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颗粒性抗原的混悬液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与相应抗体结合,由此产生大小不等的凝集团块现象,称作凝集反应。凝集试验是以凝集反应为原理的检测技术。根据每管内的凝集程度,判定待检样品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有无及其效价。试验中由于电解质浓度或pH值不适宜等原因,可引起抗原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所以应设立阴性对照管。

实验7 直接凝集反应

(Direct cohesion reaction)

【目的】

了解直接凝集反应的操作过程、结果判断及实际应用。

【原理】

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的混悬液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与相应抗体结合,由此产生大小不等的凝集团块现象,称作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凝集试验是以凝集反应为原理的检测技术。凝集试验一般为定性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出现与否判定待测的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它也可作为半定量检测手段,即将待测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用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被检物质的效价。

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a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根据不同的方法,直接凝集试验又可分为试管法凝集试验与玻片法凝集试验两种。

一、试管法凝集试验

试管法凝集试验是一种定量的试验方法,是用已知抗原检测待测血清是否有相应抗体,且可测出相应抗体的量,以辅助诊断某些疾病。根据每管内的凝集程度,判定待检样品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有无及其效价。试验中由于电解质浓度或pH值不适宜等原因,可引起抗原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所以应设立阴性对照管。

【材料】

1.“O”型或“H”型伤寒杆菌菌液。

2.伤寒杆菌免疫血清,按其效价用生理盐水稀释为1∶20。

3.生理盐水。

4.小试管、试管架、吸管等。

【方法】

1.取小试管7支,置于试管架上,编号。

2.除第1管外,2~7管分别用1ml刻度吸管吸生理盐水,每管各加0.5ml。

3.在第1管和第2管中分别用1m l刻度吸管吸取伤寒杆菌免疫血清(1∶20) 0.5m l。

4.在第2管的1∶20伤寒杆菌免疫血清与生理盐水充分混匀后,用1ml刻度吸管吸取0.5ml移至第3管中,反复吹吸3次,使之与盐水混匀,再吸出0.5ml注入第4管。如此倍比稀释至第6管,第6管中移出的0.5ml弃去,在第7管不加血清作为对照。稀释完后,每管中的液体总量均为0.5ml,但血清稀释度不同,1~6管分别为1∶20,1∶40,1∶80,1∶160,1∶320,1∶640。

5.取O型或H型伤寒杆菌菌液,分别加入上述各管,每管0.5m l,于是各管血清稀释倍数又增加了一倍。即最后稀释度,1~6管分别为1∶40,1∶80,1∶160,1∶320,1∶640,1∶1280。

6.将各管振荡均匀使菌液与血清充分混匀,放入37℃温箱中过夜,次日观察结果。

具体稀释方法可参阅表7-1。

表7-1 试管定量凝集反应加样程序

img11

【结果观察及判定标准】

1.观察方法:从温箱中轻轻取出试管架,不要摇动试管。先观察对照管(第7管),此管不出现凝集现象,正确的结果是管底沉淀物呈圆形,边缘整齐,轻轻振荡细菌迅速分散呈均匀混浊,如出现凝集,则实验有误应该重做。然后自第1管向后观察。若使用的为O型伤寒杆菌菌液,出现凝集时,凝集物呈现颗粒状,轻摇不易升起和离散;若使用的为H型伤寒杆菌菌液,出现凝集时,凝集物呈现棉絮状或云雾状,轻摇易升起和离散。

2.凝集程度

根据凝集反应的程度,分别用以下符号表示(++++)、(+++)、(++)、(+)、(-)。

(++++):管内液体澄清透明,细菌完全被凝集于管底,轻摇后可见大片的凝集块。

(+++)管内液体轻度混浊,大部分细菌凝集于管底,摇起后见凝集块小。

(++)管内液体中度混浊,部分细菌被凝集于管底,凝集仍较明显,呈颗粒状或小片状。

(+)管内液体很混浊,仅有少量细菌被凝集于管底。

(-)管内液体与对照管相同,无凝集现象。

3.效价判断:凡是在“++”以上的均属于明显凝集,因此通常以出现++凝集反应的最高血清稀释倍数作为血清中所含凝集抗体的效价。

例如:

         1      2     3      4     5     6    7

最后稀释度   1∶40    1∶80   1∶160   1∶320   1∶640  1∶1280  —

凝集程度   ++++   ++++  +++    ++    +    —    —

即“++”在第4管,血清最后稀释度为1∶320,即为本次实验所用血清的抗体效价。

【注意事项】

1.吸管使用:观察液面时,刻度吸管保持竖直,视线与液面凹处相平。

2.液体混合:将两种液体混合时,需用吸管连续吹吸3次。

3.液体的稀释:在血清学检验中,为使抗原和抗体间有最适比例,或为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效价而常需对反应物进行连续2倍或连续10倍稀释。以连续2倍稀释为例,实验时可先在一系列试管内分别加入等量稀释液,首先在第1管内注入等量原液使原液2倍稀释,充分混匀后吸取此已经2倍稀释的混合液的半量移至第2管,然后再混合稀释、再移液……如此,原液即按2的等比级数即21、22、23、24……方式连续稀释,此时原液的稀释度逐渐递增(原液浓度逐管递减)。

4.电解质:凝集反应需要适当浓度电解质参与下才出现可见凝集的现象,但电解质浓度过高会导致非特异性凝集。

5.温度:一般说来,温度升高,反应加快,但超过55℃会导致抗体破坏。应注意水浴箱中的水面勿高于试管内液面,这样有利于试管内液体的对流,增加抗原和抗体的接触。

6.酸碱度: pH值以6~8为宜。如pH值过低,接近或达到细菌抗原的等电点时,可引起非特异性的酸凝集。

【临床意义】

用以检测血清中有无某种特异性抗体及其含量(效价),以协助临床诊断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如肥达反应可诊断肠热症(伤寒和副伤寒)。

【思考题】

1.什么是效价?为什么效价可表示血清中抗体的含量?

2.肥达氏反应中要用哪几种抗原?为什么?

3.怎样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

二、玻片法凝集试验

玻片法凝集试验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病原菌,可用于鉴定细菌,对疾病做早期诊断。

【材料】

1.沙门氏菌多价诊断血清。

2.痢疾杆菌多价血清。

3.已知的沙门氏菌培养物。

4.已知的痢疾杆菌培养物。

5.未知菌或待检病原菌如大肠杆菌培养物。

6.生理盐水、载玻片、接种环等。

【方法】

1.取清洁载玻片一张,用蜡笔画为三格,并注明号码。

2.用灭菌接种环取1∶20稀释的痢疾杆菌多价血清3~4环放于第一格,烧灼接种环,同法取沙门氏菌多价血清和生理盐水放于第二、第三格。

3.用灭菌接种环分别取待检病原菌斜面培养物、痢疾杆菌或沙门氏菌培养物少许,与玻片上的痢疾杆菌多价血清混合,烧灼接种环,同法取细菌与沙门氏菌属血清或盐水充分混合。每次加入细菌时,用接种环将细菌或盐水充分混合。

【结果】

1.轻轻摇动玻片,经1~2min后将载玻片稍微倾斜并对光观察,进行判断。

2.首先观察第三格,即生理盐水对照是否出现凝聚现象,若出现非特异性凝聚颗粒,则本次试验无效,应该重新实验。

3.若实验所用抗原为已知的痢疾杆菌,应在第一格出现凝集,为阳性;第二格血清与痢疾杆菌不对应,第三格为生理盐水,均不出现凝聚,为阴性。

4.若实验所用抗原为已知的沙门氏菌,应在第二格出现凝集,为阳性;第一格血清与第三格均不出现凝聚,为阴性。

5.若实验使用未知的病原菌培养物,则如待测菌与沙门氏菌属多价血清(第二格)不出现凝集而与痢疾杆菌(第一格)凝聚者,该菌即鉴定为痢疾杆菌;反之该菌鉴定为沙门氏菌。

【注意事项】

1.鉴定某种细菌,特别是沙门菌属或志贺菌属,原则上先用多价诊断血清检测,如为阳性,再用单价因子诊断血清进行分群或定型。

2.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及前一试剂的残留。

3.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烧灼接种环方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种血清中。

4.如受检菌液有传染性,在判定结果后及时放入消毒缸内。

【思考题】

1.简述直接凝集反应的临床意义。

2.直接凝集反应中玻片法和试管法的异同点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