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胸腔积液和胸膜腔积液

胸腔积液和胸膜腔积液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恶性胸腔积液多由肺癌引起,其次为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肿瘤累及胸膜,使其表面通透性增加,或淋巴引流受阻,或伴有阻塞性肺炎累及胸膜。恶性胸液中约有60%可查到恶性肿瘤细胞,反复多次检查可提高检出率。生物免疫治疗既能诱导产生免疫效应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又可使胸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粘连而闭塞胸膜腔,且对机体刺激轻微,无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等,因此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第四十四章 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指由恶性肿瘤累及胸膜或胸膜原发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恶性胸腔积液多由肺癌引起,其次为乳腺癌。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为3.3个月。

一、病理机制

胸膜腔正常情况下有微量滑液,其产生和吸收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任何病理原因加速其产生(或)减少其吸收,就出现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肿瘤累及胸膜,使其表面通透性增加,或淋巴引流受阻,或伴有阻塞性肺炎累及胸膜。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

(一)临床表现

少量积液无症状。中等及大量积液时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胸痛和心慌等。体检见患侧肋间饱满、呼吸动度减弱,语颤减低或消失,气管、纵隔移向对侧,叩诊呈实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二)影像学表现

胸腔积液量0.3~0.5 L时,X线仅见肋膈角变钝;更多的积液显示有向外侧、向上的弧形上缘的积液影。平卧时积液散开,使整个肺野透亮度降低。液气胸时积液有液平面。大量积液时整个患侧阴暗,纵隔推向健侧。CT检查胸膜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密度分辨率,较易检出X线平片上难以显示的少量积液。B超可探查胸液掩盖的肿块,协助胸腔穿刺的定位

三、实验室检查

多为渗出液,比重>1.018。蛋白含量胸液/血清值>0.5。恶性胸液中约有60%可查到恶性肿瘤细胞,反复多次检查可提高检出率。胸水中恶性肿瘤细胞常有核增大且大小不一、核畸变、核深染、核质比例失常及异常液有丝核分裂等特点。

四、治疗

(一)全身治疗

对于少量胸腔积液,主张应用全身用药。尤其是SCLC,原发病得到控制后,胸水可以自行吸收。

(二)局部治疗

全身用药治疗的同时,可行局部治疗。

1.闭式引流中等及大量胸腔积液,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以缓解咳嗽、胸闷等局部症状。最好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引流管。其损伤较小,避免反复穿刺胸腔,留置时间长,可以控制引流量和引流速度,患者可自由活动,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2.局部药物灌注目前,顺铂腔内灌注化疗仍然是治疗恶性胸水的有效方法,单药有效率约60%。生物免疫治疗既能诱导产生免疫效应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又可使胸膜产生化学性炎症粘连而闭塞胸膜腔,且对机体刺激轻微,无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等,因此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目前常用的生物免疫调节剂有IL-2、TNF、甘露聚糖肽及沙培林等;与顺铂合用,有效率可达80%以上。当引流量较小时(<100 ml/24 h)可以拔出引流管。滑石粉等硬化剂现已很少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宝惠.恶性胸腔积液的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02):85-87.

2.刘志芳,王明玉,齐洁林,等.顺铂联合甘露聚糖肽与联合OK-432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2008,17(05):437-439.

3.刘志芳,关芳,张锡芹,等.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并甘露聚糖肽、顺铂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03):71-72.

4.Abouzgheib W,Bartter T,Dagher H,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volume of pleural fluid required for accurat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J].Chest,2009,135(4):999-1 001.

5.Aydogmus U,Ozdemir S,Cansever L,et al.Bedside talc pleurodesis for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J].Ann Surg Oncol,2009,16(3):745-750.

6.Postmus PE,Brambilla E,Chansky K.The IASLC Lung Cancer Staging Project:proposals for revision of the M descrip tors in the forthcoming(seventh)edition of the TNM classification of lung cancer[J].J Thorac Oncol,2007,2(8):686-6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