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外语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反,如果作为一门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外语教学心理学,只进行纯理论研究,不去针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或没有站在一个理论基础上去研究实际问题,两者都背离了一门学科教学心理的初衷和本意。
外语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_外语教学心理学

第四节 外语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20世纪50~60年代,心理学研究主要呈现出两种取向:一方面,实验心理学家一般很少关心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致力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学家忽视教学研究的心理基础,潜心于研究如何把教材训练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于是,在两种研究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即心理学原理与教学实践脱节,有很多的心理研究成果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另外,学习心理学则是只注重教与学的行为操作程序的研究,忽视知识与认识技能获得的内部机制的揭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教学的心理问题研究,“根据学生的复杂的、实际的学习提出问题和发展的理论”。人们已认识到:对较为正规的教学情境中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进行研究,这可能是对理论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效益的一种重要检验。教学心理学,试图把心理学原理与教学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以认知教学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方法,从课堂教学情境出发,以研究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获得以及如何设计并安排学习条件来发展知识和认知技能为目的的学科教学心理学科学体系,这是近年国内外教学心理学的基本走向。

教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现代教学论、现代学习理论、现代知识观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因此,现代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博采众长,吸收众多学科中有用的先进成果。过去的以单一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心理研究取向虽然曾一度促进了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但这种状况已不适应更加深入细致的教学需要了。教学心理研究的出发点是课堂情境,目前许多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将教育教学心理理论或研究课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更加明显,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许多根据生成学习理论所进行的教学改进研究,如改进阅读困难者的研究和改进自然科学教科书设计的研究,都卓有成效。另外,新皮亚杰学派把教学发展理论应用于实践,对课堂任务进行分析。

因此,外语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教学心理学,所要承担的任务,不仅要丰富和完善其自身的理论建构,而且还要充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外语教学实际,解决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样,外语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将不只是被动地去适应教学现状,而是主动指导教学改革。教学心理的研究要着眼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教学行为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教学心理理论也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补充、发展和完善。相反,如果作为一门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外语教学心理学,只进行纯理论研究,不去针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或没有站在一个理论基础上去研究实际问题,两者都背离了一门学科教学心理的初衷和本意。

二、系统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首先是教学对象,一门语言通常是复杂而庞大的,它具有巨大的词汇量和复杂的语法表达规则系统。其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仅要学到或掌握外语语言所包含的巨大的信息量,更要求外语学习者能够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复杂任务的操作。语言本身具有知识性和实践性。再者,从教学行为而言,要把这么复杂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还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技能,这之中,包含各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如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并且在某一个方面,又包含多方面的更细的内容。例如,在语法里面又分很多很多的教学内容。另外,在时间维度上,外语教学有一学期、二学期等学期之分,还有从小学到高中以至到大学。这些都说明外语教学不是一个一躇而就的行为,而是一个渐进的、包含多个分支的系统行为工程。

幸运的是,人类已有了大量的科学文明成果。通过前人的大量的心理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一些科学方法论,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在这些教学和心理的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以一种系统的、全面的、立体的方式来把握外语教学行为,把外语教学行为看成一个行为系统来进行研究,这样既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外语教学,弄清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找出其运行规律,又可以深入探讨大系统中的小系统,逐级地研究外语教学中的更为微观的更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控制论是在高度抽象的水平上处理问题。控制论把一切以接受某种信息输入而做出反应,从而产生一定输出,并同时改变其状态的事物称为系统。行为是主体对外在环境做出的某种反应。于是,控制论找到了技术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的某些功能上的相似性和统一性。因此,当我们把外语教学行为看成一个外在行为系统进行研究时,就能够对教学行为提供客观参照,对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就会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优化。图1-3所示为一个控制系统的教学过程微观模式,图1-4所示为控制系统的外语教学行为模式。

img3

图1-3 教学过程微观模式[2]

img4

图1-4 一般外语教学的行为模式

三、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教学心理学中近年来备受重视的一项基本原则。经济性原则实际上就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经济性原则要求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事实上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经济性原则也是当今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各行业领域的客观要求。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也客观上受制于经济性原则,因此我们在对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整个系统的行为心理进行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和利用经济性原则。

在外语教学的决策上,我们要考虑我国在外语语言学科上的巨大投入,这些投入有人力的、财力的与物质资源性的。而与之相对应的,还要考虑这种投入之后,是否输出了应有数量与质量的专门外语语言人才以及其他各门各类的专门人才是否具备了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外语语言水平等。

如果给予了应有的足够的投入,达到或超过了我们满意的产出水平,这当然很好(当然这种投入产出是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统计等多手段获得的);如果发现产出水平没有达到我们需要的水平,我们可以从这个系统行为的中间过程,即教学行为的具体实施的个环节寻找原因,以便给予适当的校正和改进。

在微观教学管理,即学校这一级管理的层面上也需要把经济性原则纳入考虑。学校一级的外语教学投入,就是我们所给予的课时量,以及相应的师资建设与配置,而产出显然就是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一定的课时投入导致了较高的考试成绩,那么教学效率(投入产出率)就较高;反之,教学效率就偏低。用公式表示:

img5

在外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课程配置上也存在一个经济性原则问题,对于各级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学生的课程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外语专业课程量,一部分是非专业课程量,在二者之间应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前者量多了,后者就少了;反之,后者多了,前者就少了。而对于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而言,如果外语课程过多了,就满足不了专业学习的需要,学生也就难以达到应有的专业要求水平。换言之,外语课程量与非外语课程之间的比例配置问题也存在一个经济性原则问题。

在直接的课堂外语教学层面上,也存在着经济性原则。同样的课时量,同样的考试,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另一个教师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差,那么前者就更符合教学经济性原则,符合经济性原则的教学就是更有效的教学。在外语教学中,一个教师轻轻松松,从容自若,另一个教师费尽心力脑力,课堂上满堂灌,课后还忙个不停,而学生也为这一科不堪重负,应接艰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两个老师的学生学习成绩没有很明显的差异,显然,前者的教学是经济的、更有效的。

当今国内外教学研究专家、教学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有效教学。教学心理学家把课堂教学行为看成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教学信息传递效率的公式为

信传效率=bit / t

bit为信息量,t为时间,信息传输的效率是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有效信息量,即信息量除以时间。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流程如图1-5所示。

img6

图1-5 教学信息交流的运行模式[3]

外语教学心理就是要探讨外语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研究教学运行的心理机制,寻求如何优化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以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之中就必须考虑教育教学的经济性原则。

四、知识与能力等综合素质并重原则

知识与技能是构成教学目标的两部分。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明确地写进了“双基”的教学。人们常说的“双基”其实指的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意思。在我国大力提倡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与能力等综合素质并重越显重要。

长期以来,教学理论界存在着“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教学究竟是以促进智能发展为主,还是以知识为主。教育发展史证明“形式教学论”和“实质教学论”都有合理的方面,也有片面的方面,它们共同的缺陷是把教学目标定在一个平面上。事实上,教学作为一个信息活动系统,它们的目标是全方位、分层次的,其中促进学生知识掌握是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开发智能和培养创造性是教学更高层次的目标,二者并行不悖。

知识掌握是教育教学家族中多学科研究的领域,只是不同学科研究的取向有所不同。外语教学心理学就是侧重研究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获取外语知识,科学地掌握外语知识并具备外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

在外语教学中,知识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协调统一的,知识在学生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知识是人的活动的定向工具。知识对活动的定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任何活动总有一定的方向,而方向由目的决定。活动的目的的明确必须对作为活动条件的情境进行辨认及预测其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这种辨认及预测均需有关的知识为依据。其次,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从而使对象发生合乎目的要求的变化而实现的。因此,活动的定向还包括确定活动的程序。活动程序的确定,除了要具备有关的知识外,还要有关于动作的对象及其在动作作用下可能变化的知识。

(2)知识是构成能力基本结构的要素之一。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性,是对活动进行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体素质。能力的形成、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不能割裂开来。首先知识具有完成活动的定向功能,是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其次,能力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性,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对活动起着一贯的、经常的调节作用。这种稳定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一方面依赖知识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也依赖已掌握了的知识的进一步的概括化和系统化。

(3)知识掌握的程度制约问题解决的水平。问题解决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表明,学科或专门领域的问题解决涉及大量专业知识的应用。离开了那些相关知识基础。就无法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例如,要从事哲学或化学方面的翻译工作,如果没有专门的哲学或化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外语词汇、语法知识及技能知识,显然是不能完成任务的。[4]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主导思想的现代知识教学观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根据对这三类知识的理论界定,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所强调的“双基”,“基础知识”实际上指的陈述性知识,而“基本技能”则基本上只注重了程序性知识的一部分(即动作技能),忽视了最重要的智力技能。

现代教学心理学非常重视策略性知识的作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外语教学的大幅度的改革,策略知识的教学已经被明确写入了外语教学大纲,并已实质性地走进了外语教学课堂。

例如我国新制定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外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本身就包含了策略教学内容,其中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类。[5]

研究表明,只有在策略性知识的指导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有效地应用。因此,传授策略性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

根据认知心理学现代理论,我们可以知道,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统一整体。知识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陈述性知识是可以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转化的。这三个方面的知识,统称为知识,而其中的两个部分: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是直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能力的构成成分,是通过直接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语言技能的形成的,而策略性知识则是以相对间接方式影响学习者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如外语学习中的资源策略、交际策略等。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来讲,除了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之外,策略性知识的作用虽然是间接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向学生教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应特别注重策略知识的教学。策略知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转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外语素质和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外语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学习中除了像其他学习科目一样要学习一定的必要的知识外,外语还具有其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独特性。掌握语言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更需要具备外语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遵循知识与综合能力教学并重的原则。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行为,为使这个系统良好地、高效地运行,我们不仅要考虑一些细微或细节的方面,更要着眼于这个系统行为的宏观把握。要达到这点,外语教学及其教学心理研究至少应包括四条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及知识和技能并重的原则。

【注释】

[1]张大均. 教学心理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6页

[2] 张大均. 教学心理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丁长青. 课堂教学的信息交换、信息反馈与知识重组.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四期

[4]张大均. 教学心理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8~39页

[5]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