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能忘却的殊荣

不能忘却的殊荣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2月上海医科大学的名字即将告别历史舞台,就在2月的最后一天,中央卫生部领导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郑重宣布在职业卫生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48个全国职业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名单中唯一以医学院校单位命名获此殊荣的只有上海医科大学,同时宣布了100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个人,上医大顾学箕教授是其中之一。为此,上海第一医学院农药防治中毒研究获得了1978年国家科技大会的嘉奖。快速检测箱遍及全国各地,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

不能忘却的殊荣——记全国职业卫生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医科大学

金锡鹏 梁友信

2000年2月上海医科大学(以下简称上医大)的名字即将告别历史舞台,就在2月的最后一天,中央卫生部领导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郑重宣布在职业卫生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48个全国职业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名单中唯一以医学院校单位命名获此殊荣的只有上海医科大学,同时宣布了100名全国先进工作者个人,上医大顾学箕教授是其中之一。上医大校长姚泰教授到会领奖,与会的还有上医大劳动卫生教研室顾学箕教授等。这是卫生部第一次奖励建国50年来在职业卫生工作领域中默默奉献,辛勤工作,锐意改革,大力开展职业卫生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这对进一步推动职业卫生工作,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实现国民经济和劳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全国百余所医学院校中,为什么只有上海医科大学获得“职业卫生先进集体”的殊荣?让我们追本溯源!职业卫生也称劳动卫生,是一门研究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职业人群(劳动者泛称)健康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措施的学科。解放前,这方面的工作几乎是空白,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人民的健康。上医大的创始人颜福庆从建校开始就十分重视公共卫生,上医公共卫生科中的老前辈苏德隆、杨铭鼎、顾学箕、王簃兰、陆培廉等传承了这一精神,自1950年起就率先分别亲赴工厂、矿山开展工矿卫生工作,调查工人铅中毒、井下矿工和纺织女工多发病等状况,1952年正式成立工矿卫生科。经过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3年成立公共卫生学院,1954年成立劳动卫生教研室,任命顾学箕为主任。劳动卫生工作依据当时社会的需要主要针对工业生产中对工人健康危害因素的防治。顾学箕在担任主任的第一天,就认识到要做好劳动卫生工作,除了团结全体教师努力工作外,必须依靠卫生系内各科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也一定要得到全校相关学科老师和医院临床医师的支持与配合,还必须与上海市和全国其他兄弟单位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事劳动卫生教学和科研,这是工作成败的关键。

建国初期,工人在工厂、矿山劳动中的第一大害就是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最为严重的主要是矽尘所致的矽肺。上医中山医院放射科荣独山教授,肺科王鸣岐医师和劳动卫生教研室的顾学箕、陆培廉一起,深入江西钨矿,开展矽肺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工作,与此同时环境卫生教研室的杨铭鼎教授等在无锡探索石英尘的湿式操作研究。这些工作和研究都为195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举办全国首次矽肺防治培训进修班积累了现场工作经验,取得了第一手宝贵的教学资料,丰富了培训班的教学内容。尔后,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矽肺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在国内南北各方成为矽肺防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多数人都曾参加了这次矽肺进修班。这次学习班的举办,对推动我国矽肺预防、诊断、治疗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始动作用。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对很多职业病的认识是肤浅的,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却是层出不穷。耳鼻喉科医生吴学愚教授等应邀参加了电镀厂工人鼻中隔糜烂、穿孔的调查与防治,并在《中华卫生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当时劳动卫生工作的起步阶段起到了示范性促进作用;同时也开展了造船厂工人的生产性噪声耳聋、电焊工电光性眼炎的调研和防治。华山医院皮肤科杨国亮教授等积极开展职业性皮肤病的研究工作。上医的专家、教授们都为生产第一线工人的健康保护作了很多开创性的出色工作,推动了我校劳动卫生职业病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始终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

50年代后期,中央政府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提出一手抓钢铁一手抓粮食的号召。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夏季炼钢厂的高温作业牵动了师生们的心。劳动卫生教研室以顾学箕为领队的中青年教师,冒着盛夏的酷暑,纷纷深入钢铁厂,到气温达45—50摄氏度的炼钢炉前,进行防暑降温和高温中暑的防治研究工作。他们发现高温工人尿中含盐量的下降是高温中暑先兆的客观指标,为我国首次提出测定尿中氯化物含量作为高温作业工人中暑危险的警戒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高温中暑的预防做出了重要的成绩,并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促进了我国高温中暑研究工作的进程。在高温生理、能量代谢、水盐平衡等众多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基础医学部生理学生物化学教研室教师们的帮助和支持。期间,环境卫生教研室的杨铭鼎、洪传洁等工程师为防暑降温的工程技术措施的改进也都做出了显著成绩。

党中央号召大力发展农业,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药生产和使用量的骤增,全国各地农村,尤其是沿海农业发达地区,因使用了有机磷农药而发生中毒的农民,数以千万计,死亡人数频频上升。学校党委领导十分重视农药中毒的防治工作的研究,组织了以劳动卫生教研室教师为主体,药学系教师和临床医院医师共同参与的研究队伍,开展了农药中毒的系列研究工作。药学系以王秩福教授为首的研究组于1958年在国内首次合成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简称PAM),劳动卫生和药理教研室通力合作,进行了毒理和药理试验,完成有机磷农药中毒特效解毒剂的试验研究。华山医院职业病科丁训杰医师等开展了临床试用,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药学系红旗制药厂投入生产,远销全国各地,解救了无数农民兄弟的生命,促进了农业尤其是水稻、棉花等粮食经济作物的大发展。为此,上海第一医学院农药防治中毒研究获得了1978年国家科技大会的嘉奖。与此同时,劳动卫生教研室薛寿征、屈家瑛等积极工作、刻苦钻研,研制了诊断有机磷中毒的特异性简易检测法——胆碱酯酶快速检测箱,除用于医院急性中毒诊断,更适用于农村田头的快速诊断。快速检测箱遍及全国各地,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即使十年动乱期间,劳动卫生教研室也没有中断这项研究工作。有机磷农药中毒防治工作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绩,除了全校相关学科师生的同心协力,不断进行试验研究和现场工作外,还有上海市、江苏、浙江、山东以至东北沈阳等地的卫生防疫机构和教学科研工作者与我们共同协作、共同探索,研讨农村现场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文革”期间,教学研究处在瘫痪状态下,有关有机氟中毒、二硫化碳中毒等的防治工作,校内药学、基础、临床相关教研室教师和劳动卫生教研室一起,在极其困难的状况下,断断续续地进行研究工作,使得我校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的学术研究声誉传遍国内外。“文革”结束不久,日本大阪大学的学者教授就主动和我们联系,协作深入研究二硫化碳中毒,很快就在国内外联合发表论文,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十分少见的。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是工业大跃进的“前夜”,上海市中小轻化工业发展,工人的急、慢性苯中毒屡见不鲜,严重威胁工人的健康。在卫生系党总支的领导下,组织师生纷纷深入工厂车间,进行苯中毒的防治工作。劳动卫生教研室陆培坤、陈楚良、潘志擎等研制了国内首创的测苯快速检气管。由于环境卫生教研室洪传洁工程师的指导与参与,进行了喷漆作业的排毒通风措施研究,为中小工厂苯中毒预防的适宜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华山医院以丁训杰医师为首的职业病科医护人员的全力支持下,对千余名接触苯的高危工人进行了健康筛查,达到了有病治疗,无病保健的目的,从中积累了大量现场空气检测和工人健康状况临床表现等的科学数据。1959年,中国第一次劳动卫生职业病学术会议在大连召开,王簃兰老师代表上海第一医学院做了“上海市108厂苯中毒防治工作经验”的大会学术报告,得到了全国同行的一致好评。直至今天,该报告的学术内容仍有相当参考价值。同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在老师们指导下的学生著作《苯中毒的防治》一书,全国发行,这在当时国内十分难得。1959年苯中毒学术防治总结,是我校相关学科师生在党委领导下发扬大协作精神的又一力作。

“文革”后期,顾学箕、王簃兰、陆培廉等教授,意识到“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大胆带头摆脱无法正常教学、科研的郁闷与困扰,在个别工宣队员的支持下,组织了以我校教师和医生为主体,联系上海第二医学院、大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唐山煤矿医学院和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上海化工职业病防治所的教师医师30余人,共同参与职业卫生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参考书《工业毒理学》(上、下册)的编写,1976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本学科领域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百余万字的大型参考书,为迎接十年动乱之后,工业的发展和新型工艺出现所带来的工业毒物职业危害防治新形势,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国内外科学信息,该专著于1978年获得了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成果奖。随后又出版了《工业毒理学实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卫生和毒理学科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卫生部组织专业人员与官员出国学术交流和考察,凡属职业卫生领域的,多由我校顾学箕教授为主要成员并任官方翻译。在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联系中,顾教授发挥了积极作用。为1983、1984年先后争取在北京、上海成立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促进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多次与国外职业卫生学家接触联络,为我校和兄弟院校输送中青年技术骨干出国进修拓宽途径,争取学习经费和机会,其中也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年轻优秀干部。WHO总部建议我国卫生部由顾学箕任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中国,上海)主任(1984—1992)。当时正值国内乡镇小工业蓬勃发展,全国从业人员有13 900万人之多,其中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工人高达4 700万人,职业病严重威胁工人健康,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一时无法适应客观的需求。顾学箕教授一方面向卫生部争取教学经费,短期培训职业卫生人员,我校被卫生部指定为华东地区劳动卫生职业病在职人员培训中心。另一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小工业的职业卫生工作,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同时以上海县教学基地和江、浙等地区、县为试点,组织多批师生下工厂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推动了农村乡镇小工业职业卫生工作的进程,有效地防止职业危害对农民工人健康的影响,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和全国各地的仿效,得到来华考察的WHO职业卫生官员和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赞扬。此为10年后(1994)WHO在《北京宣言》提出的全球战略“人人享有职业卫生”奠定了工作基础。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中国,上海),又组织教师翻译发达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先后出版“职业卫生丛书”10册,改善了当时国内信息还不通畅的局面。得到全国同行的赞誉,也普及了WHO“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指导思想。同时以本校工作为主,介绍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新情况和新进展,先后编辑出版了三册“职业卫生”英文论文集Occupational Health Bulletin,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尤其是美国职业卫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美国工业医学杂志等国际刊物上撰文介绍我们文集的内容,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扩大了我们的工作在国际职业卫生学界的影响。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防治条例》颁布10周年,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中国,上海)联合国内有关部门在我校举办了矽肺防治学术讨论会,百余名国内外尘肺防治专家到会,一致认为,数十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们,矽肺是难治但可预防的疾患。加拿大肺病专家、国际职业卫生协会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分会主席Tee Guidott博士高度评价顾学箕教授数十年来一直坚持“矽肺应以预防为主”的正确观点,反对长期以来将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矽肺治疗药物”研究为主的错误观念和方向。这一观点也完全符合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职业卫生联合委员会在日内瓦提出的“ILO/WHO全球消除矽肺规划”的精神。我校举办的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对我国矽肺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明确了观念,转变了研究的主导方向。在国家科技部门的科研规划中从此就消失了矽肺治疗药物的专项研究,印证了我校在40年前举办第一次全国防治矽肺进修班的正确理念。

2000年2月28日,卫生部宣布上海医科大学为全国职业卫生工作先进集体,这是全校各有关单位共同协作团结一致,为保护劳动者健康作出努力的结果,也是众多教师和学生辛勤工作的功劳。其中最为突出的应属卫生部先进工作个人名单中的顾学箕教授,他是我校职业卫生学科的奠基人,数十年来带领我们建设学科,努力工作,使上医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他是荣膺这一称号百人中年事最高的长者。是时,他刚迈入人生的第90个年头。

作者简介:

金锡鹏,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授。195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毕业。曾任上医劳动卫生教研室主任、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等。

梁友信,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授。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毕业。曾任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中国,上海)主任。

本文承蒙原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姚泰教授审阅,王簃兰和陆培廉教授等提供历史信息,特此致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