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阳口苦小便黄

少阳口苦小便黄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阳病是外邪直接中于少阳,使少火郁而不伸。口苦、咽干、目眩这三个症状都是少火被郁的征象,所以列为少阳病提纲。再者,少阳病的目眩和痰饮病之头眩不同。少阳主两胁,故当太阳病不解,外邪由肤表逐渐向里结于半表半里之胁下时,枢机不会出现胁下苦满或痞硬,干呕不能食以及往来寒热等症状,这些与自发的少阳病不同,在《伤寒论》中多称之为柴胡证。综上所述,《伤寒论》中少阳病的成因有两个,一是自发的,一是转属的。

人身的阳气来源于肾间动气,敷布于体表以卫外,为太阳;盛于中焦腐熟水谷,为阳明。太阳也好,阳明也好,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个阳,只是根据阳气分布的部位不同,其多、少、强、弱和作用也不同,因而命名也就不同,其实只是一个阳在体内体外出入游行而已。如果撇开其卫外和腐熟水谷的作用,单就其出入游行而言,便叫作少阳。《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言:“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都说明人体的阳气,分之则为三,合之则为一。

前面我们已介绍过,太阳是阳之最外,称巨阳;阳明是两阳合而盛大,称盛阳。而少阳之阳,是以三焦为道路,内而脏腑,外而腠理,生发活动,对人体起着温煦长养的作用,它不亢不烈,犹如日之初生,故又称嫩阳、少火,也叫一阳。因其生发活动,流通畅达,故也称游部,即《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阳者,少阳也”“一阳为游部”。

少阳既是少火,又为游部,必须条达通畅,不郁不结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一旦受邪,少阳不是郁就是结,郁则化火,结则烦满痞硬,这就是少阳受邪后出现的两大病理特点。

少阳病是外邪直接中于少阳,使少火郁而不伸。因火性炎上,上寻出窍,而口、咽、目都是人身上窍,又都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所以当少火被郁就口苦,火盛灼津就咽干,风火上扇就目眩。口苦、咽干、目眩这三个症状都是少火被郁的征象,所以列为少阳病提纲。

我们知道,太阳病是口中和,阳明病是口燥渴,而少阳病则是口苦、咽干,虽然不和,但也不像阳明病那样口燥渴,而是介于太阳病和阳明病之间。

在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三个症状中,其关键是目眩这一症状,为少阳病所独有,如果没有目眩,仅仅是口苦、咽干,就需要和阳明中风相鉴别,因阳明即将化燥也能口苦、咽干。但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必兼目眩,其舌苔是薄白。若仅仅口苦、咽干而目不眩,舌苔垢腻白厚或微黄,这就不属少阳而属阳明,阳明中风就是这样。二者病理不同,故治则和用药亦不同。

再者,少阳病的目眩和痰饮病之头眩不同。痰饮所致之头眩,是清阳被阻不能上升,故目不赤不昏晕,视物旋转动摇;风火上扇之目眩,目光昏晕甚则发赤,视物昏花。

口苦、咽干、目眩,表现了少火被郁的特征,是自发的少阳病。但少阳病除自发者外,也有从太阳转属而来的,前者是少阳气化之为病,后者则是邪入少阳所主之半表半里部位。少阳主两胁,故当太阳病不解,外邪由肤表逐渐向里结于半表半里之胁下时,枢机不会出现胁下苦满或痞硬,干呕不能食以及往来寒热等症状,这些与自发的少阳病不同,在《伤寒论》中多称之为柴胡证。

少阳经脉过耳前后及目内眦等处,又络胸胁行于人身之侧,故无论少阳气化之为病或所主部位之为病,都与经络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少阳病的成因有两个,一是自发的,一是转属的。自发的少阳病都是少火被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转属的少阳病是外邪从肤表入于半表半里,结于胁下,以胸胁苦满或痞硬、往来寒热等为主症。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6上)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论中提到少阳病多愈于从寅至辰这一段时间,《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平旦人气生”。少阳为游部,郁结发病,不郁则病解,而寅至辰系卯前卯后,恰是阳气生发之时,当被郁之少火随天阳之升得以舒发,所以少阳病在邪衰之后,多于日出前后精神慧爽,症状消失。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