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朴素的公共关系

古代朴素的公共关系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把公共关系理解为公众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在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以上所举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类似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当然,不仅是中国,在欧美或东方其他国家均可找到许多同样的例子,这无非说明,公共关系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哪一类社会组织都要面对各种公众,处理好与各种公众的关系,都要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以求良好地生存与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公共关系

如果把公共关系理解为公众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在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当人类进化到一定时期,为了自身的良好生存与发展,通常以民族为基础形成群体部落,这些群体部落往往推选出有威望的人作为领袖,并挑选少部分能干的人协助管理,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这些原始的社会组织一方面支配、管理部落成员,包括分配它们的收获、财产;另一方面又必须代表绝大多数部落成员的利益,即公众的利益,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凡是遇到重大事件,部落组织都必须及时向公众传告,听取其意见,甚至举行“公民投票”来做决定。这就形成了原始状态的组织与公众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任何社会组织即使不了解公共关系这个概念,也没有有意识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但对内对外的各种活动,却始终处在某种公共关系的状态之中。现代公共关系的某些思想和某些活动,也古已有之。

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守信用,讲信誉,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说“民无信不立”。这些都是说国家一旦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就无法生存下去。王道的“民本”思想是:国以民为本,民以信为本。唐代魏征把政权比做舟,把民众比做水,向太宗提出警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代成功的统治者几乎都把政权建立在取信于民、争取公众支持的基础上。众多的商店过去往往挂着“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牌子,以表明该店的诚实可信,这些与现代公共关系活动中主张建立信誉,取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原则是一致的。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曾提出过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行为准则,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外,中国古代还十分重视信息反馈的作用,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就强调了掌握信息的重要性。

以上所举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类似公共关系的思想和活动,当然,不仅是中国,在欧美或东方其他国家均可找到许多同样的例子,这无非说明,公共关系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哪一类社会组织都要面对各种公众,处理好与各种公众的关系,都要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以求良好地生存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