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论少阳气化之为病也。少阳枢机不运,故胸中满。此论少阳自受之风邪也。脉细者,寒伤少阳,而经气少也。少阳主枢,无表证之可汗,故不可发汗,发汗则竭其水谷之津,胃中燥热,必发谵语。以浮主太阳,大主阳明,关上主少阳,以此分解此节三阳合病之脉,是则是矣,窃以为仍未尽形容其脉势之盛也。可知本节之意,三阳合病,是纯阳之病,病在阳位,而阴不受邪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柯韵伯曰: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苦、干、眩者,人所不知,惟病人独知,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

张锡驹曰:少阳为一阳也,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若从火化,火胜则干,故口苦、咽干也。少阳为甲木,风虚动眩,皆属于目,故目眩也。此论少阳气化之为病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成无己曰: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壅而热,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

张锡驹曰: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风客经脉,故两耳无所闻也。少阳之脉,起目锐眦,风火交攻,故目赤也。少阳枢机不运,故胸中满。相火之气内合君火,故烦。此少阳之枢机不能出入于内外,故不可吐下,以伤上、下二焦之气。吐下则少阳三焦之气,上合厥阴心包,故悸;少阳胆木之气,下合厥阴之肝,故惊。此论少阳自受之风邪也。

【按】少阳之所以为半表半里者,以太阳行身之后,阳明行身之前,少阳行身之侧。又人身膈以上为阳、为表,膈以下为阴、为里,而少阳居膈间也。其半表,外连太阳;半里,内入太阴。少阳之气,本火而标阳。今少阳中风,风,阳邪也,风火相煽,其势上炎,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也。病机向上,是偏于半表矣,故不可吐、下。以吐、下二法,是治里法也。若以治里之法,治其表,徒伤里气,邪乘虚而入,故悸而惊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成无己曰:《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少阳,为半在表、半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少阳之邪,因传入胃,必发谵语。当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胃和则愈;不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故烦而悸。

王三阳曰:凡头痛发热,俱为在表,惟此头痛发热,为少阳者,何也?以其脉弦细,故知邪入少阳之界也。

张锡驹曰:脉弦者,少阳春生之象也。脉细者,寒伤少阳,而经气少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故头痛;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发热,此属少阳自受之寒邪也。少阳主枢,无表证之可汗,故不可发汗,发汗则竭其水谷之津,胃中燥热,必发谵语。夫枢者少阳,而所以运其枢者,不属少阳而属胃也。胃和则能转枢而病愈;胃不和则少阳三焦之气,内合厥阴心包,故烦而悸。举一少阳属胃,则胃为五藏六府之本愈见矣。

喻嘉言曰:少阳伤寒禁发汗,少阳中风禁吐、下,二义互举,其旨益严。盖伤寒之头痛发热,宜于发汗者,尚不可汗,则中风之不可汗,更不待言矣。伤风之胸满而烦,似可吐、下者,尚不可吐、下,则伤寒之不可吐、下,更不待言矣。脉弦细者,邪欲入里,其在胃之津液已为热耗,重复发汗而驱其津液外出,安得不谵语乎?

【按】上节中风,是阳邪也,病偏在半表,而戒以勿从里治;本节伤寒,是阴邪也,脉象偏于半里,而戒以勿从表治。犯之,一悸而惊,一烦而悸。悸者,少阳之本气虚也。悸而惊者,先伤其本气,气虚,而后胆弱也。烦而悸者,先转属于胃,胃热伤气,故烦而后悸也。此亦互相发明之义也。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成无己曰: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若已经吐下,脉沉紧者,邪气入府,为里实;尚未经吐下,而脉沉紧,为传里虽深,未全入府,外犹未解也,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

吴谦曰:脉沉紧,当是脉沉弦,若沉紧是寒实在胸,当吐之诊也;惟脉沉弦,始与上文之义相属,故可与小柴胡汤。

【按】吴氏改“紧”为“弦”,意以脉紧无适用小柴胡汤者。查本论有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以小柴胡汤治半在里半在外而脉沉紧矣。

小柴胡汤(见前)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成无己曰: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谵语。若柴胡证不罢者,则不为逆;柴胡证罢者,坏病也,详其因何治之逆,以法救之。

【按】此节与太阳坏病同义。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钱潢曰:关上者,指关脉而言也。仲景《辨脉篇》中,称尺脉曰尺中,关脉曰关上,寸脉曰寸口。

程应旄曰:大为阳明主脉,太阳以其脉合,故浮大上关上,从关部连上寸口也;少阳以其证合,故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但欲眠,为胆热;盗汗,为半表半里也。当是有汗,则主白虎汤;无汗,则主小柴胡汤也。

【按】合三阳而为病,阳气盛可知也。浮大之脉,上而至于关上,以是表示阳之盛,上而至于极轨欤。以浮主太阳,大主阳明,关上主少阳,以此分解此节三阳合病之脉,是则是矣,窃以为仍未尽形容其脉势之盛也。以热盛则神昏,神昏则欲睡,欲睡则目合,热蒸则汗出,是则是矣,窃以为未尽形容其病情也。盖目开则属阳,目合则属阴。今阳盛而目合,正阳邪乘势入扰阴分之时,乃阴拒而不纳,逼而还诸表,此目合汗出之所由也。假令目不合,则阳邪不为阴拒,必不汗出矣。可知本节之意,三阳合病,是纯阳之病,病在阳位,而阴不受邪也。此不以旦夕分阴阳,而以目之开合分阴阳也;不以脉之浮大关上分三阳,而以关上总括三阳也。是仲师活泼之脉法、活泼之文义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成无己曰:表为阳,里为阴。邪在表则外有热,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表邪传里也,故曰阳去入阴。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成无己曰:《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也。

张锡驹曰:言伤寒三日,乃少阳主气之期,若少阳脉小者,不惟不入于阴,即少阳之病亦欲已也。《经》云:小则病退是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成无己曰:《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旺之时。

柯韵伯曰:辰上者,卯之尽、辰之始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