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阴阳变化是《伤寒论》的立论基础

阴阳变化是《伤寒论》的立论基础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回到《伤寒论》,张仲景为什么取“伤寒论”这三个字作为书名?实际上温病学家们误解了张仲景的原意,《伤寒论》里面也有不少阴气(液)损伤而用寒凉药物的例子,比如白虎汤证。风本身即是阳邪,损伤的就是人体的阴液,因此,以风邪阳化致病为代表的各种温热病的疾病本质就是阴液的损伤,这与《伤寒论》主要讲阳气被阴邪损伤所引发的伤寒病有本质的不同。

再回到《伤寒论》,张仲景为什么取“伤寒论”这三个字作为书名?因为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十二经阳气的损伤。由于寒为阴邪,主伤阳气,所以“伤寒”实际上就是指阳气被寒邪、阴气所伤,那么“伤寒论”自然就是指对十二经阳气的各种损伤情况的论述。张仲景并没有把十二经(或者称六经)的所有正经一一列举出来讲解,而只是有所侧重地讲一些病证及治法,关键是要我们每一个读他书的人“寻余所集”,仔细思考他所透露的各种信息,等到“思过半矣”的时候就自然融会了。他觉得没有必要长篇累牍地把人世间所有的病都写进书里,也不可能做得到,因为人是活的,且是不断发展的,时空与环境时刻都在变化,只能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否则就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喋喋不休地写一大堆内容难免让人觉得厌烦,而且容易僵化思维,他特别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关键就在灵活地掌握精神,不要照搬照抄教条。

说《伤寒论》主要是讲阳气损伤的疾病及其对应治疗,这并不是说《伤寒论》就没有讲阴气或阴液的损伤问题,恰好相反,书中也讲了不少这些问题,并且给出了不少治疗对策,只不过讲述方式不那么直接。你仔细想一下也可以明白,阳气与阴气是互抱而生的,互根互用,离开了阴气根本就没法讲阳气的问题,阳气运行异常的背后一定是阴气或阴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张仲景选择从阳气损伤的角度来讲大部分的问题也只是维持论述切入点的一致性,并不代表从相反的角度就不能理解问题。

在汉代的张仲景之后,历朝历代的中医学家们前赴后继,经过了上千年的临床摸索,终于发展出温病学说。持有这一学说的流派就叫温病学派。温病学派其实走了一个极端,他们极大地否定了《伤寒论》提倡的治病用温药的思路,改为治病多用寒凉药的思路,这就等于是由从阳论治改为了从阴论治。实际上温病学家们误解了张仲景的原意,《伤寒论》里面也有不少阴气(液)损伤而用寒凉药物的例子,比如白虎汤证。但是不可否认,温病学派对从阴论治这一块确实进行了极大的发展。《温病学》讲得比较多的就是风温、风热、温病,乃至瘟疫病。风本身即是阳邪,损伤的就是人体的阴液,因此,以风邪阳化致病为代表的各种温热病的疾病本质就是阴液的损伤,这与《伤寒论》主要讲阳气被阴邪(主要是寒邪)损伤所引发的伤寒病有本质的不同。必须要承认的是,《温病学》的的确确是对《伤寒论》的补充和发展,但有一点又必须要强调,那就是《温病学》无法替代、也不可能替代《伤寒论》。

到了现今,再回头去看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不需要再采取选边站的极端做法,因为阴阳本是一家,阴与阳不过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从阳气损伤的一面论治可以反映出阴气的增减,从阴气损伤的一面论治可以看出阳气的盛衰。无论是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都到了握手言和的时刻。在揭示了阴阳各自的循行路线之后,无论是从阳论治还是从阴论治,都将变得思路清晰且有的放矢,无需再停留于非此即彼的口舌之争当中。

由于十二经中的每一经都存在着阳气和阴气的升降出入,无论是升降还是出入都可以出现障碍,因此按照阴阳、升降、出入、虚实分别进行划分,就可以把每一个脏腑的常见证候征象勾勒出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套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学生在掌握了这样一套周密关联、系统、多变的理论之后,就能够把对十二脏腑经络的生理与病理认识全面提升,彻底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激活中医思维,提高思考能力。只要我们掌握了十二经阳气与阴气(液)的循行规律,就可以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进行系统的分型和分类,不仅逻辑性强,而且便于综合归纳,这不仅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也为思维的活跃松了绑,学生们运用中医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而得以提升。

以上介绍的弓乙图是真正能够打开《伤寒论》奥秘之锁的钥匙,是能够通解原著的强大武器,建议大家认认真真地看、仔仔细细地看、反反复复地看,最好是每看一条条文的注解就翻看几次弓乙图,每看一次就思考一会儿,时间长了自然就会烂熟于心。这不仅对理解《伤寒论》的精义有帮助,对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大有裨益,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可以让我们摆脱教条,逐渐学会运用中医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最后,预祝大家学习愉快,学习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