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面有上颌窦裂孔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共同构成翼腭管。管内有腭降动脉及腭神经通过。下颌下缘常作为下颌下区手术切口标志。咬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关节囊前壁其余部分及内侧壁的一小部分。翼部起于上颌骨,止于鼻大翼软骨的外侧面。

本节热门考点

1.上颌骨的一体四突(上颌体、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及3个支柱(尖牙支柱、颧突支柱、翼突支柱)。

2.距离上颌窦底壁最近的是上颌第一磨牙腭根。

3.下颌骨的重要结构(下颌孔、髁突、翼肌粗隆、咬肌粗隆)及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

4.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二者间的关节盘、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组成。颞下颌关节的功能面是髁突前斜面和关节结节后斜面。关节盘双板区最好发穿孔,也是临床疼痛的主要部位之一,中间带是关节盘负重区,也易发生穿孔。小开口:仅转动,中心为髁突;大开口:转动+滑动,转动中心在髁突,滑动中心在下颌孔;最大开口:仅转动。

5.翼内肌:深头:起自翼外板内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止于下颌角内侧和翼肌粗隆,下颌骨向上。

翼外肌:上头:起自蝶骨大翼颞下面和颞下嵴,下头:起自翼外板的外侧面,小部分止于颞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盘,大部分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下降下颌。

6.三叉神经、面神经、舌神经及舌下神经的分支及损伤影响。

7.腭大孔的体表标志及舌部的淋巴回流特点。

一、骨

1.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上颌体:前面在眶下缘下0.5cm有眶下孔,眶下孔下方骨面有尖牙窝。后面上颌结节为翼内肌浅头附着。上面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内面有上颌窦裂孔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共同构成翼腭管。管内有腭降动脉及腭神经通过。

(2)四突

①额突:上、前、后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参与泪沟形成。

②颧突:外上与颧骨相接,向下至上颌第一磨牙处形成颧牙槽嵴。

③腭突:在上颌中切牙腭侧、腭中缝与两侧尖牙连线交点上有切牙孔,下有鼻腭神经。

④牙槽突:上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上颌骨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构成腭大孔,有腭前神经通过,表面标志为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龈缘至腭中缝连线中外1/3交点上。

(3)牙槽窝:周壁称固有牙槽骨,包被于牙周膜外围,X线呈现一白色线状影像。

(4)上颌窦: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根尖,距离以上颌第一磨牙最近,上述牙的牙源性感染可累及上颌窦,拔出残根时要注意防止牙根穿透上颌窦。

(5)支柱

①尖牙支柱:起于上尖牙区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传导尖牙区的咀嚼压力

②颧突支柱:起于上颌第一磨牙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向外后经颧弓至颅底。传导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

③翼突支柱:蝶骨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后端连接而成。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

2.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下颌体:外面中线处见正中联合,在其两旁近下颌缘处有颏结节,由颏结节经颏孔向后延伸至下颌支前缘有外斜线,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外斜线下有颈阔肌附着。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有颏孔,内有颏神经血管通过。内面上颏棘为颏舌肌附着点,下颏棘为颏舌骨肌附着,内斜线有下颌舌骨肌附着,内斜线下方有二腹肌窝,为二腹肌前腹起点。下颌下缘常作为下颌下区手术切口标志。

(2)下颌支:喙突有颞肌和咬肌附着,髁突颈部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下头附着处。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孔前方下颌小舌为蝶下颌韧带附着处,孔后上方有下颌神经沟。下颌孔后下方有翼肌粗隆,为翼内肌附着处。外面有咬肌粗隆,有咬肌附着。

(3)下颌管:距下颌骨内板比外板近,距下颌支前缘比后缘近,距下颌体下缘比牙槽嵴近。

(4)薄弱部位: 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

3.腭骨 一对“L”形骨板,位于鼻腔后部,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参与鼻腔底和侧壁、腭、翼腭窝、翼突窝等的构成,分为水平与垂直两部分以及3个突起。水平部构成鼻腔底的后部、硬腭的后1/4,其外侧缘与上颌骨牙槽突共同构成腭大孔;两侧水平部的内缘在中线处相连,形成鼻嵴后部。垂直部构成鼻腔的后外侧壁,其外侧面有翼腭沟与上颌体内面和蝶骨翼突前面的沟,共同形成翼腭管。垂直部上缘有蝶突和眶突,两突间的凹陷为蝶腭切迹,蝶腭切迹与蝶骨体的下面合成蝶腭孔,翼腭窝经此孔通向鼻腔。在水平部与垂直部的连接处有锥突,锥突后面的中部构成翼突窝底。

4.蝶骨 蝶骨包括中央的体部、1对小翼和大翼以及蝶骨体和大翼交界处向下伸出的2个翼突。蝶骨前接额骨和筛骨,后接颞骨和枕骨,下接犁骨和腭骨。

(1)蝶骨体:居蝶骨中部,以中隔将蝶骨体分为左右两个气窦,为蝶窦。

(2)小翼:上面平滑与大脑额叶相邻,下面为眶顶的后部和眶上裂的上界。

(3)大翼:有四个面,为大脑面、颞面、眶面、颞下面。

(4)翼突:为一对蝶骨体与大翼连接处伸向下方的突起,由外板和内板构成。

5.颞骨 位于蝶骨、顶骨与枕骨之间,分为颞鳞、乳突、岩部和鼓板四部分。

6.舌骨 呈“U”形,位于甲状软骨上方,下颌骨后下方,为颈部的重要骨性标志。舌骨分为舌骨体、大角和小角。

二、颞下颌关节

1.组成及结构特点

(1)下颌骨髁突:头椭圆,内外径长,前后径短。侧面观:有一横嵴将髁突顶分为前斜面和后斜面,前斜面小,是负重的功能面;颈部细,有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附着点。

(2)颞骨关节面:包括关节窝和关节结节。关节结节侧面观分前斜面和后斜面,后斜面为功能面。

(3)关节盘:位于关节窝与髁突之间,内外径长于前后径,分前带、中间带、后带、双板区。前带较厚,有颞前附着和下颌前附着。中间带最薄,是关节负重区,也是关节盘穿孔、破裂好发部位,无血管和神经。后带最厚,无血管和神经。双板区分上下层,最好发穿孔、破裂部位,临床关节疼痛主要部位。

(4)关节囊和关节间隙:关节囊有许多感受器,鲁非尼小体、高尔基腱器官、帕西尼小体等。关节上腔容量1~1.2ml,关节下腔为0.5~0.8ml。上腔大而松弛,下腔小而紧缩。

(5)关节韧带: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

2.血液供应及精神支配

(1)血液供应:颞下颌关节的血液除主要来自颞浅动脉及上颌动脉的关节支外,凡邻近关节约2cm范围内的知名动脉,均有分支布于关节,它们是颞浅动脉的分支颞中动脉和面横动脉、上颌动脉的分支颞深后动脉和鼓室前动脉等。

(2)神经支配:主要有3条神经分布,耳颞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关节囊的后内侧壁和外侧壁的大部分;颞深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关节囊前壁及外侧壁的一部分。咬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关节囊前壁其余部分及内侧壁的一小部分。

3.颞下颌关节的运动形式及功能意义

(1)开闭运动:小开时下颌下降2cm,髁突仅转动,运动轴心在髁突,活动发生在下腔,关节盘基本不动。大开口时下颌下降2cm以上,有转动有滑动,转动轴心仍在髁突,滑动轴心在下颌孔附近。最大开仅做转动。闭运动循开运动轨迹做相反方向运动。

(2)前后运动:前伸运动时髁突和关节盘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下方滑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上腔。后退运动循前伸运动相反轨迹运动。

(3)侧方运动:非工作侧髁突滑动,工作侧基本转动。颞下颌关节由左右两侧4个关节,即由两个铰链关节和2个滑动关节组成,与、咬合协同作用。

三、口腔颌面部肌

(一)表情肌

分布按其部位可分为口、鼻、眶、耳、颅顶肌五肌群。

1.口周肌群 分为口周肌上组、口周肌下组、口轮匝肌和颊肌。

(1)口周肌上组:笑肌、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和提口角肌。

①笑肌:起自腮腺咬肌筋膜,止于口角和唇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②颧大肌:起自颧骨颧颞缝前方,止于口角和上唇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③颧小肌:起自颧骨外侧面的颧颌缝后,止于口角内侧和上唇外侧部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外上。

④提上唇肌:起自上颌骨眶下缘和上颌骨颧突附近,止于上唇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上唇。

⑤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内侧束止于鼻大翼软骨和皮肤,外侧束与提上唇肌共同参与构成口轮匝肌的构成,主要作用是牵拉鼻翼向上。

⑥提口角肌:起自上颌骨的尖牙窝,止于口角的皮肤,主要作用是牵拉口角向上。

(2)口周肌下组 包括降口角肌、降下唇肌和颏肌。

①降口角肌:起自下颌骨的外斜线,部分止于口角的皮肤,部分止于下唇、颊、口角外侧和上唇的皮肤,主要作用是下降口角。

②降下唇肌:起自下颌骨的外斜线,止于下唇和颏部的皮肤,主要作用是收缩时上提颏部皮肤,并前伸下唇。

③颏肌:起自下颌骨侧切牙及中切牙的牙槽突处的骨面,止于颏部皮肤,作用是收缩时上提颏部皮肤,并前伸下唇。

(3)口轮匝肌:浅层为唇的一侧至对侧的固有纤维,深层为口角处来自颊肌唇部的部分纤维,中层为口周肌上下组的肌纤维。主要作用是闭唇,并参与咀嚼和发音等。

(4)颊肌:起自上下颌骨磨牙牙槽突的外面和翼突下颌缝,止于口角、上下唇、颊部的皮肤,主要作用为牵拉口角向后,并使颊部更接近上、下牙列,有助于咀嚼和吮吸。

2.鼻部肌 包括鼻肌、降鼻中隔肌和鼻根肌。

(1)鼻肌:分为横部和翼部。横部起于鼻切迹外侧的上颌骨,与对侧同名肌共同止于鼻背的腱膜。翼部起于上颌骨,止于鼻大翼软骨的外侧面。横部收缩缩小鼻孔,翼部收缩开大鼻孔。

(2)降鼻中隔肌:起于上颌骨中切牙上方的切牙窝,止于鼻中隔软骨和鼻翼的后部,作用是深吸气时开大鼻孔。

(3)鼻根肌:起自鼻骨和外侧鼻软骨的上部,止于鼻根处眉间部的皮肤,可牵拉眉间部的皮肤向下。

3.眼周围肌 包括眼轮匝肌和皱眉肌。

(1)眼轮匝肌:由眶部、睑部、泪囊部组成。主要作用是保护眼球,眶部牵拉眉及颊部皮肤,睑部使眼睑闭合,泪囊部使泪囊扩张。

(2)皱眉肌:起自额骨鼻部,止于眉部内侧半的皮肤,作用是向内下方牵引眉,使鼻根上方的额部产生纵行皱纹

4.耳周围肌 主要有耳前肌、耳上肌和耳后肌。分别牵拉耳廓向前上、向上、向后。

5.颅顶肌

(1)额肌:起自帽状腱膜,止于眉部皮肤。主要作用是皱额、提眉。

(2)枕肌:起自上顶线外侧2/3和颞骨乳突部,向前位于帽状腱膜。主要作用是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3)帽状腱膜:是额肌、枕肌的腱膜。两侧逐渐变薄延续为颞浅筋膜,附于上颞线。

(二)舌、腭肌

1.舌肌 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表2-1)。舌内肌为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舌外肌主要起自下颌骨、舌骨、茎突及软腭而至于舌,分别为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腭舌肌。

表2-1舌内外肌的名称及作用

2.腭肌 共5对,为腭舌肌、腭咽肌、腭垂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

(1)腭舌肌:起自舌根外侧缘舌内的横肌纤维,止于腭腱膜。主要作用为下降腭帆,上提舌根和缩小咽门。

(2)腭咽肌:起自甲状软骨后缘咽侧壁及咽后壁,止于硬腭后缘及腭腱膜,主要作用是使腭咽弓向中线靠拢,缩小咽门,下降软腭,上提咽喉。

(3)腭垂肌:起自腭骨鼻后棘及腭腱膜,向下后止于腭垂黏膜下。主要作用是牵拉腭垂向上。

(4)腭帆张肌:起自翼内板的基部和咽鼓管软骨附近的骨面,止于腭腱膜和腭骨水平部横嵴之后的下方。主要作用是拉紧软腭,单侧收缩可牵拉软腭向一侧。若两侧同时收缩,则拉紧软腭。

(5)腭帆提肌:起自颞骨岩部下面、咽鼓管软骨和膜部。其作用是为上提软腭,并参与咽侧壁内向移动。

(三)咀嚼肌

1.咬肌 分深浅两层,浅层较大,起自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缘前2/3,止于咬肌粗隆和下颌支外侧面的下半部。深层起自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外侧面上部和喙突。提下颌骨向上,使下颌骨微前伸。

2.颞肌 起自颞窝及颞深筋膜深面,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提下颌骨向上,也参与下颌侧方和后退。

3.翼内肌 深头起自翼外板内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止于下颌角内侧和翼肌粗隆。提下颌骨向上,亦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4.翼外肌 上头起自蝶骨大翼颞下面和颞下嵴,下头起自翼外板的外侧面,小部分止于颞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盘,大部分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牵拉髁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并下降,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四)颈部肌

分为颈浅肌群、颈中肌群和颈深肌群。

1.颈浅肌群 包括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

(1)颈阔肌:位于颈部皮下,薄而宽扁。起自肩部的三角肌和胸大肌筋膜,越过锁骨,前部纤维向上止于下颌骨体的下缘;后部纤维附着于面下部的皮肤和皮下层。作用:收缩时,颈部皮肤出现斜行皱纹。可助降下颌,后分纤维牵引下唇及口角向下。

(2)胸锁乳突肌:颈外侧部最长的肌,颈部手术的重要标志。下端起始部有两个起头:胸骨头(内侧头)起于胸骨柄前面的上部;锁骨头(外侧头)扁而宽,起于锁骨内侧1/3的上面。锁骨骨折时,其内侧端受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牵拉向上移位。作用:一侧收缩,使头偏向本侧,并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2.颈中肌群 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

(1)舌骨上肌群

①二腹肌: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切迹,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均止于附着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交界处的中间腱。牵拉颏部向后下,参与开口。

②下颌舌骨肌:起自外斜线,在中线与对侧同名肌汇合成肌性口底,最后部纤维止于舌骨体前面。参与口底构成,收缩时抬高口底。

③颏舌骨肌:中线两侧,舌的下方和下颌舌骨肌上方。起自颏棘,向后止于舌骨体上部。牵拉舌骨向前移动。

④茎突舌骨肌:起自茎突,止于舌骨体与舌骨大角连接处。牵拉舌骨向后延伸口底。

(2)舌骨下肌群

①胸骨舌骨肌:颈前正中线两侧,起于胸骨柄及锁骨胸骨端的后面。肌束止于舌骨体内侧部下缘,颈部手术从白线切入出血较少。

②肩胛舌骨肌:分为上腹和下腹。下腹主要起于肩胛切迹附近的肩胛骨骨上缘和肩胛上横韧带,终于中间腱。上腹起自中间腱,止于舌骨体外侧部的下缘。

③胸骨甲状肌:位于胸骨舌骨肌深面,起自胸骨柄的后面和第一肋软骨的边缘,止于甲状软骨板的斜线。是甲状腺手术时辨认层次的重要标志。

④甲状舌骨肌:是胸骨甲状肌向上的延续。起于甲状软骨板的斜线,向上止于舌骨大角的下缘和邻接舌骨大角的舌骨体。

3.颈深肌群 位于脊柱颈段的前方和前外侧,分为内外侧两群。

(1)内侧群:包括头长肌、颈长肌等。屈头、屈颈。

(2)外侧群:

①前斜角肌:起自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1肋骨上面的斜角肌结节。作用:一侧收缩,使颈部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以助深呼吸;当胸廓固定时,可使颈前屈。

②中斜角肌:起自第2~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上面,锁骨下动脉沟后方的中斜角肌结节。

③后斜角肌:起自第5~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外侧面中部的粗隆。

(五)口颌系统肌链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1.水平肌链 由口轮匝肌、颊肌和咽上缩肌组成。与舌肌组成影响整个牙弓和的形成。单侧唇裂或双侧唇裂,影响前牙弓与前腭突的发育;巨舌症造成前牙开颌下颌前突。

2.垂直肌链 由软腭肌等组成。在发音和吞咽等功能活动中,起活瓣作用。

3.姿态肌链 由颈部肌肉通过帽状筋膜,连接颞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群组成。斜颈病人破坏了姿态肌链,造成颜面部不对称畸形。

四、血管

1.颈内、外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 颈总动脉在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和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两个解剖结果:颈动脉窦为压力感受器;颈动脉体为化学感受器。

(1)颈内动脉:颈部通常无分支。颅内部分支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等。

(2)颈外动脉

①甲状腺上动脉:舌骨大角稍下方,起始后呈弓形弯向前下,沿甲状软骨外侧下行,达甲状腺上级分支进入甲状腺。

②舌动脉:平舌骨大角尖处,起始自舌骨舌肌后缘为第一段,位于颈动脉三角上部,略呈向上凸的弓形,弓的浅面有舌下神经穿过。舌动脉在舌骨舌肌深面是第二段,第三段舌动脉在舌骨舌肌前缘处分成舌下动脉、舌深动脉。

③面动脉:舌骨大角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达腺上缘,经腺实质后急转向外,在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下缘上行至面部。在眼内眦易名为内眦动脉。主要分为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内眦动脉、颏下动脉、腭升动脉。

④上颌动脉:下颌骨髁突颈部内后方,分为下颌段(脑膜中动脉、下牙槽动脉)、翼肌段(供应咀嚼肌、颊肌及颞下颌关节囊等)、翼腭段(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

⑤咽升动脉:颈外动脉起始部内侧壁分出,沿咽侧壁上行达颅底。

⑥枕动脉:与面动脉同高度。沿二腹肌后腹下缘行向后上,经乳突根部内侧向后,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附着点之间穿出筋膜至皮下。

⑦耳后动脉:下颌后窝内,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上缘起,分布于耳廓后部肌肉和皮肤。

⑧颞浅动脉:分为面横动脉、额支和顶支。

2.颌面部、颈部主要静脉的回流途径与范围 口腔颌面部分浅静脉和深静脉两类,浅静脉接收口腔颌面部浅层组织血液,汇入深静脉,静脉血通过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回流入心。

(1)颌面部浅静脉:面静脉、颞浅静脉。

(2)颌面部深静脉:翼丛,向后经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向前经面深静脉通入面静脉,向上通过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

①上颌静脉:起自翼丛的后端,汇入下颌后静脉。

②下颌后静脉: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而成,分两支,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③面总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3)颈部浅静脉:颈外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颈前静脉。

(4)颈部深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二者汇入头臂静脉。

五、神经

1.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1)眼神经:分布于泪腺、眼球、眼睑、眼裂以上前额皮肤、鼻的大部皮肤及部分鼻黏膜。

(2)上颌神经:感觉神经。

①颅中窝段:发出脑膜中神经,分布于硬脑膜。

②翼腭窝段:颧神经,分布于颧、颞部皮肤;神经节支(鼻腭神经,分布于两侧上尖牙之间腭侧黏骨膜及牙龈;腭前神经,分布于上颌尖牙往后牙腭侧黏骨膜及牙龈,腭中、后神经分布于软腭及腭扁桃体

③眶下段:上牙槽中神经分布于一侧上颌前磨牙和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及其周围牙周膜、牙槽骨、颊侧牙龈及上颌窦黏膜;上牙槽前神经分布于上颌切牙、尖牙及其牙周膜、牙槽骨、唇侧牙龈及上颌窦黏膜。

④面段:睑支,分布于下睑皮肤;鼻支,分布于鼻侧部及鼻前庭皮肤;上唇支,分布于上唇皮肤和黏膜。

(3)下颌神经:混合神经。

①脑膜支,分布于硬脑膜。

②翼内肌神经,分布于翼内肌。

③下颌神经前干:包括支配咀嚼肌的运动神经(颞深神经、咬肌神经、翼外肌神经)及感觉神经(颊神经:支配双侧下颌5678的颊侧牙龈及黏膜皮肤)。

④下颌神经后干:包括感觉神经(耳颞神经和舌神经)及混合性神经(下牙槽神经)。

耳颞神经分布于颞下颌关节、耳廓前上部及外耳道、腮腺及颞区的皮肤;舌神经分布于下颌同侧舌侧牙龈、舌前2/3黏膜、口底黏膜和舌下腺。下牙槽神经分布于双侧牙及其牙周膜和牙槽骨。

2.面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1)管段

①岩大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泪腺、鼻和腭黏膜的腺体,味觉纤维直接分布于腭部。

②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

③鼓索:分布于舌前2/3味蕾及下颌下腺、舌下腺。

(2)颅外段

①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前分支:耳后神经、二腹肌支、茎突舌骨肌支。

②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内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颞支受损,临床出现同侧额纹消失;颧支受损,眼睑不能闭合;颊支受损,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上唇运动力减弱或偏斜及食物积存于颊部;下颌缘支受损,患侧口角下垂,流涎。

3.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主要分布

(1)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运动纤维支配茎突咽肌;副交感纤维控制腮腺分泌;一般感觉纤维分布咽、咽鼓管、舌后1/3、鼓室等处黏膜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后1/3味蕾。舌咽神经分支为:鼓室神经、颈动脉窦支、咽支、肌支、扁桃体支、舌支。舌咽神经损伤,患侧舌后1/3味觉丧失及咽反射消失。

(2)舌下神经属运动性神经,支配全部舌内、外肌。舌下神经在下颌角水平,行于二腹肌腱、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之间;在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下腺深部及其导管和舌神经下方;在舌骨舌肌浅面,分布于茎突舌肌、舌骨舌肌和颏舌肌;于颏舌肌外侧前行至舌尖分布于所有舌内肌。

六、淋巴

头颈部淋巴结的传统分组如下。

1.环形组的淋巴结群 主要指枕部、耳周、下颌下到颏下的区域淋巴结群,由后向前环绕头颈部交界处排列,包括: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面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及颏下淋巴结。环形组淋巴结群,除腮腺深淋巴结和部分下颌下淋巴结之外,大多数淋巴结位置较浅,其淋巴输出管常汇入纵形组淋巴结。

2.纵形组淋巴结群 位置较深,常沿血管、神经或器官附近呈纵形排列,其输出管组成颈淋巴干。左、右颈淋巴干分别汇入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纵形组淋巴结群包括咽后群、颈前群及颈外侧群。

七、口腔局部解剖

1.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

(1)境界:前壁为唇,经口裂通外界,后经咽门与口咽部延续,两侧为颊,上下两壁分别由腭和舌下区组成。

(2)表面标志:口腔前庭沟、上下唇系带、颊系带、腮腺乳头、磨牙后区、翼下颌皱襞、颊垫尖。

2.唇、颊、腭、舌下区的解剖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唇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是疖、痈的好发部位;浅筋膜疏松;肌层应对位缝合;黏膜下层有黏液腺,可发生黏液囊肿;感觉神经来自上下颌神经分支、运动由面神经支配。颊肌表面和颊、咬二肌之间有颊脂垫;翼下颌韧带是翼内肌前缘标志。腭乳头(切牙乳头)是鼻腭神经局部麻醉表面标志;切牙乳头、腭皱襞、上颌硬区及上颌隆突等制作义齿基托应注意结构特点;腭大孔在第三磨牙腭侧,相对于腭中缝至龈缘之外、中1/3处,为腭大孔麻醉表面标志。舌下肉阜两侧的舌下襞是舌下腺小管开口,也是下颌下腺管表面标志;口底黏膜深面从两侧向中线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管、舌下神经及舌下神经伴行静脉、舌下动脉。

3.舌的解剖结构特点、淋巴回流特点 上面分布有丝状、菌状、轮廓、叶状4种乳头,见口腔组织病理部分。下面有舌系带,对发音及修复关系密切。舌的淋巴管引流分为4组:

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舌前2/3的边缘或外侧淋巴管,一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深上淋巴结;

舌中央淋巴结,汇入颈深上淋巴结,亦有注入下颌下淋巴结者;

舌后1/3淋巴结,引流至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八、颌面部局部解剖

1.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结构特点

(1)表面标志:睑裂、睑内侧联合、内眦和外眦、鼻根鼻尖和鼻背、鼻底和鼻孔、鼻小柱和鼻翼、鼻面沟、唇面沟、鼻唇沟、口裂、口角、唇红和唇红缘、唇弓和人中点、唇峰和唇珠、人中、人中嵴、颏唇沟、颏下点、耳屏、眶下孔、颏孔、腮腺导管。

(2)结构特点:面部皮肤血供丰富;富于韧性和弹性;富于皮脂腺、毛囊和汗腺;表情肌牵动使面部出现丰富的表情;皮下组织疏松,内有面神经、腮腺导管和血管等。

2.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的解剖结构特点

(1)腮腺咬肌区

耳屏至眼眶外下缘连线,为颧弓在颜面部表面标志。

颧弓与下颌切迹围成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刺入点表面标志。

耳屏至咬肌前下角附丽于下颌骨下缘处的连线中点,为下颌孔表面投影。

腮腺鞘浅层致密,深层薄弱,易形成咽旁脓肿;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

腮腺导管在颧弓下1.5cm穿出腮腺鞘,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下颊支,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颊黏膜上。

(2)面侧深区

前为上颌骨后面,后为腮腺浅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

由浅入深分层为: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3.腮腺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 根据面神经与腮腺的关系,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到进入腮腺前(乳突与外耳道软骨间,腮腺浅叶覆盖)。

第二段,面神经在腮腺内再分支段。

第三段,面神经5组分支扇形分布于面部表情肌段。

4.面侧深区解剖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前为上颌骨后面,后为腮腺浅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由浅入深分层为: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与翼外肌。

5.主要蜂窝组织间隙的境界及连通 见口腔颌面外科学。

九、颈部局部解剖

1.颈部分区与颈筋膜的层次结构

(1)分区: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每侧分为三部,即:

①颈前三角(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上腹又将其分为: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肌三角和颏下三角)。

②胸锁乳突肌区。

③颈后三角(被肩胛舌骨肌下腹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

(2)颈筋膜层次结构(由浅入深):①颈浅筋膜;②颈深筋膜浅层;③颈深筋膜中层;④颈脏器筋膜;⑤椎前筋膜。

2.颌下三角的境界及解剖结构特点

(1)境界:上(下颌骨下缘);前下(二腹肌前腹);后下(二腹肌后腹);底(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上缩肌)。

(2)下颌下区手术切口常采用平行并低于下颌角及下颌下缘1.5~2.0cm处(避免损伤下颌缘支)。

(3)下颌下腺为下颌下三角主要内容物,下颌下淋巴结主要位于下颌下腺鞘内,口腔恶性肿瘤转移时常将下颌下淋巴结同下颌下腺一并摘除。

(4)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依次排列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及舌下神经。

3.气管颈段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1)上接环状软骨,下平胸骨颈静脉切迹与气管胸段延续,长约6.5cm,6~8个气管软骨环。

(2)由浅入深为:皮肤、颈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及其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

(3)气管切开应注意:头正中后仰位;3~5气管软骨环范围内切开,不宜过深,以免刺伤气管后壁,甚至误伤食管;勿切环状软骨;不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引起头臂干损伤。

4.颈动脉三角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

(1)由二腹肌后腹、肩胛舌骨肌上腹和胸锁乳突肌围成。颈深筋膜浅层形成该三角的顶,其底由咽中、下缩肌、甲状舌骨肌及舌骨大角之各一部分构成。

(2)由浅入深:皮肤、颈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

(3)颈总动脉在颈动脉三角的下部,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露出。在甲状腺上动脉与舌动脉之间结扎颈外动脉时,若周围解剖关系不清楚,就有可能误扎颈总动脉,可引起同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偏瘫,甚至死亡,其死亡率可高达28%。

试题精选

1.在下颌骨外侧面可见

A.下颌切迹

B.下颌小舌

C.下颌孔

D.下颌隆突

E.下颌舌骨线

2.颞下颌关节的功能面是

A.关节结节前斜面和髁状突前斜面

B.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状突后斜面

C.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状突前斜面

D.关节结节前斜面和髁状突后斜面

E.关节结节顶面和髁状突前后斜面

3.二腹肌中间腱附着于

A.颌骨乳突切迹

B.舌骨体下缘

C.舌骨体上缘

D.舌骨体与舌骨大角交界处

E.舌骨体与舌骨小角交界处

4.在大开口运动时,运动下颌的主要肌肉是

A.颞肌

B.翼外肌

C.翼内肌

D.下颌舌骨肌

E.咬肌

5.上颌神经属于

A.运动神经

B.交感神经

C.感觉神经

D.副交感神经

E.混合性神经

6.汇合形成面后静脉的是

A.面前静脉,颞浅静脉

B.颞浅静脉,颌内静脉

C.翼静脉丛,颌内静脉

D.面前静脉,耳后静脉

E.翼静脉丛,耳后静脉

7.属于舌下区重要结构的是

A.舌下襞

B.舌下肉阜

C.舌下神经

D.舌下肌群

E.二腹肌

8.面神经属于

A.运动神经

B.交感神经

C.感觉神经

D.副交感神经

E.混合性神经

(9-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中性

B.远中

C.近中

D.正中

E.前伸

9.正中位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咬在下颌第一磨牙颊沟的近中为

10.正中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咬在下颌第一磨牙颊沟的远中为

答案:1.A 2.C 3.E 4.B 5.C 6.B 7.C 8.E 9.B 10.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