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部分高发区现场研究

国内部分高发区现场研究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亚硝胺的摄入与食管癌的发病率相关。夏求洁发现林县食物中镰刀菌毒素可能与食管癌高发相关。美国癌症研究所将1979年度金质奖章授予孙宗堂、汤钊猷和朱源荣三位医师,以表彰他们在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启东高发区这次研究的结果发现,当地粮食中的硒含量和居民血硒与肝癌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对低硒高发区居民开展了在食盐中补硒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根据当时国务院领导“摸清我国肿瘤发生情况”的指示,我们开展的全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调查和在高发区开展的研究工作受到国际上公认和好评,主要工作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河南林县食管癌的研究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林县地区是中外闻名的食管癌高发区之一。1958年8月,国务院领导派遣李冰等到林县了解情况。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英凯院长筹备成立了四省一市(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食管癌防治协作组,经过调查后于4月在北京召开了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科研协作组成立大会。并于1959—1960年开展了1700万人口的大面积普查,这次普查初步总结出食管癌高发与该地区饮食习惯中的“粗、硬、热、快和酸菜”有密切关系。1964年协作组制定了预防方案:①不吃糠饼和酸菜;②多吃蔬菜和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的食物;③改善口腔卫生,提倡刷牙;④宣传“粗粮细做,细嚼慢咽”,以减轻对食管黏膜的磨损。

从那之后,卫生部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不断派出专业人员到林县协助工作,日坛医院并支持一台钴-60治疗机开展食管癌的放射治疗工作。1966年2月,日坛医院正式派出综合医疗队开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和科研工作。到1970年,由多院所联合开展研究、临床和预防工作,并在姚村卫生院扩建了工作点“北京医疗队”队部,有部分人员轮流长期留在现场工作。在林县对食管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组织了全国1973—1975年居民死亡回顾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著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受到全世界同行的重视。美国CNN和英同BBC等都曾多次报道过林县的工作和地图集。

对河南林县食管癌的病因我们做了长期的调查研究。首先是从原粮、食品和酸菜中检出多种亚硝胺,其中阳性率最高的是二甲基亚硝胺(NDMA)。后来通过实验证明食物+污染的真菌可以促进亚硝胺的合成。而亚硝胺的摄入与食管癌的发病率相关。陆士新发现一种新的强致癌物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MAMBNA),并且用林县食物中存在的甲基苄基亚硝胺成功地诱发了人胎儿食管上皮癌。夏求洁发现林县食物中镰刀菌毒素可能与食管癌高发相关。罗贤懋则发现林县居民头发、尿和血清中钼等微量元素比低发区显著偏低。根据上述研究,1982—1992年,我国和美国NCI合作进行了营养干预(化学预防)研究。

(1)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患者3318人参加试验,治疗组每日口服多种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胶囊3粒,对照组口服安慰剂,为期6年。结果:服药组总死亡率降低7%,癌死亡降低4%,食管癌死亡降低16%;脑血管病死亡降低近38%,老年核性白内障降低43%,使21%~26%的食管上皮重度增生转为非重度增生,高血压患病率下降了33%。

(2)40~69岁普通居民29 584人随机分成8组,服用不同组合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结果:补充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硒酵母复方能降低总死亡率9%,总癌死亡13%,胃癌死亡21%,其他癌死亡19%(P=0.06);补充维生素B2能降低食管癌死亡14%(P=0.06)和降低老年核性白内障患病率36%(P<0.001)。

林培中等以中药复方增生平核维胺酯等对食管上皮重度增生患者的疗效进行了研究,证明也有阻断作用。

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我们已经能发现直径小于5mm的微小癌,早期切除5年生存率达到90%,对癌前病变进行阻断治疗使癌变率降低50%,有效地防止了食管癌的高发。目前,正在继续进行改水、改土、防霉、改变食物结构和生活习惯等预防食管癌的综合措施。从20世纪70年代林县食管癌发病率150.3/10万,已经降低到目前的40.4/10万,成为肿瘤防治工作的典范。

(二)江苏省启东肝癌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上海中山医院、长海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等发现江苏启东肝癌病人高于其他地区,随即开始了应用甲胎蛋白(AFP)检测肝癌。197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宗堂带着他们研制的“火箭电泳”,敏感、可靠、可定量检测AFP的方法与上海汤钊猷等开始在启东开展了大规模肝癌筛查的工作,发现了一些AFP持续升高超过300ng/ml的病人,经过手术治愈率比一般病人高6倍。并提出了“小肝癌”和“亚临床肝癌”等概念,很快得到国际上的关注。美国癌症研究所将1979年度金质奖章授予孙宗堂、汤钊猷和朱源荣三位医师,以表彰他们在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1986年“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过长期研究证明启东的肝癌主要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发生的。据此在WHO的支持下开展了有对照的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研究。在上万例的儿童中10年随访率为94%,中期结果显示,不仅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幅度下降,对持续性慢性肝癌的发生率也有影响,预示慢性肝炎和肝癌得到有效预防的苗头。

启东高发区这次研究的结果发现,当地粮食中的硒含量和居民血硒与肝癌呈负相关。首先对鸭通过在饲料中补硒,证明可以降低肝癌的发生率,进而在高发家族成员3849例中随机补硒进行了为期2年的观察,每日服用含硒200μg的富硒酵母。结果服用富硒酵母组的肝癌积累发病率为219.37/10万,而对照组服用普通酵母的为553.16/10万(P<0.01)。并开展了给HBsAg阳性病人补硒预防肝癌的对照试验,观察4年服用富硒酵母的113例中无肝癌发生,而对照组7例发生肝癌。在此基础上,对低硒高发区居民开展了在食盐中补硒的研究。1996年,于树玉因补硒预防肝癌的研究获得国际生物无机化学科学家协会KlausSchwarz奖。

(三)云南省个旧锡矿肺癌研究

云南个旧是我国的锡都,锡矿开采历史悠久,已有2000余年。过去由于开采条件十分恶劣:坑道狭小、无通风设备,下矿的工人成为后来矿工肺癌的高发人群。根据1954—1997年的统计,肺癌发病率超过400/10万,引起了政府的关注。1975年2月5日,周恩来总理手术后嘱咐李冰尽快去解决云南锡业公司(简称云锡)肺癌问题。2月下旬李冰和有关人员到个旧调研。以后每年派医疗队去那里工作2~6个月,协助开展筛查和治疗。多次举办诊疗学习班和阻断治疗学习班培训当地医务人员。1986年在昆明和个旧组织了国际会议,邀请了8个国家的有关专家解决了病因问题的争论。确定主要致癌病因是砷、氡和吸烟,并成立了肺癌研究所负责调查、筛查和研究工作。矿工从下井到肺癌发病平均约31年。通过多年的综合预防(加强矿井通风、湿式作业减少粉尘、降低井下氡气体浓度;加强个体防护戴口罩、下井前洗澡,劝阻吸烟;下井一定年限后轮换工种和每年筛查等),肺癌发病率20世纪50年代下井矿工发病率362.29/10万,60年代下井矿工肺癌发病率下降到73.37/10万。1975—1997年手术切除病例211人中,术后5年生存率53.6%,并发现很多X线隐性肺癌(痰细胞学阳性,而普通线检查不能定位),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定位后手术的5年生存率超过90%。1981年,孙燕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介绍了云锡肺癌的情况,受到广泛关注。以后美国NCI邀请云锡矿工肺癌研究人员到美国讲学交流,并达成一些合作项目。国家科委、卫生部、劳动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对云锡肺癌工作均曾给予奖励。

(四)山西省襄垣县宫颈癌研究

山西省襄垣县地处晋东南太行山区,为子宫颈癌高发地区,20世纪70年代宫颈癌死亡率为54.38/10万。198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组成多学科现场工作组;1987年,多次举办培训班培养细胞学骨干;1988年,正式在城关镇开始筛查;以后进行了追踪观察,完成了“七五”和“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的现场任务。城关镇25岁以上妇女6710人宫颈癌患病率为1109.1/10万,HPV总感染率为66.2%,各类宫颈病变中均以HPV16型感染为主。林毓纯等首次在我国宫颈癌组织中发现经过Zur Hausen教授确认为一新的HPV基因组的HPV58型。此项工作曾获得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从1993年开始在襄垣县5个乡镇开展了宫颈癌癌前病变的综合防治工作。

此外,除上述重点现场调查研究之外,还有山东省胶东地区胃癌高发区、河北省磁县和广东省南澳食管癌防治现场,以及广东省鼻咽癌现场和浙江省大肠癌现场也都取得重要成果,为此后的肿瘤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方向,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上述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逐步被淡化,肿瘤的预防研究被治疗所代替,其实这是防治重点方向的偏移,值得人们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