一个了解,他可以懂得“以前”和“以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