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

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程度不同,心理活动差异也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法。同时,还要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护理,以稳定情绪,满足患者参与活动的需要。在稳定患者情绪的同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应依据中青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一)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1.儿童患者的心理反应

(1)分离性焦虑:6个月到1岁的婴儿正是建立“母子联结”的关键时期,患儿由于住院治疗,离开了母亲和家人,会引起极大的情绪反应,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出现冷漠、拒食、不服药、哭闹不止等。

(2)恐惧不安:陌生的医院环境、痛苦的诊疗过程、紧张的医院抢救气氛、误以为被父母抛弃或惩罚,均可使患儿产生恐惧感,表现为沉默、违拗、紧张、恐慌、不合作、逃跑等。

(3)行为异常:患病住院干扰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可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和行为异常。患儿可能产生发怒、哭闹、摔东西、不配合治疗等对立行为,也可能产生尿床、尿裤、拒食、睡前哭闹、依恋父母等退化行为。

(4)抑郁自卑: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会使患儿丧失治愈的信心,表现为啼哭、消沉、拒绝治疗、夜里突然惊醒等。当疾病引起外貌、形体发生改变时,患儿会产生自卑心理,拒绝别人探视,表现为沉默寡言、唉声叹气,甚至出现拒食、自杀等行为。

2.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1)婴儿:患儿住院的心理反应相对较小,但非常需要爱抚。护理人员应充当临时母亲的角色,尽力满足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经常对他们轻拍、抚摸、搂抱、微笑,使患儿产生如同在母亲身边一样的安全感。

(2)幼儿:患儿有了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住院的心理反应明显。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近,态度和蔼,帮助他们熟悉环境,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也可与患儿一起做游戏、讲故事等,获得患儿的信任,减少因疾病和陌生感所引起的焦虑。

(3)学龄期儿童:学龄期儿童已经懂得一些事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的沟通,适当地解释诊治和住院的原因,争取患儿的信任和配合。对患儿多鼓励,多表扬,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个人卫生工作。

重点提示

儿童由于病痛和因住院治疗离开父母,常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程度不同,心理活动差异也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法。

(二)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1.青年患者的心理反应

(1)震惊、否认:青年正是人生朝气蓬勃的时期,对疾病的反应强烈,当得知自己患病尤其是患有严重疾病时,青年患者会感到震惊,难以接受患病的事实。他们往往不相信医师的诊断,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治疗。

(2)情绪不稳:青年患者常常幻想能很快治愈疾病,但不善于调节情绪。病情稍有好转,容易盲目乐观,若不能如期好转或出现反复,又容易悲观失望、情绪异常。

(3)孤独寂寞:青年人重视同伴友谊,渴望与人交往,生病住院后,陌生的环境、单调的生活,没有同学和朋友的陪伴,加上病痛的折磨,常使青年患者感到孤独和寂寞。

2.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1)疏导心理、促进交往:针对青年患者的某些不良情绪反应,要给予理解和适当的迁就,指导他们宣泄不良情绪,保持心身健康。青年人较重视友谊,具有向群性,护理人员应尽量把他们安排在同一个房间,有助于他们相互交流,消除寂寞。

(2)保护自尊、满足需要:青年人一般自尊心强,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护理人员同他们交往时要言语和蔼可亲,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还要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护理,以稳定情绪,满足患者参与活动的需要。

(三)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1.中年患者的心理反应

(1)焦虑急躁:中年人既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又是家庭的生活支柱,患病后担心事业受挫,家庭生活困难,常表现出焦虑不安、性情急躁,不能安心养病,一旦疾病稍有好转或自认为病情较轻,常中断治疗而提前出院。

(2)抑郁:中年患者在面临疾病加重或病程较长时,会担心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子女的抚养教育以及老人赡养等一系列问题,对前途悲观失望,产生抑郁心理,有时甚至存在轻生念头。

2.中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1)引导患者积极接受治疗:要使患者意识到,当务之急是治疗疾病,没有健康,家庭的和谐与事业的发展都无从谈及。在稳定患者情绪的同时,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积极与其工作单位和亲友联系,反映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解除后顾之忧,使之安心接受治疗。

青年处于生理发展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不成熟的状态,决定了青年患者的心理活动错综复杂,变化无常,具有明显的两极性。中年是人生中责任最重大的时期,患病后,中年患者精神负担重,心理反应复杂。护理人员应依据中青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四)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1.老年患者的心理反应

(1)否认与恐惧:很多老年人一开始不愿承认自己有病,害怕别人说他有病,并通过各种方式表示自己没病。主要源于对疾病的恐惧,害怕进入患者角色,对痊愈没有信心。

(2)自尊与幼稚:很多老年患者比较固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不愿听从别人的安排。一旦这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则表现不耐烦、情绪失控,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3)自卑与抑郁:由于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改变和家庭地位的下降,使很多老年人产生无价值感和孤独感。担心病情加重,无人照顾,害怕成为子女的累赘,老年患者往往因此更加悲观、抑郁,甚至出现自杀现象。

2.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1)尊重关心老年人:老年患者突出的心理需求是受到重视和尊重。护理人员在与其交往过程中,称呼要尊重,言行要礼貌,举止要得体,谈话要耐心,并准确地估计他们的心理需求,在生活上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

(2)调节患者的疗养生活:饮食上征求老年人的意见,注重营养可口,易于消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安排老人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下棋、看电视、室外散步、疾病康复交流等,以调节其情绪,减少孤独感。

(3)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亲友探视。护理人员应安排患者家人多来看望,带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谈论老人引以为豪的事情,增强其自我价值感。鼓励患者亲友、老同事及单位领导前来探望,增加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