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有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两类。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物表面等。对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的诊断,除可进行临床及真菌学检查外,尚可用申克孢子丝菌素对患者进行皮肤试验,24~48 h局部出现直径0.5~1.0 cm的红色斑丘疹为阳性,具有辅助临床诊断的价值。一般经外伤侵入人体,感染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以四肢多见。偶可经血行播散,侵犯脑组织及内脏,危及病人生命。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有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两类。感染常发生于真菌侵入的创伤部位皮下,一般只限于局部,但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

(一)孢子丝菌

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物表面等。其中引起感染的是申克孢子丝菌(Sporotrichum schenckii)。感染常因伤口接触被孢子丝菌污染的柴草、腐植和土壤等而引起,发生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炎症,可致化脓、溃疡渗出及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典型损害是沿淋巴管发生呈串状分布的结节。此菌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经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深部感染。申克孢子丝菌感染以农民、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工作者及从事园林工作的人常见。

申克孢子丝菌为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为酵母型,镜下可见圆形或雪茄烟样出芽细胞,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内,偶见菌丝和星状体。在沙保培养基上培养为菌丝型,3~5 d即生长出灰白色黏稠小点,逐渐扩大变成黑褐色的皱褶薄膜菌落。在含胱氨酸的血平板上37℃培养,则长出酵母型菌。

对申克孢子丝菌感染的诊断,除可进行临床及真菌学检查外,尚可用申克孢子丝菌素对患者进行皮肤试验,24~48 h局部出现直径0.5~1.0 cm的红色斑丘疹为阳性,具有辅助临床诊断的价值。

(二)着色真菌

着色真菌是在一群分类上近似、引起的症状相似、均能引起病损皮肤颜色改变的真菌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土壤、腐木(草)以及一些植物和农作物中。一般经外伤侵入人体,感染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以四肢多见。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半个月~1个月。早期皮肤感染处为小丘疹,向周边扩散后,逐渐形成结节如疣状,呈暗红色或黑色。随病情进展,旧病灶结疤愈后,新病灶又在周围形成,日久疤痕广泛,影响淋巴回流,发生肢体象皮肿。偶可经血行播散,侵犯脑组织及内脏,危及病人生命。

在我国引起着色真菌病的以卡氏枝孢霉为主,其次为裴氏着色真菌。着色真菌的分生孢子有树枝型、剑顶型和花瓶型,卡氏枝孢霉为单一的树枝型,裴氏着色真菌三型均有。这类真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常需培养数周,形成丝状菌落,但菌丝较短,菌落多呈灰黑色或墨黑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