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新桥治验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肾虚为本: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病因病机。支气管哮喘临床分为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柯新桥教授认为,无论何期,肾虚(尤其是肾阳虚)是本病最根本的病理机制。
(1)临床观察到,本病急性发作时咳逆喘气,哮鸣有声,而黏痰一经咳出,则病情大多迅速缓解。由此说明宿痰停伏于体内,遇某种诱因(如感受风寒或风温、劳倦、食用某些致敏食物等)而触发,是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因病理。然宿痰内伏则与病者先天禀赋不足、肾之阳气亏虚密切相关。肾阳乃机体阳气之根,总司气化,又可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若阳虚则温化失常,脾肺水津不布,继而化痰生饮,伏留于体内,遇感而诱发哮喘。由于先天不足,故大多自幼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渐充,部分患者可逐渐自行向愈;反复发病,肾虚更甚,摄纳失常,故时至成年,则较难治愈;病程日久,每致阴阳俱虚。因此可以认为,肾虚是发病之本,临证治疗时,即便痰浊内盛,哮喘严重,柯教授亦主张适当选用益肾温阳纳气之品,以提高临床疗效。
(2)本病缓解期患者或似于常人,无症状体征可辨;或表现为程度轻重不等的肺脾肾虚损之象。肺气虚则每见声低气怯,动则尤甚,或自汗、易感冒;脾气虚,运化失常而出现食少便溏,形瘦无华;肾中阳气不足则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等候。三脏俱虚为其本,其中肾虚为发病之关键。这是因为久病咳喘,肺脾气虚,日久必穷及肾,致使摄纳无权;或肾阳素亏,无以温补脾肺,势必形成肺脾肾阳气俱虚之证。即便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体征可辨,但仍存在有一定的“潜在肾虚”,只是没有显现出来罢了。
(3)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表明,本病肾虚(主要为肾阳虚)常贯穿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大量研究结果证实:“肾虚”本质可从内分泌、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等方面得到部分证实,如患者的内环境、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及17-酮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血浆氢化可的松水平低下……而用补肾阳为主的方药治疗后,可以改变上述有关指标,从而进一步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支持“肾虚”说。
2.益肾温阳:防治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法则。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补肾为主(尤其是益肾温阳)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思路与方法是正确的,疗效亦是比较肯定的。
(1)柯教授认为,由于肾虚这一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故本病急性发作期选用益肾温阳纳气之品,能明显提高哮喘的临床疗效。临床上,一般将支气管哮喘分为寒哮、热哮两大类进行辨治。
①寒哮:症见咳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咳吐稀痰,不能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兼见恶寒发热头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等。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方用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桂枝、五味子、干姜、紫菀、款冬花、苏子、地龙各10g,半夏12g,白芍15g,细辛5g,甘草9g。并随症加减。
②热哮:症见喘促胸闷,喉中哮鸣,声若曳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色黄而胶黏浓稠,呛咳不利,胸闷烦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或伴发热、头痛、有汗,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滑数。治宜宣肺清热,涤痰利气。
方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味:炙麻黄9g,石膏24g,半夏、苇茎、竹沥、生姜各10g,冬瓜仁、桑白皮各15g,鱼腥草30g。并随症加减。哮喘剧者加葶苈子、地龙各12g;热痰壅盛,阻塞气道,气急喘甚者,加吞猴枣粉,每日2次,每次0.3g。
然无论是寒哮还是热哮,均宜主张在主方中加用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益肾温阳之品,常可明显提高疗效。
(2)柯教授认为,缓解期采用补肾为主的治法,对于预防本病的反复发作或进行性加重更具有重要意义。原则上,选方用药须结合本病病机特点,重在益肾温阳,且又当兼顾补脾益肺、祛除内伏之痰。以下几首柯教授常用经验方剂,各具特色,临证时可酌情选用之。
①补肾防哮丸:补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白术各30g,黄芪、当归各60g,五味子、附片各15g,半夏、胆南星各20g,胎盘1具。按比例研粉,炼蜜为丸(或泛水为丸)。每日早晚各服9g(小儿酌减)。本方重在培补先天,温肾壮阳,以增强抗病能力;兼顾补益脾肺之气,培养后天,以杜绝生痰之源;同时选用半夏、胆南星等祛除内伏之痰。综观全方,颇合本病缓解期病机特点。用诸临床,有效率在82%~95%之间(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发作时症状明显减轻,并逐渐停发)。对于季节性发作者,宜于好发季节前2个月左右开始连服3~6个月;常年性发作者,可于喘止后(亦可于立秋后)连服3~6个月。可连服3~5年,以病情稳定不复发为度(发作期间亦可服之)。
②BA防喘胶囊:本方系柯教授近年来总结的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方。药由黄芪、雄蜂蛹、淫羊藿、巴戟天、太子参等药组成,研粉制成胶囊,每粒含生药0.5g。该方主要适用于儿童(特别是伴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岁以下每次服1粒,随年龄增长逐渐加大剂量,至14岁左右可服6粒,3次/d,连服3~6个月为1个疗程(宜于八九月份开始服用)。
③河车大造丸(成药):亦有较好的疗效。每次服10g(小儿酌减),3次/d。服法可参考“补肾防哮丸”。本方适用于肾中阴阳俱虚者。由上海第一医科大学脏象研究所研制的中成药补肾防喘片(由生地黄、熟地黄、附片、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等组成,又名温阳片),亦系以温补肾阳为主的方剂。该方根据季节性发作患者易于10月份左右复发的特点,从8月份开始服药,至10月底止,共3个月左右,连服3~5年。据沈氏报道:1979~1983年共治疗38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284例为治疗组,81例为小青龙汤或空白对照组,进行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的研究。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3.7%,对照组显效率仅18.5%(<0.01)。
3.选方用药:须灵活取舍切合哮喘病机特点。采用补肾为主的方药防治支气管哮喘,是符合中医辨治法则的。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亦表明这一治疗大法有科学根据。
(1)补肾防哮丸、BA防喘胶囊是柯教授借鉴全国各地经验,并经临床观察总结而研制的,该药具有补肾温阳、益气健脾、敛汗固表、兼祛伏痰等多种功效,对控制哮喘复发具有良好效果。如前所述,支气管哮喘(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大都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免疫功能失调……经服BA防喘胶囊等方后,内分泌功能得到改善,免疫功能明显增强。临床发现,儿童长期坚持服用BA防喘胶囊后,体质明显好转,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哮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除。沈氏等通过免疫学研究发现:温阳法能抑制血清IgE的季节性升高,提高抑制T细胞(TS)功能。同步观察治疗前后TS和血清ⅠgE的相关变化,发现温阳法组ⅠgE与ST治疗前后呈明显负相关(<0.05),对照组则无明显直线相关。提示温阳法可能通过免疫调节而产生预防哮喘复发的作用。此外,许氏进一步研究表明:温阳法可能是通过抑制总ⅠgE和特异性ⅠgE的季节性升高,从而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以至减轻或中止哮喘的季节性发作。
(2)柯教授在临床上通过反复筛选,发现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山茱萸、菟丝子等当为首选药物,不仅疗效较著,且无毒副作用;雄蜂蛹亦不失为防治本病的有效药物之一,特别对于儿童,疗效显著。他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寒热并存、虚实夹杂的慢性疾病,若选用过于温燥之品(如附片),久久服之必然容易伤津耗气(小儿更是如此),反于病情不利。故附片、干姜之类,一般较少用之;即便使用,量亦应小。柯教授强调,补肾温阳在防治支气管哮喘过程中虽起到积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只是一味地温肾而不配合其他治法。须知机体内阴阳是时刻保持着相对平衡协调状态的,由于阴阳互根的原理,补阳时亦应适当滋阴,以“阴中求阳”,即可使“阴平阳秘”,故每于方中选用熟地黄、山茱萸诸药,原因即在于此。另外,缓解期肺脾肾俱虚,只不过是以肾虚最为关键罢了。温肾壮阳固然重要,益气健脾补肺亦不可少。近年来,各地多次报道黄芪、太子参等药对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有良好作用,尤其是黄芪一味,大量用之,药专力宏,疗效肯定,且无毒副作用。脾气充足,化生卫气,即可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感冒发生,从而减少哮喘的复发。补后天即所以补先天,自然有利于提高本病的防治效果。
对于部分激素依赖型患者,由于大都表现为肾中阴阳两虚,故宜阴阳双补,用六味地黄丸为主,加用补骨脂、淫羊藿、黄芪等味。如能坚持服药,可逐渐撤除激素。
(3)控制哮喘的反复发作,除了上述药物之外,柯教授还强调:①做到防早、防小(指幼年阶段一有此病,即应及时综合防治);②过敏患者应尽可能找出致敏源,避免再次接触。如儿童易对蛋类、牛奶、鱼虾等产生过敏,当少食或禁食之;对药物、天花粉、油漆、涂料、工业粉尘等易过敏者,应尽可能减少接触;③及时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慢性咽炎等病,以消除可能引起哮喘发作的隐性病灶;④平时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消除有害气体、烟雾的刺激,及时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反复发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