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倡导爱心传递温暖

倡导爱心传递温暖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鄞州日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深化爱心助学报道。《鄞州日报》“趁热打铁”,紧密配合严意娜的助学活动,并在全区掀起一股爱心助学的热潮。在此基础上,《鄞州日报》又对严意娜造桥之事进行跟踪报道。根据宣传部统一安排,当年8月,《鄞州日报》将严意娜作为鄞州区爱心典型进行重点宣传。有读者认为这是《鄞州日报》人物报道形式的一次突破。
倡导爱心传递温暖_《鄞州日报》关于爱心助学报道的实践与探索_转型中的传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一)

◎俞珠飞[1]

社会面临变革转型,贫富分化严重,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大众传媒报道新闻事实,传播先进文化,在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某种道德抚慰功能以及道德宣扬责任

爱心助学报道是指媒体通过报道贫困学生的生活现状,报道失学学生的新闻事实,发动社会救助的一种行为。它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是大众传媒人文关怀和服务功能的体现。

近年来,《鄞州日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深化爱心助学报道。2010年,更是抓住鄞州爱心女孩严意娜这一典型,倡导爱心,传递温暖,并以此为契机,推出“严意娜助学热线”,后改名为“亚辉助学热线”,使之成为一个固定栏目,予以重点“经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增强了报纸本身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一、严意娜典型报道

2009年,鄞州女孩严意娜受所在公司——宁波通标公司派遣,到黄土高坡上的甘肃省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屲小学支教。其支教日记在网上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网络、报纸、电视等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鄞州日报》认为这是做好助学报道的一次良机,因为:第一,严意娜是鄞州本地人,本地报纸宣传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凸显报纸的亲和力;第二,鄞州区正在创建爱心城区,宁波正在创建文明城市,严意娜事迹报道是个很好的载体;第三,有助于该报打造爱心助学名栏目。

2010年2月23日,《鄞州日报》在一版醒目位置推出消息《献爱心,需要一份坚持鄞州姑娘严意娜甘肃支教归来,带回60名贫困学生名单,已有9名结对,尚有51名等待结对,资助款每人每年500元》,并配上严意娜手拿需结对学生名单照片一张,在三版刊登了51名学生的简要情况。

报道效果之好出人意料!次日,严意娜的电话差些被打爆,8小时之内51个学生全部被结对。这让报社上下为之振奋,也让严意娜这位爱心女孩深受感动。严意娜决定将第二批50名贫困生名单提前公布。《鄞州日报》“趁热打铁”,紧密配合严意娜的助学活动,并在全区掀起一股爱心助学的热潮。

在此基础上,《鄞州日报》又对严意娜造桥之事进行跟踪报道。这些报道不仅是对严意娜爱心举动的肯定,更进一步唤起了鄞州人民的爱心。严意娜边工作边募捐,并表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帮黄土高坡的孩子们造一座桥,使他们上学不至于那么难。这些报道加上以后关于造桥的一波三折,有效地推进了严意娜这一典型的树立。根据宣传部统一安排,当年8月,《鄞州日报》将严意娜作为鄞州区爱心典型进行重点宣传。报社编委会专门安排三名记者组成报道组进行重点采写,相继推出了《幸福地游历在大西北和宁波之间》、《严意娜日志引发社会热议》以及长篇通讯《爱,为青春伴舞》,并配发多篇评论深化主题。

报道通过记者生动、细腻的描述,深深地感动了读者,也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鄞州区委书记特意在鄞报的长篇通讯《爱,为青春伴舞》上批示,要求全区向严意娜学习。有读者认为这是《鄞州日报》人物报道形式的一次突破。

记者亲赴甘肃采访则是《鄞州日报》宣传严意娜爱心故事的又一高潮。得悉经过半年奔波,宁波市民爱心桥终于要开建的消息,《鄞州日报》决定派遣记者亲赴大西北,见证这一历史时刻。2010年8月25日至30日,记者赶赴黄土高坡,亲历孩子上学之难,以及当地人对于造桥之期盼,并克服通讯信号弱、采访环境艰苦等困难,采访贾家屲小学的孩子、老师以及当地干部群众,接连发回《心中的桥多姿多彩》、《她做了我们不敢想的事》、《严意娜再次带孩子过河回家》等9篇报道,回到鄞州后又推出这次纪行的长篇通讯《黄土苦,爱心甜》。

当月,《鄞州日报》前后刊发严意娜事迹报道共20篇,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严意娜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敢于担当的可贵精神,使严意娜典型进一步得到充实,并将读者的心与“苦甲天下”的造桥地紧紧相连,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助学热情。

二、爱心助学热线栏目

在对严意娜进行典型报道、激发读者爱心的基础上,《鄞州日报》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助学热线栏目,进一步深化助学报道。

2010年3月,在成功报道严意娜结对助学事迹之后,《鄞州日报》将连续报道升级为固定栏目,推出“严意娜助学热线”,旨在发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教育,关注孩子,也旨在打造“爱心鄞州”这张名片

此栏目的推出,也标志着《鄞州日报》在关注严意娜爱心举动的同时,将爱心助学对象扩大至本区范围内的贫困学生。此后,《鄞州日报》通过此栏目,选择一个个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在贫困生和爱心读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相继帮助得眼疾的贫困学生看好了眼病,帮助勤奋好学的同学找到了辅导教师,帮助爱好音乐的学生得到了电子琴,为贫困学生找到了结对学生……

到2010年10月底,《鄞州日报》已刊发助学报道共46篇,帮助100多名贫困生与好心人结上了对子,他们艰难的上学之路因而多了一份关心和温暖。

三、几点思考

回顾8个月来的努力,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1.爱心助学报道是报纸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鄞州日报》的“助学热线”栏目定位为社会救助体系(政府职能部门救助、慈善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救助)的重要补充,体现了《鄞州日报》作为鄞州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向读者发出了关注鄞州全区贫困学生的号召。

如今,读者对于报纸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选择性也越来越大。实践证明,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是吸引读者的有效途径。为此,《鄞州日报》认为,开设“助学热线”这一栏目,关注鄞州爱心女孩支教的黄土高坡贫困学生,并关注鄞州的贫困学生,从而为读者找到新的热点,引起读者的共鸣,实现了他们的资助愿望,同时也是对《鄞州日报》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可。可以说,这一栏目已成为一个平台、桥梁,起到了为社会爱心人士和贫困学生搭桥的良好作用。

在社会面临变革转型,贫富分化严重,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大众传媒报道新闻事实,传播先进文化,在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某种道德抚慰功能以及道德宣扬责任。通过典型报道和开设栏目等传播行为,《鄞州日报》既倡导了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传统美德,也展示了报纸的人文关怀。

2.固定栏目,恰当定位,长期坚持,是形成报纸特色的重要手段

此前,《鄞州日报》也多次进行慈善助学等方面的报道,但由于没有固定栏目,而且也未进行重点策划,报道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确定推出栏目之前,《鄞州日报》编委会非常重视,总编亲自到严意娜所在的宁波通标公司进行协商,在得到他们支持后才推出,并辅以相关措施保障其落实到位,如确定一人为具体执行记者,稿子根据内容安排在一版或三版,并特意设计了栏花,突出栏目标志。

3.爱心助学报道也要注重新闻策划

爱心助学报道是媒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运行的报道行为,需要可行有效的新闻策划,包括报道政策、报道时间、报道形式等都需要事先准备,才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在刚开始报道严意娜爱心故事时,我们得知,严意娜不仅希望宁波爱心人士能助学于她支教的甘肃宏伟乡的贫困孩子们,还想在孩子上学的路上建一座桥,以使孩子上学之路不再险象环生。但我们认为一下子推出两件事,不利于同时顺利解决,毕竟造桥当时初步估计为50多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助学相对来说每个人仅几百元,更容易解决。于是我们首先报道结对助学,在完成助学的基础上再推出造桥之事,果然,读者的爱心热情被一点点点燃,效果之好出人意料。

在推出栏目之初,我们也是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办法,首先选择的典型要求更有故事性,问题相对更容易解决,而且一个接一个推出,而不是一次性推出。在报道中,相关记者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去写作,并尊重当事人意见(如虚化名字等),一句话,就是设法使爱心报道正面效应最大化,减少或消除负面效应。

【注释】

[1]作者简介:俞珠飞,《鄞州日报》新闻中心副主任,记者职称。1993年进入《鄞州日报》,从事新闻工作18年,采写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县市报、地市报及浙江省、宁波市新闻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