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检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检验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DIC的早期诊断、基础疾病的及时治疗以及重要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是影响病人生存率的关键。上述实验的动态变化,对DIC的诊断意义更大。但这些实验阳性出现在消耗性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缺乏早期的诊断价值。DIC的早期诊断可选用血栓与止血的分子标记物来进行检测。符合上述3项者可诊断为DIC前状态。

【概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形成血栓,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伴以继发性纤溶为特征的获得性血栓与出血综合征。DIC 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和病理过程。对DIC的早期诊断、基础疾病的及时治疗以及重要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是影响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许多疾病均可导致DIC,以产科最为常见(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其他疾病为严重感染(如败血症、重症肝炎等)、严重创伤、广泛性手术(如大面积烧伤、肿瘤广泛清除术等)、血型不合输血、血管瘤性疾病、中暑和恶性高热、低温等。DIC患者的临床表现有:①自发性广泛出血,皮肤黏膜的大片瘀斑及血肿,产科意外时阴道大量出血,手术创面广泛渗血或血液不凝固等;②微血管栓塞导致组织和脏器缺血及功能障碍;③休克和微循环障碍,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血压下降,休克程度和出血量不呈正比,它是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征兆;④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进行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其病理生理过程分为: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三个阶段。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降低,PT、APTT、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对典型的DIC即可作出诊断。上述实验的动态变化,对DIC的诊断意义更大。但这些实验阳性出现在消耗性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缺乏早期的诊断价值。DIC的早期诊断可选用血栓与止血的分子标记物来进行检测。

【诊断】1998年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研讨会提出以下实验室指标诊断DIC。

1.主要指标 同时具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 ①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时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β-TG、PF4、TXB2和P-选择素;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4.0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肝病<1.0g/L);③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FDP>60mg/L),或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④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时PT延长5s以上);⑤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⑥AT含量及活性降低(不适用于肝病);⑦血浆因子Ⅷ:C活性<50%(肝病必须具备)。

2.疑难DIC病例诊断 应有以下一项以上异常①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Ⅷ:C/ vWF:Ag比值降低(低于1:1);②F1+2升高;③PAP升高;④血或尿FPA升高。

3.DIC前状态的诊断 是指临床上有DIC病因的存在,同时凝血和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IC的诊断标准。以下指标供参考:①组织因子(TF)活性阳性;②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阳性或增高;③FPA增高(>2.0pmol/ml);④TAT增高(>4.0mg/L);⑤Bβ15~42增高(>1.0pmol/ml);⑥PAP增高(>1.0mg/L);⑦D-二聚体增高(>3mg/ L);⑧AT活性减低(<60%);⑨数天内观察到PLT和Fg急剧减低,而FDP急剧升高;⑩用肝素治疗后上述①~⑨项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符合上述3项者可诊断为DIC前状态。

有学者主张采用积分法来判断DIC的严重程度,认为积分评估法对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第44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DIC分会2002年推荐的DIC评分指标,有研究证实积分的增加和死亡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具体分值见表17-8。

表17-8 DIC的计分法诊断-ISTH(2002年)

≥5分提示临床显露的DIC,需要每天检查积分;<5分提示临床非显露的DIC,可每1~2天复查1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