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艾,我们依然在路上

抗艾,我们依然在路上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课题联合了国内17家有较好艾滋病临床诊治基础的单位,在众多专家和临床一线医生的参与下共同展开研究,对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进行了全面攻关。另外,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毒抗体检测试纸”科研项目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很快就会投入生产。

抗艾,我们依然在路上
——新中国艾滋病研究进展

一、关于艾滋病治疗

1981年6月5日,世界上第一篇有关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的报道出现在Morbidity and Mortality周刊上,这距今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这个起源于男同性恋的奇怪病例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充着它的势力,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大“瘟疫”。据2006年美国公布的AIDS年度报告中指出,全世界估计有三千九百五十万人感染艾滋病,并且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仍持续上升。

导致这种疾病的元凶就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自从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该病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

自从1999年以后,中国报道的HIV病例以每年30%的速度稳定上升,但是中国实际的HIV感染病例有可能是公布数据的4 -5倍。中国卫生部公布,截至2006年10月31日,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与2005年的144089例相比,增加了28%,其中艾滋病患者40667例。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在艾滋病治疗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

二、2000年艾滋病研究进展

从198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罗士德组织科技人员在中草药里寻找抗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到1998年底先后对1000多种中草药进行了抗HIV-1活性研究,发现数十种中草药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活性。他们采用活性跟踪方法,重点对具有较强抗HIV-1的桑白皮进行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成分研究,其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被列入中国科学院“九五”天然药物重大项目计划。

从2000年3月开始,中泰双方在泰国清迈一家医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复方SH”治疗艾滋病临床观察。在28例接受试验的艾滋病患者中,发现有9例患者体内的HIV-1载量大大减少,16例患者体内的HIV-1载量变得稳定,表明“复方SH”可抑制HIV-1病毒。试验结果还表明,“复方SH”安全可靠,没有服用同类西药所导致的毒副作用,且价格只及同类西药的十分之一。

三、2005年中国艾滋病研究进展

回首2005年,我国医药界取得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成果,在成果中有两颗特别引人注目的“明星”:2005年出台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艾滋病诊疗指南》,这两个指南的出台对我国规范慢性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的治疗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5年,我国在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绩之一是在国内31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艾滋病诊疗指南》。该指南包括了艾滋病从基础到临床、从治疗到预防各方面的处理原则,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尽可能汇集国内专家的共识,尽可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我国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和创新性。该指南的出台对规范我国艾滋病治疗、提高我国艾滋病诊疗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中国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是我国艾滋病临床研究方面的一项重大研究。该课题联合了国内17家有较好艾滋病临床诊治基础的单位,在众多专家和临床一线医生的参与下共同展开研究,对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进行了全面攻关。该研究选择了20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国产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通过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艾滋病毒学、免疫学和临床指标的变化,评价其对艾滋病患者的疗效、免疫功能重建和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影响,从而为制订适合我国艾滋病患者的较理想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这个课题是国内当年为止参加单位最多、研究例数最多、观察项目最全面的一项国产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研究。不仅对提高我国抗艾滋病临床诊治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借此机会培养众多临床一线医生,搭建起我国多中心研究平台,为进一步深入推进艾滋病及其机会性感染的临床诊治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2007年中国艾滋病研究进展

2007年,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研究员合作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治疗药物“尼非韦罗”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临床前实验表明,“尼非韦罗”可有效抑制艾滋病毒侵入细胞,体外抗感染效果与国际同类候选药物相当,而更具开发成本优势。

2007年3月,云南省自主研发的治疗艾滋病新药“复方三黄胶囊”完成了临床试验研究工作,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效果良好。临床统计结果显示,“复方三黄胶囊”对抗艾滋病病毒有疗效,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经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另外,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毒抗体检测试纸”科研项目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很快就会投入生产。如果科研进展顺利,这套“艾滋病初筛试纸”面世后,市民可通过在家中“自测”,实现对艾滋病的“初筛”检测。

五、2008年中国艾滋病研究进展

200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有关HIV-1B’毒株的分子进化及分子特征性研究论文发表于世界艾滋病研究权威学术刊物——AIDS。

武汉病毒研究所杨荣阁研究员领导的学科组和Simon Rayner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一年的合作,通过对所有HIV-1B’毒株的系统进化和分子特征的综合分析,从全球角度详尽阐明了HIV-1B’毒株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及B’毒株传播速率较其他主要HIV-1流行毒株传播迅速,近年进化减缓的趋势等B’毒株的分子进化规律。该研究对B’这一亚洲HIV流行性奠基毒株进行的全面分析,为HIV在亚洲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毒株的疫苗设计方案等,都提供了具有很高参考价值和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HIV-1B’毒株是亚洲流行的HIV-1三大主要毒株之一,特别在我国中部地区既往采供血HIV感染者中广泛流行。同时B’毒株与其他HIV-1亚型毒株的共流行,催生了多种HIV-1重组型病毒。这些重组病毒在亚洲的HIV-1流行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其影响范围日益广泛,对亚洲国家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因此,B’毒株的起源、分子进化和分子特征,以及B’毒株对亚洲HIV-1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研究,对艾滋病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