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痢疾(朱良春医案)

慢性痢疾(朱良春医案)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5年前患急性菌痢之后,稍有饮食不节或受寒凉即腹痛腹泻,大便日行10余次,常肠鸣不舒。乙状结肠镜复查,除偶见部分黏膜充血外,原有的炎症已消失。患者纳食增加,腹痛已除,精神振作,能正常从事工作。朱师积几十年之临床经验,创订“仙桔汤”一方,用之于临床屡奏殊功。用“仙桔汤”治疗慢性菌痢、泄泻日久不愈者,已见诸多验证报道。综观全方,健脾运中、渗化湿热,标本兼顾,不失为治疗慢性痢泻之妙方。

陆某某,女,53岁,教师

于5年前患急性菌痢之后,稍有饮食不节或受寒凉即腹痛腹泻,大便日行10余次,常肠鸣不舒。曾在本院做乙状结肠镜检查,提示为慢性结肠炎、肠痉挛,叠进中西药物无效。初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纳呆肠鸣,大便溏泄,日行10余次,夹有黄色黏胨,无里急后重。舌苔薄腻,舌尖红,脉细。证属脾虚不运、湿热逗留。治宜健脾运中、渗化湿热以调肠道,方取“仙桔汤”加减。药用:

仙鹤草30克,桔梗10克,生地榆12克,白槿花12克,炒白术12克,炒白芍15克,诃子肉12克,乌梅炭10克,广木香6克,甘草4.5克。

二诊:服药后,大便软溏,日行2~3次,黏胨已明显减少,精神渐佳。舌苔薄腻,脉细濡。既获效机,守方不变。嘱服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

三诊:服药14剂,大便基本正常,惟稍受寒后尚有便溏,日行1~2次,无黏胨。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乙状结肠镜复查,除偶见部分黏膜充血外,原有的炎症已消失。患者纳食增加,腹痛已除,精神振作,能正常从事工作。舌淡红苔薄,脉细。湿热已化,但体虚未复,续当培益,以善其后。药用:潞党参18克,妙白术18克,怀山药30克,茯苓15克,淫羊藿12克,炙黄芪18克,熟附片6克,炮姜3克,仙鹤草30克,白槿花10克,炙甘草6克。

【按语】 朱师认为,凡慢性痢疾、泄泻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其辨证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逗留的存在,为虚实夹杂的征象,因此在治疗上既要补脾救阴,又要清化湿热,才可取得佳效。朱师积几十年之临床经验,创订“仙桔汤”一方,用之于临床屡奏殊功。药用:仙鹤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炒白术、炒白芍各9克,乌梅炭、广木香各4.5克,妙槟榔1.2克,甘草4.5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仙桔汤”治疗慢性菌痢、泄泻日久不愈者,已见诸多验证报道。日本小高修司先生用本方治愈数例多年未治愈的患者,其所发论文曰“从最近的临床经验看,效果最好的是朱良春先生创订的仙桔汤加减方。”

方中,主药仙鹤草为止血之要药,但其止中有行,兼擅长活血、治痢,则鲜为人知。朱师认为,仙鹤草味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考诸文献,《百草镜》言仙鹤草“下血活血”、治“跌仆吐血”,《生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滇南本草》有“治赤白痢”之记载,足可证本品不得以收涩止血视之,是为止血而不留瘀、活血治痢之佳药。朱师取仙鹤草治痢,还因本品又名脱力草,江浙民间用以治疗脱力劳伤有效,足证其具强壮之功,用之不仅能促进肠之吸收功能的恢复,还能减轻乏力之感,对慢性泄泻尤为有益。桔梗,《别录》曰“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曰“养血排脓”,《本草备要》曰治“下痢腹痛”。朱师用桔梗,不是取其升提之功,而是用其排脓治痢,凡泄痢大便溏薄、夹有黏胨者用之效著。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治泄痢而缓腹痛。白槿花清热利湿凉血,《冷庐医话》谓其“治赤痢甚效”。朱师认为,白槿花之所以能治痢,是因为其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入血分;活血排脓,其性滑利还能缓解下痢之后重,用于热毒痢及湿热泄泻效佳。对于慢性泄泻,因脾气已虚、肠间湿热又未清,故在补脾扶正方中参用白槿花以泄化湿热。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药,朱师认为,用少量则善于行气消胀,对痢疾、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综观全方,健脾运中、渗化湿热,标本兼顾,不失为治疗慢性痢泻之妙方。

凡泄泻日久、偏于脾虚气弱者,去槟榔,加炙黄芪15克,党参12克;湿热明显者,加地锦草30克,生地榆12克。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善治下焦血分湿热,将其扩用于治疗下焦气分湿热之泄痢,实为发挥。朱师还认为,地榆具有护膜疗疮之功,对肠黏膜发炎、充血水肿或有溃疡者用之尤宜。腹痛甚者,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用15~30克,甘草用9~15克。若用于治阿米巴痢,则宜加入鸦胆子14粒(去壳)分吞。鸦胆子擅治冷痢、久泻,能杀灭阿米巴原虫,凡阿米巴痢需加用之。若久痢、久泻属脾肾阳虚或肾阳不振者,则非本方所宜,应选用附子理中丸或四神丸等为宜。

【出处】 朱建华. 朱良春老中医治疗慢性痢泻经验. 中医函授通讯,1993(5):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