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短波治疗技术

短波治疗技术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某医院医生检查确诊为慢性附件炎。医生给予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遂到康复医学科进行短波治疗2周,症状迅速缓解。②短波治疗技术的相关知识有哪些?应用频率在3~30MHz波长为100~10m的高频交流电在机体内产生的磁场或电场能量,并主要利用高频电磁场能量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疗法。短波疗法是指应用短波电流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任务1 短波治疗技术

任务导入

徐某,女,32岁。患者近一年来反复出现下腹部两侧坠痛,疼痛时轻时重,常自感腰酸,腰部坠痛,头晕乏力,脸色不好,白带量多且稀,经血量多,有血块。舌质红,苔薄白,脉滑细。B超检查显示双侧输卵管增粗。经某医院医生检查确诊为慢性附件炎。医生给予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遂到康复医学科进行短波治疗2周,症状迅速缓解。作为一名治疗师,思考下列问题:①该患者进行短波治疗时,治疗师应如何操作?②短波治疗技术的相关知识有哪些?

技能实训7-1 短波治疗技术

【目的】

(1)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治疗。

(2)能熟练掌握短波治疗技术的操作要领,并能熟练完成治疗。

【素质要求】

仪表端庄,服装整洁;解释清楚,交流自然;动作轻柔、正确;关心、爱护患者。

【操作流程】

短波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见表7-1。

表7-1 短波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

img54

释疑解惑

一、什么是短波疗法?

应用频率在3~30MHz波长为100~10m的高频交流电在机体内产生的磁场或电场能量,并主要利用高频电磁场能量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疗法。由于它采用电缆线圈电极,治疗时主要利用高频交变电磁场通过导体组织时感应产生涡流而引起组织产热,故又称为感应透热疗法。

二、短波疗法有哪些治疗作用?

短波疗法的作用机制,除深部产热作用外,还存在特殊的高频振荡效应,组织吸收的能量越大,热形成越多,热作用越大,振荡效应就越小。

短波疗法有促进血液循环、解痉(胃肠平滑肌痉挛)、止痛、消炎、促进病理产物吸收、增强组织脏器新陈代谢和营养等作用。大功率短波疗法(即射频疗法)可用于治疗肿瘤,可使肿瘤内温度比健康组织温度高出5~10℃,从而达到使癌细胞死亡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

此外,短波疗法还可与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同时联合应用,能使导入药物比单纯直流电导入法更多、更深。短波治疗与低频电治疗同时应用能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改善代谢,对植物神经、运动神经和肌肉的功能有良好影响。

三、短波疗法的治疗设备有哪些?

目前,常用的短波治疗仪,输出电压为90~120V(小功率机)和300~400V(大功率机),前者最大功率为70W,后者功率为250~300W。此外,短波肿瘤治疗仪的功率达500~1 000W。常用电极有电容电极(玻璃式和胶板式)、电缆电极、盘形电极、涡流电极。

四、短波治疗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电容电极法:电容电极由薄金属片或金属网外包以橡皮、毡子制成,也有用玻璃外壳内装以金属板状电极的,并可调节金属片的距离,以根据病变深浅调节皮肤电极间隙的距离。可根据病变情况采用并置法、对置法、交叉法和单极法。这种方法主要利用电场作用,可在脂肪中形成大量热能,并可达到相当大的深度。

(2)电缆电极法:短波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为盘缆法、缠绕法和圆盘电极法三种方式(图7-1~图7-4)。

(3)涡流电极法:将有绝缘胶木盒的涡流电极置于局部治疗的方法。

img55

图7-1 上肢缠绕法治疗

img56

图7-2 肝胆区盘缆法治疗

img57

图7-3 脊柱盘缆法治疗

img58

图7-4 圆盘电极法仪器

知积链接

短波电流是指频率在3~30MHz、波长为100~10m的高频交流电。短波疗法是指应用短波电流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研究短波电流对机体组织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使用强度、操作技术、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的科学构成了短波治疗学。

1.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 由于短波电流频率上升至10MHz以上,皮肤电极间电容的容抗下降到数百或数十欧姆,电流易通过,因此进行短波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这使它具有操作简便,可隔着衣服治疗,适用于治疗凹凸不平的部位,可避免皮肤和皮下脂肪过热,产热较均匀,可使治疗达到较大深度等优点。

2.作用较均匀 由于短波电流频率高,组织电容对这种电流的容抗明显减少,组织中的电容及电阻部分都易被通过,因此,电流在组织中的分布不仅比通低频电、中频电时均匀,而且比中波电流的也均匀得多。

3.深部产热作用及其特点 在高频交流电电缆极圈作用于人体时,体内因高频磁场感应产生涡流。涡流基本上属于一种传导电流,主要沿电阻较小的通路(如淋巴液、血液丰富的组织等)通过,其产热原理与通过导体时相似。

实际中,由于肌层厚度比脂肪的大,更主要的是肌肉富有血管和血循环,以致大部分热量被血流带走,故实际上肌肉的升温比脂肪的高一倍或相近。完全可以避免皮下组织“脂肪过热”,而重点作用于肌肉或肝、肾等实质脏器或其他电阻小的组织,这是短波电缆场作用的重要优点之一。又由于涡流主要在电阻小(血液、淋巴液丰富)的肌肉等组织中产生,电缆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这些组织中,因此深于肌层的组织获得能量较小,这是线圈电磁场不如间隙大的电容作用深的缘故。短波电场法与超短波的相似。

知识拓展

高频电治疗的基本知识及对人体的作用

一、概念

频率大于100k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它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为3×108 m/s。高频电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关系,可用公式表示:f=V/λ。式中f为频率,单位为Hz;λ为波长,单位为m;V为光速,单位为m/s。应用高频电作用于人体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二、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具有的特征

1.不产生电解 由于高频电是一种交流电,是一种正、负交替变化的电流,在正半周内,离子向一个方向移动;在负半周内,离子又向反方向移动,所以,不会产生电解作用。

2.作用于神经和肌肉时不产生兴奋作用 根据电生理测定,如果需引起神经或肌肉兴奋,刺激的持续时间应分别达到0.3ms和1ms。但当频率大于100 000Hz时,每个周期的时间小于0.01ms,而其中阴极刺激只占其中的1/4,即0.002 5ms,两者数值均未达到兴奋要求,因此,由于高频电频率很高,在正常情况下,无论通过多少个周期,一般均不引起神经和肌肉兴奋而产生收缩反应。

3.高频电通过人体时能在组织内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在低频、中频电中,由于通过组织电流较小,不能产生足够热量,但在高频电流时,由于频率上升,容抗急剧下降,组织电阻可明显下降到数百、数十甚至数个欧姆,因此,通过人体的电流可急剧增加。根据焦耳-楞次定律:Q=0.24I2 Rt,公式中Q为产热量,I为电流强度,R为电阻,t为通电时间。所以,高频电组织内可产生热效应。此外,高频电在以不引起体温升高的电场强度作用于人体时,也可改变组织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反应,称为非热效应。

4.高频电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 在低频、中频电治疗时,电极必须与皮肤紧密接触,否则电流不能通入人体,其原因是电极离开皮肤时,皮肤与电极及两者间的空气形成了一个电容,皮肤和电极相当于电容器的两个导体,空气则相当于介质。而高频电可以通过电容作用于人体。

三、高频电疗法的分类

(一)按波长分类

目前高频电疗法习惯上按波长分类,以此作为高频电疗法的名称,可分为长波疗法(共鸣火花疗法)、中波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其中微波疗法又分为分米波疗法、厘米波疗法及毫米波疗法。

(二)按波形分类

1.减幅正弦波疗法 该电流振荡的幅度依次递减至零,临床上共鸣火花疗法即采用这种电流。

2.等幅正弦波(连续波)疗法 等幅正弦电流振荡的幅度不变,该电流是高频电疗法最常用的高频电电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中波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等。

3.脉冲正弦波疗法 等幅正弦电流以脉冲的形式出现,通电时间短,断电时间长。临床上脉冲短波疗法、脉冲超短波疗法、脉冲微波疗法均采用这种电流。

(三)按电流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分类

1.火花放电法 治疗时玻璃电极与体表距离0.2~0.5mm,利用玻璃电极与体表间的高电压产生火花放电,刺激体表感受器以治疗疾病,如共鸣火花疗法即属于此类。

2.直接接触法 治疗时电流直接与人体皮肤或黏膜接触,多采用频率较低的高频电流,如中波疗法即属于此类。

3.电容场法 治疗时电极与人体相距一定的距离,整个人体和电极与人体间的空气(或棉毛织品)作为一种介质放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一个电容,人体在此电容中接受电场作用,故称为电容场法。由于这种电容量小,容抗较大,因此只有频率较高的高频电流才能通过,如短波和超短波疗法。

4.电感法 用一根电缆将人体或肢体围绕数圈,通过高频电流,由于电磁感应,在电缆圈内产生磁场,随之引起人体内产生涡电流,起到各种生理治疗作用,如短波电感法属于此类。

5.电磁波辐射法 当高频电流的频率很高时,其波长接近光波,很多物理特征与光波相似。在其发射电磁波的无线装置周围装一个类似灯罩状的辐射器,使电磁波像光波一样经辐射器作用到人体,如分米波和微波疗法属于此类。

四、高频电对人体的作用基础与生物物理学效应

1.高频电对人体的作用基础

(1)人体组织是一个导体和电容体:人体组织中的血液、淋巴液以及其他各种体液均含有大量水分,且体液中含有大量电解质离子,因此能传导电流。但在直流电和低频电中,这些导体的电阻比较大,而在高频电中,由于频率f很高,电容C的容抗XC(XC=1/(2πfC))因f值上升而降低,在同一时间内电流可以通过导体和膜电容部分,结果电阻明显下降,电场线的分布要比低频电中的均匀得多,对组织作用也更为均匀。

(2)人体内许多组织成分有电介质或导磁体性质:干的皮肤、肌腱、韧带、骨膜、骨等组织的电阻较大,有电介质性质。电介质在直流电或低频电中,被认为是一种绝缘体;在高频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虽不能脱离原子,但其中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在原子内发生位移,即带负电的电子移向电场正侧,带正电的原子核移向电场负侧,这种现象称为电介质的取向或极化,形成偶极子。在高频交流电场作用下其极性是迅速交变的,每交变一次,偶极子也随之重新取向一次,引起偶极子不断地旋转,由于电流的概念是电荷的移动,因此偶极子内束电荷的移动就形成电流。人体的氨基酸和神经鞘磷脂就是一种偶极子形式。由于介质损耗可以产热,频率越高,电场强度越强,产热就越多。

(3)高频振荡下超微结构的变化:近代研究发现,在电镜观察下可见到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及线粒体在高频振荡电流作用下发生活动现象,脂肪细胞膜发生共振现象。

2.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时的生物学、物理学效应

(1)热效应:由于高频电流引起人体组织内微粒的运动,在组织内就可产生热效应。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热,一般具有止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

(2)非热效应:当频率较高的电流(超短波、微波)作用于人体时,使其处于无温热感觉的情况下,其生物学作用仍然存在,这种作用称为非热效应。临床上应用非热效应治疗急性炎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剂量的温热作用不易测出,但具有临床治疗意义,这是其他物理因子不具备的,其机制待进一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