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腋下手术后伤口没愈合有个洞

腋下手术后伤口没愈合有个洞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病人从手术结束回到病房直至出院这一阶段的护理称为手术后护理。手术顺利的病人,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对术后康复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全麻或大手术病人,术后应送入麻醉恢复室或重症监护病房。骨科手术后病人应平卧于硬板床,以免形成畸形。颈部、胸部、腹部手术病人一般应取半卧位。手术后的病人,原则上应鼓励早期活动,以促进机体各功能的恢复。

任务二 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病人从手术结束回到病房直至出院这一阶段的护理称为手术后护理。这一阶段护理的重点是密切观察病情,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尽快全面康复。

【护理评估】

(一)手术情况

了解麻醉和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及用药等情况,引流管的安放部位、名称及作用等。

(二)身体状况

1.生命体征

(1)呼吸: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呼吸道是否畅通,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等缺氧表现。

(2)体温:手术后由于机体对创伤的反应,以及组织损伤后分解产物、渗血或渗液的吸收等,可致病人体温升高至38℃左右,2~3d内可恢复正常,即所谓“吸收热”或“外科热”。若体温升高幅度过大、发热持续不退、体温恢复或接近正常后再度发热,则应寻找原因。一般术后24h内,每4h测体温1次,以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间隔时间。

(3)血压脉搏:监测血压的变化,脉搏的频率、强弱及节律性;评估皮肤颜色及温度,观察病人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2.麻醉恢复情况 评估病人的神志、呼吸和循环功能,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和皮肤色泽等,综合判断麻醉后病人是否苏醒及苏醒程度。

3.营养状况 由于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和疾病的消耗,会造成病人水或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营养代谢的紊乱,因此,术后要重点注意病人营养的摄入量是否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以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4.切口及引流情况 观察有无敷料脱落、切口有无出血及分泌物,若敷料渗湿时要注意其颜色及渗血、渗液的量,有无切口感染,观察切口有无发红、肿胀、压痛、渗液等现象;观察引流是否通畅、有效,评估引流的性质、颜色和量。

5.其他生理状态 了解排泄是否正常,有无腹泻或便秘,排尿是否正常;皮肤的完整性是否受损,有无皮肤受压等现象;判断病人的自理能力,以便在手术后不同时期制订合适的护理计划。

(三)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麻醉和手术期的安全度过,病人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程度的解脱感,多数能消除手术引起的焦虑、恐惧,但又会有新的心理变化,如担忧手术的结果、病变的性质和疾病的预后等。手术顺利的病人,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对术后康复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术中无法切除病灶的病人,则会表现出焦虑和忧郁。

【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黏稠、因切口疼痛不能有效咳嗽有关。

(2)体液不足:与术后出血、失液或术后禁食、呕吐、引流等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手术应激反应有关。

(4)不舒适:与术后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尿潴留、呃逆有关。

(5)焦虑:与对手术治疗及术后正常反应认识不足有关。

(6)潜在并发症:出血、切口感染或裂开、肺不张与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7)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受限等有关。

(8)知识缺乏:缺乏术后饮食、活动等有关知识,以及术后康复知识。

【护理目标】

(1)病人呼吸道保持通畅,气体交换状态得到改善。

(2)体液代谢及营养维持正常。

(3)焦虑心理消除。

(4)各种不舒适感减轻或消除。

(5)伤后并发症得到预防或及时处理。

(6)掌握恢复期的康复要点。

【护理措施】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根据手术大小,定时监测呼吸、体温、血压和脉搏。

1.呼吸 呼吸随体温升高而加快,有时可因胸带、腹带包扎过紧而受影响,若术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或急促,应先检查胸带、腹带的松紧度,适当调整,但仍应警惕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2.体温 术后3d内,每4h测体温1次,体温正常后改为1d2次。

3.血压和脉搏 中、小手术后每小时测血压和脉搏1次,直至平稳;大手术后或有内出血倾向者,必要时可每15~30min测血压和脉搏1次,待病情稳定后改为每1~2h1次,并做好记录。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及量,病人坐起、站立时应缓慢,以免体位突然变动而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二)心理护理

由于麻醉和手术期的安全度过,病人术后会在心理上产生解脱感,多数病人在术后能消除手术引起的恐惧、焦虑,但部分病人仍存在心理障碍,如有的病人对正常术后反应认识不足,长时间不敢翻身、活动,不敢咳嗽,不敢进食,认为手术会造成残疾,对术后恢复缺乏信心。身体不适、切口疼痛和生活不能自理也会增加新的焦虑。因此,针对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应根据病人社会背景、个性以及手术类型不同,对每个病人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支持,并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求医护人员经常访视病人、给予病人术后健康指导等。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麻醉清醒后应鼓励和督促病人每小时做深呼吸运动5~10次,并有效咳嗽1次,以促进排痰和肺扩张。必要时每2~3h协助翻身、拍背1次。

(2)痰液黏稠病人可用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每次15~20min,超声雾化可使痰液稀薄,易咳出。

(3)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体弱不能有效咳嗽或昏迷者,应给予吸痰,必要时可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或气管切开吸痰。

【课堂互动】

手术后病人的体位是依据什么安置的?为什么要采取这些体位?

(4)吸氧:根据病情适当给氧,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

(四)病人的搬运及卧位

1.搬运 一般的中、小手术病人,术后直接送回病室。全麻或大手术病人,术后应送入麻醉恢复室或重症监护病房。搬运病人时要平稳,尽量减少振动。要保证安全,注意不要压迫手术部位,保护静脉输液管道及各种引流管。

2.手术后卧位

(1)先根据麻醉方法安置体位:全麻未清醒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取侧卧位,便于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流出,以防止误吸导致病人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蛛网膜下腔麻醉病人应去枕平卧6~8h,以防止腰麻后头痛;硬膜外麻醉病人应平卧4~6h,直至血压平稳。

(2)待麻醉反应消失后,可根据手术部位及治疗要求调整体位:颅脑手术后,病人清醒无休克者,取头高脚低斜坡卧位,即抬高床头15~30cm,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骨科手术后病人应平卧于硬板床,以免形成畸形。颈部、胸部、腹部手术病人一般应取半卧位。术后病人取半卧位不仅有利于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增加肺潮气量,降低腹部张力,减轻切口疼痛,使病人感觉舒适,而且还有利于腹腔渗血、渗液流注盆腔,避免形成膈下脓肿。

(五)饮食和输液

【课堂互动】

腹部手术后病人开始进食的指征是什么?

1.非腹部手术 根据手术大小、麻醉方式和病人的反应来决定开始进食的时间。局麻和小手术病人,术后不会出现或者很少出现全身性反应,术后即可进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者,术后6h即可进食;全身麻醉者,应待麻醉清醒,恶心、呕吐反应消失后,方可进食。

2.腹部手术 一般在术后24~48h禁食,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逐步增加到全量流质饮食,第5~6天开始进半流质饮食,一般在第7~9天可改为软食或普食。进食早期,应避免服用牛奶、薯类和糖类等胀气食物。禁食期间,须从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开始进食时,应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类饮食。

(六)鼓励早期活动

手术后的病人,原则上应鼓励早期活动,以促进机体各功能的恢复。术后早期活动的好处如下:有利于增加肺通气量,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肠蠕动及早恢复,减轻腹胀,预防便秘;促进排尿功能恢复,预防或解除尿潴留。具体活动方式可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活动量,但有休克、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等情况,以及有特殊固定、制动要求的手术后病人,则不应强调早期活动。

【课堂互动】

为什么要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具体如何活动?

(七)切口护理

手术后应注意观察切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脱落以及切口有无感染等情况。若切口有渗血、渗液、敷料脱落或被大小便污染,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手术区敷料的清洁和干燥,以防切口感染。应维持切口良好的血液循环,若切口疼痛明显,有红肿、渗液多时,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理疗、抗感染、换药等早期处理。

(八)引流管护理

手术后为了达到排出渗出物、观察有无出血、预防感染和减少吻合口张力等目的,常放置各种引流物,如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或引流条等。

各类引流管护理要点如下:①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移位或脱落;②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切勿扭曲、压迫、阻塞,如有阻塞应以无菌等渗盐水缓慢冲洗;③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性状和颜色,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④注意进行无菌操作,每天更换连接管及引流瓶1次;⑤掌握各类引流管的拔管指征、时间和方法。

(九)手术后常见不适的护理

1.切口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即开始感觉切口疼痛,24h内疼痛最剧烈,2~3d后疼痛会逐渐减轻。若疼痛呈持续性或减轻后又加剧,需要警惕有切口感染的可能。疼痛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影响休息、睡眠甚至身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利于病人的恢复。因此,护士要评估切口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和强度等,向病人介绍术后疼痛的规律,消除病人对疼痛的恐惧;安置舒适的体位,指导或协助病人在翻身、深呼吸及咳嗽时,手放在切口两侧并向切口方向按压,减少因切口张力增加或振动引起的疼痛;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降低机体对疼痛的感受性,如有节奏的深呼吸、听广播、听音乐、看书、与人交谈等;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止痛剂,同时还可根据手术情况选用病人自控镇痛(PCA)等方法。对于由切口血肿、感染或脓肿形成所引起的切口疼痛则应积极处理原发病灶。

2.恶心、呕吐 术后恶心、呕吐常见的原因是麻醉反应,麻醉作用消失后症状即可停止。如恶心、呕吐持续不止,应查明原因,保持安静、舒适和空气新鲜的病室环境;稳定病人情绪,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和吞咽动作,以抑制呕吐反射;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或窒息;观察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的时间及呕吐物的量、色、质,并做好记录;可用镇静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灭吐灵)、氯丙嗪等,疗效较好;也可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3.腹胀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活动抑制,易发生腹胀。一般在肛门排气后,腹胀自行消退,可不做特殊处理。严重的腹胀可使膈肌抬高、下腔静脉受压,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此外,由于局部张力增高,影响胃肠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并加剧疼痛,因此,需及时处理。方法是鼓励病人进行床上活动或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指导病人禁食,以保证胃肠减压器有效的负压吸引,必要时行肛管排气;遵医嘱针灸(或针刺)足三里、天枢、气海等穴位,艾灸脐部,热敷及按摩腹部等;非胃肠道手术,可使用新斯的明肌内注射。若术后数日仍未排气,伴严重腹胀、肠鸣音消失,可能为腹腔内炎症或其他原因所致肠麻痹;腹胀伴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甚至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应警惕机械性肠梗阻。

4.尿潴留 尿潴留多发生在腹部和肛门会阴手术后,尤其是老年病人。常见原因为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痉挛,以及病人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等,尿潴留可引起病人不适及尿路感染,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方法是安慰、鼓励病人,焦虑、紧张更会加重尿道括约肌痉挛,使排尿困难,因此,应稳定病人情绪,使其增加信心;若病情允许应协助病人坐于床缘或下床排尿;进行下腹部热敷、按摩、诱导排尿或肌内注射氨甲酰胆碱,促使其自行排尿;遵医嘱采用针灸、电兴奋治疗,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采用以上措施无效时,行导尿术。

5.呃逆 呃逆通常于术后8~12h内发生,多由于膈神经受刺激所引起,一般多为暂时性。手术早期发生者,可采用压迫眶上缘、短时间吸入二氧化碳、针刺足三里等穴位、给予镇静安眠或解痉药物等措施进行治疗。对于胃潴留或胃扩张病人应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如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原因,而一般措施无效时也可肌内注射哌甲酯,必要时封闭膈神经以解除病人痛苦。

(十)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手术后并发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手术后都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另一类是某些特定手术后的特殊并发症,如胃手术后的倾倒综合征,甲状腺切除术后的甲状腺危象,肠切除、肠吻合术后的肠瘘等。

1.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常见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彻底,创面渗血未完全控制;术后结扎线松脱;手术中痉挛而无出血表现的小动脉断端于术后舒张;凝血机制障碍等。手术后出血常于手术后24~48h内发生。切口出血可见敷料被血液湿透,甚至有血液持续流出。手术后体腔内出血,位置隐蔽,后果严重。有引流管者,可见血性引流液流出,但对于体腔内未放置引流管者,则为内出血表现,可做体腔穿刺检查等协助诊断。严重内出血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预防措施包括手术时严格止血,关闭切口前手术野没有任何出血点是预防术后出血的关键。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以及引流液颜色、量等情况,及时发现出血征象。如果为少量出血,仅切口敷料或引流管内有少量鲜血,可通过更换切口敷料、加压包扎或全身使用止血剂止血。如果出血量大,术后短期内出现内出血或休克的表现时,除迅速加快输液、补血等治疗外,应立即报告医生,迅速做好再次手术的术前准备。

2.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指清洁切口和可能污染切口并发感染。原因如下:手术操作无菌技术不严格,使切口污染;切口内积血、积液或遗有死腔、异物,使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全身营养状况差或合并糖尿病、肥胖等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

感染常发生于术后3~5d。病人主诉切口疼痛加重或减轻后又加重,伴体温升高、脉搏加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等典型体征。

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在于时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认真、仔细操作,防止手术残留死腔、出血,并应加强病人的营养护理,增强病人的抗感染能力和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切口感染早期采取局部热敷、理疗和使用有效抗生素等措施,使其不发展为脓肿。如已形成脓肿,则应拆除局部缝线,敞开切口,畅通引流,定时更换敷料,待创面清洁时,可行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

3.切口裂开 切口裂开多发生在腹部大手术后和肢体临近关节部位的手术切口。引起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如下: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愈合能力差,如贫血、低蛋白血症或过度肥胖;切口缝合欠佳,如缝线不牢、打结不紧、组织对合差或打结过紧导致血液循环不良、腹膜撕裂等;切口感染;腹腔内压突然增高,常因剧烈咳嗽、严重腹胀、呕吐、大小便困难等所致。

切口裂开多发生于手术后7~10d或拆除皮肤缝线后24h以内。病人表现为在突然增加腹压时,如用力大小便、咳嗽、呕吐时,自觉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完全裂开者切口处有大量淡红色液体流出,可见肠管或大网膜暴露;部分深层组织裂开而皮肤未裂开者,常不易发现。

对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易发生此并发症者,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手术前加强营养支持;手术时用减张缝线,术后延缓拆线时间;在麻醉良好、腹壁松弛条件下缝合切口,避免强行缝合造成腹膜等组织撕裂;切口外适当用腹带或胸带包扎;避免用力咳嗽,咳嗽时适当按压伤口并取平卧位,减轻因横膈突然大幅度下降所致的腹内压骤升;及时处理引起腹内压增加的因素,如腹胀、排便困难;预防切口感染等。

若切口完全裂开,可安慰病人卧床休息,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并用腹带包扎,立即通知医生送手术室再行缝合处理。如有内脏脱出,切勿在床上将内脏回纳,以免造成腹腔感染。如果是皮肤、皮下组织部分裂开者,用蝶形胶布固定,腹带加压包扎。

4.肺不张与肺部感染 肺不张与肺部感染多发生于胸腹部大手术后,尤其是老年病人,有长期吸烟史者和急性、慢性呼吸道感染者更易发生。因麻醉的刺激使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多,或术后疼痛、胸腹部绷带包扎过紧等限制了病人的咳嗽和深呼吸,使分泌物积聚在肺底部、肺泡和支气管内不能排出,堵塞支气管,导致肺不张与肺部感染。更应重视的原因是病人的呼吸恒定于潮气量通气,使功能性气体交换面积减少、丢失,从而导致肺弹性回缩差、肺活量降低,最终导致肺不张。肺不张不仅使该侧呼吸音降低或消失,而且气体在肺泡的交换量少,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等表现,更因分泌物在支气管、肺泡内积聚,引起感染,导致肺炎,如未及时处理,还可以发展为肺脓肿或脓胸。

临床表现为病人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发绀、发热;肺部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局限性湿啰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气分析可见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不张征象可明确诊断。

预防措施:术前锻炼深呼吸;有吸烟嗜好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以减少气道内分泌物;术前积极治疗原有的支气管炎或慢性肺部感染;全麻手术拔管前应吸净支气管内分泌物,术后取头侧位平卧,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的误吸;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排痰或给予药物化痰,以利于支气管内分泌物的排出;胸带、腹带包扎松紧度适宜,以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注意口腔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一旦发生肺不张,首先应该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排痰,并协助病人翻身、拍击背部,将阻塞的痰栓排出,尽快解除支气管堵塞,使肺不张的肺泡重新膨胀。对咳嗽无力或不敢用力咳嗽的病人,可用手指在胸骨切迹上方刺激气管,促使病人咳嗽,还可用导管插入气管,激发咳嗽或抽吸痰液。对术后怕切口疼痛的病人,可用双手按压病人肋隙部或切口两侧,限制胸部或腹部活动的幅度,请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再用力咳嗽,并做间断深呼吸。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用糜蛋白酶、抗生素做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既有利于痰液排出,又可提高静脉血氧浓度。如痰量持续增多,可做支气管镜吸痰,必要时做气管切开,更便于痰液抽吸。为防止肺炎的发生,应同时全身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5.尿路感染 尿潴留和留置导尿管是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可起自膀胱,上行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

急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有时排尿困难,一般无全身症状。尿液检查有较多的红细胞、脓细胞。急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病人,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尿频、尿急、尿痛、肾区疼痛。血常规检查见红细胞、脓细胞。诊断最好做中段尿镜检查和培养,尿镜检查可以发现大量白细胞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菌种,大多数是革兰染色呈阴性的肠源性细菌。如培养为阳性,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便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尿路感染的预防是早期及时处理尿潴留,留置导尿管者做好导尿管护理。

对尿路感染的具体治疗包括:应用有效抗生素,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鼓励病人多饮水,使每天尿量保持在1500mL以上,保持排尿通畅,起到内冲洗作用;尿潴留量超过500 mL时,应放置导尿管持续引流,并做好导尿管护理。

6.深静脉血栓形成 多发生于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少的老年人或肥胖病人。由于卧床过久、活动少,导致下肢血流缓慢;或脱水使血液浓缩;如血管反复穿刺置管或反复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则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以下肢多见,起初病人常感觉腓肠肌疼痛和紧束,继而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有时先出现下肢静脉发红、变硬且有明显触痛。检查除发现患肢有凹陷性水肿外,沿深静脉行径可见皮肤发红、肿胀,局部有触痛,并可有扪及索状变硬的静脉,常伴体温升高。

为预防术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病人在手术后应早期离床活动。双下肢多做屈伸活动,以加速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对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病人,可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复方丹参片等,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旦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应停止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局部严禁按摩,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遵医嘱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液、降纤酶等静脉滴注。

【护理评价】

(1)病人呼吸道是否保持通畅。

(2)体液平衡是否得到维持,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不舒适感是否得到有效缓解。

(4)心态是否平静,恐惧是否消除。

(5)伤后并发症是否得到预防或及时处理。

(6)是否知道康复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自我护理、自我保健,避免疾病的诱发因素,防止疾病复发。

(2)教会病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以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

(3)指导病人出院后继续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便取得病人的配合。

(4)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病人遵守有关要求或医护方案。

(5)指导病人掌握康复锻炼的方法,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6)按照医生出院给药医嘱,教给病人合理用药知识。

(7)告诉病人出院后可能仍存在哪些症状,会遇到哪些情况,应怎样处理。

(8)告之病人复诊时间,遇到哪些情况须立即返院检查。

能力检测

1.名词解释

围手术期护理、手术前护理、手术后护理、吸收热。

2.简答题

(1)简述手术前呼吸道和胃肠道的准备措施。

(2)手术后病人舒适状态的改变有哪些?

(3)手术后的并发症有哪些?

(4)以胃肠道手术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术前准备?术后如何护理?

(张 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