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法学的发展阶段

语法学的发展阶段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法学从产生之初到今天,其理论派别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从结构主义的产生到转换生成语法的问世为第二阶段,这时期的语法学是描写性的,语法学的主流是对客观的语言事实进行尽可能全面而详细的描写,而不是对语言现象指手画脚。描写性语法可以说是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转换生成语法问世以后至今为第三阶段,这时期的语法学强调要对种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持这种主张的有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学派。
语法学的发展阶段_语言学讲义

语法学从产生之初到今天,其理论派别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但就其发展情况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结构主义产生以前为第一阶段,这时期的语法学主要是规定性的(prescriptive),语法学家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坚持用法规范。比如,他们会说Who are you looking for?中的who用得不对,应该用宾格whom;He is taller than me中的me用得也不对,应该用I。

从结构主义的产生到转换生成语法的问世(问世之前和问世之初一段时间)为第二阶段,这时期的语法学是描写性的(descriptive),语法学的主流是对客观的语言事实进行尽可能全面而详细的描写,而不是对语言现象指手画脚。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5]现代汉语语法描写研究的代表。上述英语句子既然为多数人接受和使用,我们就应该承认它们是合语法的。描写性语法可以说是语言学中的“自然主义”。

转换生成语法问世以后至今为第三阶段,这时期的语法学强调要对种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持这种主张的有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包括认知语言学)学派。例如下列现象如何解释?

(8)Which boy might he say likes/*like Mary?

(9)Which boys might he say like/*likes Mary?

从语言的线条性看,like或者likes都位于say之后,为什么在上述两个句子中反应不一样?生成语法通过转换来解释:其实例(8)和例(9)的深层结构是不一样的:

(8a)He might say which boy likes/*like Mary?

(9a)He might say which boys like/*likes Mary?

当which boy和which boys前移后,在say后留下的虚迹(trace)也就不一样:

(8b)Which boy might he say[t]likes/*like Mary?

(9b)Which boys might he say[t]like/*likes Mary?

由(8a)、(9a)可知,(8b)中的t代表的是which boy,(9b)中的t代表的是which boys,这就圆满地解释了例(8)和例(9)的差异所在了。类似的如:

(10)Who do you want to beat?→Who do you wanna beat?

(11)Who do you want to win?→*Who do you wanna win?

为什么例(10)前面的句子能说成后面的而例(11)却不能?因为其相对应的深层结构不一样,因而留下的虚迹的位置不一样:

(10')Who do you want to beat t?

(11')Who do you want t to win?

由(11')可见,例(11)中的want和to之间实际上是受虚迹t阻隔的,因此它们不能缩合成wanna。

再看下面的例子:

(12)他从上海飞到北京。

(13)他从2点工作到5点。

“从”和“到”原本是表示空间领域的源点和目标的,为什么在时间领域有类似的用法?这种用法不限于汉语,其他语言,如英语中的from和to、日语中的から和まで都有类似的用法。日语的例子如:

(14)うちから学校まで自転車で半時間かかります。(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要半个小时)

(15)王さんは9時から4時まで勉強します。(小王从9点学习到4点)

认知语言学用隐喻来解释这种现象。

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都强调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但前者所做的是从语言内部(语言结构本身)进行解释,后者所做的是从语言外部(结合语境、认知心理等)进行解释。它们各有千秋,最好不要走极端,把两派视为水火不相容的。对语言事实的解释工作还刚刚开始不久,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因此大有可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