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在儿童中均非常少见,紫外线、电离辐射是其诱发因素。着色性干皮病和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家族史与这两种癌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有BCNS家族史或患有着色性干皮病的患儿接受电离辐射后,如因其他疾病接受了放疗,则发生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的概率大大增加。鉴于此项研究,应将BCNS家族史的髓母细胞瘤患儿列为放疗禁忌。

第三节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在儿童中均非常少见,紫外线、电离辐射是其诱发因素。着色性干皮病和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CNS)家族史与这两种癌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有BCNS家族史或患有着色性干皮病的患儿接受电离辐射后,如因其他疾病接受了放疗,则发生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的概率大大增加。1962~1986年间美国St.Jude国立儿童医院(SJCRH)共收治皮肤癌患儿8例,其中4例基底细胞癌发生于以前放疗照射野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和神经母细胞瘤),1例有BCNS,另3例鳞状细胞癌患儿原先有着色性干皮病史。另一项在墨西哥城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的统计发现,1971~1991年间收治的7例基底细胞癌患儿中,5例有着色性干皮病史,1例有BCNS家族史,1例病变发生于原先的放疗照射野内;3例鳞状细胞癌患儿中,有1例有着色性干皮病史。

一、基底细胞癌

1.病理 基底细胞癌病理表现为真皮内基底样细胞团块,团块内见色素、坏死细胞,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

2.临床表现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远处转移罕见。表现为孤立性结节或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CNS)。

(1)孤立性结节:好发于鼻部、颊部、眼睑、颈部,最初表现为丘疹或小结节,表面光滑,颜色如正常肤色,大小为几毫米至几厘米,以后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边缘内卷,结节中心发生溃疡。

(2)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又称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或Gorlin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皮肤多发性基癌,多发生在面、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常见掌跖部凹点,周围有红晕,直径1~3cm。其他皮损有黑头、粟丘疹、表皮囊肿、黑色素痣、纤维瘤等,皮损常随患儿年龄增长而增多。并伴随内脏损害,包括腭角质囊肿、骨发育异常、神经系统和眼发育异常、错构瘤、髓母细胞瘤等。内脏损害早于皮损。

3.治疗 首选手术治疗,也可根据病情采用化疗、免疫疗法、电干燥法、冷冻疗法和Mohs化学手术。放疗通常仅用于成人患者。

有研究表明,一些有BCNS家族史的髓母细胞瘤患儿,其BCNS的发病年龄明显早于其家族成员,病损的发生部位也不尽相同,发病的时间通常为颅脊髓放疗后的6个月~3年,发病部位均在照射野范围内;但类似的情况并未在无BCNS家族史的髓母细胞瘤患儿中发现。鉴于此项研究,应将BCNS家族史的髓母细胞瘤患儿列为放疗禁忌。

二、鳞状细胞癌

1.病理 鳞状细胞癌的病理表现为表皮增生,其中出现异型棘细胞,并可突破基底膜向真皮浸润。分化较好的肿瘤细胞可向肿瘤中心不完全或完全角化,形成角化珠;分化差的肿瘤内角化珠较少或没有。

2.临床表现 鳞状细胞癌最初表现为红色的丘疹,以后向外向内生长,成菜花状,表面有时溃烂,向内浸润较深。早期淋巴结转移,晚期病变可侵及内脏。

3.治疗 手术切除和放疗都是有效的方法。放射治疗用电子线,每次100~200cGy,病变范围较小的总量22~30Gy;范围较大总剂量45~60G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