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受分解的层进技术

感受分解的层进技术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感受分解,我们不仅能够发现某些显而易见的感受背后的多重感受,也能发现把表面的层层感受分解之后,居于个体潜意识中的最核心的感受及其相关信念。而抵达这个核心感受,并针对这个核心感受及其相关信念做工作,能够得到最稳定的咨询与治疗效果。这最后一种感受,是使来访者感到焦虑的最核心的感受,体现了他人格中强迫性的一面。此时他对孩子的感受,是基于他自己情绪的渲染,而不能现实地分析自己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

感受分解的层进技术

通过感受分解,我们不仅能够发现某些显而易见的感受背后的多重感受,也能发现把表面的层层感受分解之后,居于个体潜意识中的最核心的感受及其相关信念。这种感受是构成某种人格倾向的基础。而抵达这个核心感受,并针对这个核心感受及其相关信念做工作,能够得到最稳定的咨询与治疗效果。为了说明感受分解的这种方式,此处先列举一个案例片段。

来访者是一位高中三年级学生,离高考还有半年时间。进入高二以来,他就对将来的高考感到担心。进入高三,他的担心更加严重,经常失眠,学习功课时经常走神。在第一次咨询中,来访者与咨询师有如下的对话: 

来访者: 当我想到这件事(高考) ,就感到心跳加快,胃里面不舒服,心里头隐隐有点疼。

咨询师: 你担心的是什么呢?

来访者: 考不上× ×大学。

咨询师: 考不上× ×大学又怎样呢?

来访者: 我爸爸就会不高兴了。

咨询师: 你爸爸不高兴又怎样?

来访者: 我就是怕他不高兴的那个样子。

咨询师: 如果你父亲的态度是“不论你考得怎样,都无所谓” ,你就没有压力了?

来访者: 压力是减轻多了,但就算这样,考不好我还会觉得自己挺无能的。

咨询进行到此处时,我们知道来访者认为自己对考试的焦虑,是源于害怕父亲的失望,以及考不好之后会觉得自己无能。咨询师与来访者把会谈的中心话题放在他与父亲的关系上,以及来访者对于自尊的焦虑。到下次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与来访者有下面的对话: 

咨询师: 如果你父亲对你的成绩不那么在意了,你也能够承受别人比你强的事实了,你考试的时候还会焦虑吗?

来访者: 我觉得自己还是会有点焦虑,在那个场合,就会觉得是一个竞争的场合,自然就紧张起来了。

咨询师: 你平时肯定能碰到许多竞争的场合,比如搭公交车的时候,大家都往门里挤,你也像考试这样紧张吗?

来访者: 肯定还是受到影响,但是,我不会像很多人那么着急,反正又不是大事。

咨询师: 如果你父亲对你的考试结果不关心,如果你也不把考试和你的自尊联系起来,它和搭公交车有什么不同呢?反正这次挤不上下次还有机会?

来访者: 我觉得不一样,我觉得好像我一次机会把握不住,将来就都会受到影响——不是这么说的吗,“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从这一段对话里,我们又发现了令来访者焦虑的两个原因。其一,是在竞争的氛围里感到焦虑,这是一种受暗示而产生的情绪。另一种则是来访者的某种信念,认为一生的成功就维系在是否能够顺利地考上理想的大学。

在感受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像剥开洋葱一样发现了四个层面的感受: 害怕父亲不高兴,害怕因考不好觉得自己无能,在竞争的场合感到紧张,认为“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这最后一种感受,是使来访者感到焦虑的最核心的感受,体现了他人格中强迫性的一面。在针对考试焦虑的咨询与治疗中,这个层面的感受经常是最后被揭开和面对的。由于它与人格中核心的成分相关联,对它的分析也最为困难,但是来访者也从对它的修通中获得最稳定的改变。

【注释】

[1]这位来访者抱持着小时候被“坏孩子”欺负积压下来的愤怒,它被他自己孩子的逃学唤起。此时他对孩子的感受,是基于他自己情绪的渲染,而不能现实地分析自己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含义。在他自己的情绪的主导下,他的行为无的放矢,没有好的效果。

[2]另外,在学业不佳的孩子中,有一部分是注意力失调(ADHD)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学习和厌学问题都会得到明显改善。此类孩子往往具有高出普通人群的想象力和创造力(Cramond,1994,1995)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