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利三部脉皆平,已为实,而又按之心下鞕,则知邪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下利者,悍气下逆而利也;悍气为病,行于脉外,不入经俞,故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鞕者,神机不利也。大肠为传道之官,夫大肠不为传道,则宿食停滞于中。胃与肠俱实,故不欲食。下利脉反滑,是证虚脉实,不相宜也。故此复言伤寒后,并以明人身之气机降而能升、内而能外之意也。若伤寒则邪气内入而正气不得外出,则病矣。

大法,秋宜下。

成无己曰: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

吴谦曰:天至秋则气降,物至秋则成实,实则宜下。凡邪在下者,俱宜取法乎此义也。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张志聪曰:凡邪实于中土,而服下药者,用汤胜丸,谓丸缓而汤荡也。然下之太过,则胃气并伤,故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程应旄曰:用汤胜丸,贵活治也。中病即止,示节制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成无己曰: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三部脉皆平,已为实,而又按之心下鞕,则知邪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张志聪曰:《经》云:卫之悍气,别走阳明,其性慓悍滑疾,伤人最速。故悍气为病,当急得其邪,而不容稍缓也。下利者,悍气下逆而利也;悍气为病,行于脉外,不入经俞,故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鞕者,神机不利也。夫脉外之邪,慓悍罔制,心下之气窒碍难通,急下其邪,而神机自转,缓则譬如卒中,不可为期矣。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吴谦曰: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仍宜下之,使积去则利自止,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张志聪曰:此节凭脉,下节凭证也。寸以候阳,寸口脉浮而大,阳气盛也;按以候里,尺以候阴,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里气留滞,阴气不和也。故知内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上承阳盛之气,下泻留滞之邪,而阴气自和矣。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张锡驹曰:饮食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大肠为传道之官,夫大肠不为传道,则宿食停滞于中。胃与肠俱实,故不欲食。所以然者,以有宿食在肠胃故也。当以大承气汤下之,以去其宿食。

程应旄曰: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与不能食者自别。下利有此,更无别样虚证,知非三阴之下利,而为宿食之下利也,故当下之。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成无己曰: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令春时受病,气必伤肝,治之虽愈,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日,内外相感,邪必复动而病也。下利为肠胃疾,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吴谦曰:此承上条互证其意,以详其脉也。下利脉反滑,是证虚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程应旄曰:滑为实,故可行通因通用之法。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张锡驹曰:外无他病,而惟病腹中满痛者,脾气内实也,当以大承气下之。此凭证以知之也。

张路玉曰:腹中既满且痛,为实结无疑,急须下之。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张锡驹曰:通篇言凡病之可下,不止是言伤寒。故此复言伤寒后,并以明人身之气机降而能升、内而能外之意也。夫无病之人,气机出入自如。若伤寒则邪气内入而正气不得外出,则病矣。而于伤寒后,则大邪已去,而正气得以出入,脉不当沉。今脉沉者,正气不能外出,而邪实于内也,宜下解之,以达正气于外出,此内外之相通也。夫下不用大承气,而用大柴胡者,以柴胡能达太阳之气于外出,邪气从下解,正气即从外而出也。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大承气汤。

成无己曰:《金匮要略》曰:“脉双弦者,寒也。”《经》曰:“迟为在藏。”脉双弦而迟,阴中伏阳也,必心下鞕。大则为阳,紧则为寒,脉大而紧者,阳中伏阴也,与大承气以分阴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