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与天地变化

人体与天地变化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论述了六气司天、在泉、胜气、复气、标本寒热等病理变化所出现的病症,诊断及其治疗原则;正治法与反治法的含义及作用;病机十九条的具体内容;制方法则,药物服法,禁忌等。古代医家根据天干定五运,根据地支定六气,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左右尺部脉不应于指的,与上述情况相同。

本篇论述了六气司天、在泉、胜气、复气、标本寒热等病理变化所出现的病症,诊断及其治疗原则;正治法与反治法的含义及作用;病机十九条的具体内容;制方法则,药物服法,禁忌等。


黄帝问道:对于五运之气交相配合,太过与不及互相更替,我已经非常理解这些道理了。那么六气分时主治,其司天、在泉之气到来时各引起什么样的变化?

岐伯行礼后回答说:您的问题特别具体!这是天地变化的基本规律,也是人体与天地变化相应的规律。

黄帝道:我想要知道司天之气与天气,在泉之气与地气是怎样相应的?

岐伯说:这是医理中的主要部分,也是一般医生难以掌握的。

黄帝道:请您阐释其中的道理吧。

岐伯说:厥阴司天,气从风化;少阴司天,气从热化;太阴司天,气从湿化;少阳司天,气从火化;阳明司天,气从燥化;太阳司天,气从寒化。这都是根据客气所临的脏位来对疾病进行命名的。

黄帝道:六气在泉的气化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与司天是相同的,间气也是如此。

黄帝道:什么是间气呢?

岐伯说:在司天和在泉左右的,就叫做间气。

黄帝道:它与司天在泉的区别是什么呢?

岐伯说:司天在泉为主岁之气,主管一年的气化。间气,主一步,即六十多天的气化。

黄帝道:讲得很正确。那么一年中岁主的情况是怎样呢?

岐伯说: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它所主的岁运属木,与之相应的为青苍的颜色,其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它不司岁运之化,其居间之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它所主的岁运属土,与之相应的为黄色,其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它所主的岁运属火,与之相应的为红色,其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它所主的岁运属金,与之相应的为白色,其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它所主的岁运属水,与之相应的为黑色,其间气为藏化。所以治病的医生,必须理解六气的不同气化作用,五味五色所产生的变化作用和五脏所适宜的情况,然后才可以探讨气化的太过和不及,懂得这些对疾病的产生的关键作用。

黄帝道:关于厥阴在泉会产生酸味,我很早就有所了解,那么请问风气是如何运行的呢?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家根据天干定五运,根据地支定六气,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岐伯说:风气行于地,这是本于地之气而叫做风化,其他的诸气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本属于天的,就为天之气,本属于地的,就为地之气,天地之气相合,就有了六节之气的划分,于是万物才能化生。所以,要特别注意观察气候的变化,不要延误治病的时机,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如何选择主治疾病的药物呢?岐伯说:依据各年的气候特点来采备药物,就不会有所遗漏。

黄帝道:为什么要依据气候特点采备药物呢?岐伯说:因为这样才能得天地之气,而且药物的气味纯厚,药力精专。

黄帝道:与五运相应的药物怎么样呢?岐伯说:按五运采集的药物与主岁的药物相同,不过,要了解有余和不足的分别。

黄帝道:对于不根据气候特点采集的药物,会怎么样?岐伯说:其气散而不纯。本质虽然相同,但等次却是有差异的,例如,气味有厚和薄之别,性能有静和躁之分,治疗效果有与少的不同,药力有深与浅的变化。这就是不根据气候特点采集药物,然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黄帝道:六气分别掌管各年的气候,为什么会损伤五脏呢?岐伯说:因为自然界的六气和人体的五脏息息相通,它们之间有胜负克制的关系,五脏受到它所不胜之气的克制就会引发疾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黄帝道:应当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司天之气过胜而引发六经生病的,那就采用所胜之气的药物进行调治;在泉之气过胜而引发五脏生病的,那就采用所胜之气的药物进行治疗。

黄帝道:讲得非常好!但也有在岁气平和时生病的情况,这又应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这需要细心观察三阴三阳司天在泉的所在位置,而加以调治,以达到平衡为目的,正病运用正治法,反病运用反治法。

黄帝道:您谈到要观察疾病阴阳所在而进行调治,但有的理论指出:人迎和寸口的脉象要相应,像互相牵引的绳索一样,大小相等的才是正常现象,那么阴脉所在的寸口脉会反应如何呢?岐伯说:看主岁的是南政还是北政,就可以清楚了。

黄帝道:我希望全面地弄懂这个问题。

岐伯说:当北政主岁的时候,少阴在泉,寸口脉不应于指;厥阴在泉,右寸口脉不应于指;太阴在泉,左寸口脉不应于指。当南政主岁的时候,少阴司天,寸口脉不应于指;厥阴司天,右寸口脉不应于指;太阴司天,左寸口脉不应于指。对于寸口脉不应于指的情况,用相反的诊法脉象就可诊见了。

黄帝道:尺部的脉候又怎么样呢?岐伯说:当北政主岁的时候,三阴在泉,那么寸口脉不应于指;三阴司天,那么尺部脉不应于指。当南政主岁的时候,三阴司天,寸口脉不应于指;三阴在泉,那么尺部脉不应于指。左右尺部脉不应于指的,与上述情况相同。所以掌握了其要领,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不知其要领,就会散乱无章,茫无头绪,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道:阐述得很好,那么司天、在泉之气过胜侵入人体内部,会产生什么样的疾病呢?

岐伯说:处于厥阴在泉的年份,风气偏胜,地气就会不明,原野昏暗,草禾提前成熟。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恶寒发冷、常常呻吟、不住地打哈欠、心痛并感觉撑满、两胁拘急不舒、饮食不消化、咽喉胸膈不通畅、食后呕吐、肚腹发胀、多噫气,但大便或者失气后,却觉得轻快,好像病情减轻了,还有全身沉重无力等。

处于少阴在泉的年份,热气偏胜,火气就蒸胜于川泽,阴暗处也显得明亮。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腹中经常鸣响、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恶寒发热、皮肤痛、眼睛模糊、牙痛、颈肿、寒热交替发作好像疟疾、少腹中痛、腹部胀大等。由于气候温热,蛰虫也推迟冬眠。

处于太阴在泉的年份,百草提早生发,湿气偏胜,使山岩峡谷之中雾气弥漫而昏暗,黄土变为黑色,这是湿土之气相合的现象。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肿,喉痛,尿血和便血、少腹痛肿,小便泌结不通,气上冲而头痛,眼睛胀痛,好像要脱出,颈项痛,好像将要拔出,腰痛,好像要折断,髋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膝关节好像凝滞而不灵活,小腿肚转筋,痛得像开裂一样等。

处于少阳在泉的年份,火气偏胜,郊野光焰明亮,天气时寒时热。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泄泻如注,下痢赤白,少腹痛,小便赤色等,严重的还会出现便血,其余的症候和少阴在泉时相同。

处于阳明在泉的年份,燥气偏胜,所以雾气迷蒙昏暗不清。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呕吐,吐苦水,经常叹气,心与胁部疼痛,不能转身;严重的就会出现咽喉干燥,面似尘土般晦暗,身体清瘦,不润泽,足外侧发热等。

处于太阳在泉的年份,寒气偏胜,天地之间出现寒气凝结,肃杀惨栗的景象。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少腹疼痛连及睾丸痛,并且牵连腰脊,寒气上冲而心痛,及出血,咽喉痛,下巴部肿痛等。

黄帝道:讲得非常好!那么应当采取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岐伯说:对于在泉之气,当风气太过而伤害人体时,采用辛凉药主治,用苦性药辅佐,用甘味药缓解,用辛性药来散去风邪;当热气太过而伤害人体时,采用咸寒药主治,用甘苦药辅佐,用酸性药收敛阴气,用苦性药来发散热邪;当湿气太过而伤害人体时,采用苦热药主治,用酸性药辅佐,用苦性药进行燥湿,用淡性药来泄湿邪;当火气太过而伤害人体时,采用咸冷药主治,用苦性药辅佐,用酸性药来收敛阴气,用苦性药来发散火邪;当燥气太过而伤害人体时,采用苦温药主治,用甘性药辅佐,用苦性药泄热;当寒气太过而伤害人体时,采用甘热药主治,用苦性药辅佐,用咸性药来泻泄,用辛性药来温润,用苦性药来坚实。

黄帝道:阐释得很详细!司天之气过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岐伯说:在厥阴司天的年份,风气偏胜,天空就会尘埃昏暗,云被风气吹拂而漂浮不定,在寒冷的季节反而温暖如春,流水不能结冰,蛰虫也不能遵循时令进行冬眠。人们容易出现的病症为:胃腔及心口疼痛、向上支撑两胁、胸膈咽部阻塞不通、饮食不下、舌根强硬、食后呕吐、冷泄腹胀、溏泄、腹病、小便不通等。病的根源在于脾脏。如果足背的冲阳脉搏断绝,表明脾脏衰败,属于不治之症。

在少阴司天的年份,热气偏胜,天气闷热,天降大雨,君火发挥其作用。人们容易出现的病症为:胸中烦躁而热、咽喉干燥、右胁胀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唾血、便血、鼻出血、喷嚏、呕吐、小便变色,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引起疮疡浮肿,肩、背、臂、上臂及缺盆等处疼痛、心痛、肺胀、腹大而满、气喘咳嗽,病的根源在于肺脏。如果肘部的尺泽脉搏断绝,表明肺气衰败,属于不治之症。

在太阴司天的年份,湿气偏胜,所以天空阴沉,乌云密布,雨水过多,反而使草木枯萎。人们容易出现病症为:浮肿、骨痛阴痹等。如果对于阴痹这种病,按之不知痛在何处,腰脊头项都疼痛、经常眩晕、大便困难、阳痿不举、饥饿却不想进食、咳嗽唾血、心有空悬的感觉,病的根源在于肾脏。如果足内踝的太溪脉搏断绝,表明肾气衰败,属于不治之症。

在少阳司天的年份,火气偏胜,所以湿热之气盛行,金气不能发挥其作用。人们容易出现的病症为:头痛、发热恶寒而发展成为疟疾,热气在上,皮肤疼痛,色变黄赤,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水病,身面浮肿、腹胀满、仰面喘息,泄泻如注,赤白下痢,疮疡、咳嗽唾血,心烦,胸中热,甚至鼻中流血,病的根源在于肺脏。如果天府脉搏断绝,表明肺气衰败,属于不治之症。

在阳明司天的年份,燥气偏胜,所以草木回春的时间推迟。人体的筋骨发生病变。大凉之气使天气反常,金气收敛,草木枝梢萎缩枯黄,蛰虫不伏藏反而出来活动。人们容易出现的病症为:左侧胁肋部疼痛,这是由于侵入人体的清凉之气所引起的,如果再感受寒凉邪气,就会发展为疟疾。人们还容易患上咳嗽、腹中鸣响,泄泻如注,大便溏稀,并引发心胁剧痛、不能转侧、咽喉发干、面色如蒙上尘埃般晦暗、腰痛、男子疝病、妇人少腹疼痛、眼睛视物模糊、疮疡痈痤等病症。病的根源在于肝脏。如果太冲脉搏断绝,说明肝气衰败,属于不治之症。

在太阳司天的年份,寒气偏胜,寒冷的季节不在其时令而到来,水凝结为冰。逢火运太过之年,就会发生暴雨冰雹俱下。人体内血液发生病变,会发引起痈疡、厥逆心痛、呕血、下血、鼻流血、善悲、经常眩晕仆倒、胸腹满、手热、肘挛急、腋部肿、心悸不安、胸胁胃腔不舒、面赤、目黄,善噫气,咽喉干燥,甚至面黑晦暗,口渴想饮水等病症,病的根源在于心脏。如果手腕部的神门脉搏断绝,说明心气衰败,属于不治之症。因此说,由脉气的搏动情况,就可以测知五脏之气的存亡。

黄帝道:讲得非常细致。那么应当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对于司天之气所胜而引发的疾病,如果属于风气过胜,用辛凉药调治,用苦甘药辅佐,用甘味药缓其急,用酸味药泻其邪气;如果属于热气过胜,用咸寒药调治,用苦甘药辅佐,用酸味药收敛阴气;如果属于湿气过胜,用苦味热性药调治,用酸辛药辅佐,用苦味药燥湿,用淡性药渗泄湿邪;如果湿邪盛于上部而且有热,就要用苦味温性药治疗,用甘辛药辅佐,用汗解法恢复其常态;如果属于火气过胜,用酸味冷性药调治,用苦甘药辅佐,用酸味药收敛阴气,用苦味药发泄火邪,用咸味药恢复津液,热气过胜的与此相同;如果属于燥气过胜,用苦味温性药调治,用酸辛药辅佐,用苦味药下其燥结;如果属于寒气过胜,用辛味热性药调治,用甘苦药辅佐,用咸味药泻其寒邪。

黄帝道:讲得相当精彩。如果本气不足而邪气反胜所引发的疾病,应当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在泉,反被清肃之金气所克制,应当用酸温药治疗,用苦甘药辅佐,用辛味药平其正气,疏散抑郁的风木之气;少阴君火之气在泉,反被寒水之气所克制,就用甘味热性药治疗,用苦辛药辅佐,用咸味药平其正气,平和体内的火热之气;太阴湿土之气在泉,反被火热之气所克制,就用苦味冷性药治疗,用咸甘药辅佐,用苦味药平其正气,气运土气;少阳相火之气在泉,反被寒水之气所克制,就用甘味热性药治疗,用苦辛药辅佐,用咸味药平其正气,平和柔软火气;阳明燥金之气在泉,反被火热之气所克制,就用辛味寒性药治疗,用苦甘药辅佐,用酸味药平其正气,平静燥气。太阳寒水之气在泉,反被热气所克制,就用咸味冷性药治疗,用甘辛药辅佐,用苦味药平其正气,潜藏水气。

黄帝问:司天之气反被邪气所克制,应当采取怎样的治疗方法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之气司天,清凉的金气克制它,应采用酸温药治疗,用甘苦药辅佐;少阴君火之气司天,寒水之气克制它,应采用甘温药治疗,用苦酸辛药辅佐;太阴湿土之气司天,热气克制它,应采用苦寒药治疗,用苦酸药辅佐;少阳相火之气司天,寒水之气克制它,应采用甘热药治疗,用苦辛药辅佐;阳明燥金之气司天,热气克制它,应采用辛寒药治疗,用苦甘药辅佐;太阳寒水之气司天,热气克制它,应采用咸冷药治疗,用苦辛药辅佐。

黄帝道:六气相胜,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当厥阴风气偏胜时,就会出现耳鸣头眩、烦乱欲吐,胃腔横膈有寒气等病症。大风经常刮起,倮虫类不能滋生。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胁肋之气积聚不散,化而成热,小便黄赤,胃腔当心之处疼痛,上肢两胁胀满,肠鸣飧泄,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甚至呕吐及咽膈之间阻塞不通。

当少阴热气偏胜时,会发生心下热、常感觉饥饿、脐下痛、热气游走于三焦,炎暑到来,树木被灼,汁液外溢、草木枯萎。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呕逆,烦躁,腹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泄,转变成为尿血。

当太阴湿气偏胜时,火气郁结在人体,就会发展为疮疡。火热流散在外,那么病生在胁肋,甚至心痛,热气阻格于上,头痛,喉痹,项强。如果湿气独胜,郁结于内,湿寒之气迫于下焦,就会引发头顶痛,并牵扯眉间也痛、胃中闷满等病症。天经常降大雨,于是雨后出现湿气偏重的现象,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少腹满胀、腰椎沉重而强直、不便房事、时常泄泻、足下温暖、头部沉重、足胫浮肿、水饮发于内而上部出现浮肿等。

当少阳火气偏胜时,会发生热邪侵入胃中,引发心烦、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常感饥饿、耳痛、尿赤色、惊恐、胡言乱语等病症。暴热之气消烁万物,草木枯萎、水流干涸、介虫类屈伏不动;人们容易患上少腹疼痛,下痢赤白等病症。

当阳明燥气偏胜时,那么清凉之气就发于内,左胁疼痛,泄泻,在内部,就出现咽喉窒塞;在外部,就出现阴囊肿大。大凉之气肃杀遍布,草木变色枯萎,毛虫类死亡。人们容易出现胸中不舒、咽喉窒塞而且咳嗽等症状。

当太阳寒气偏胜时,凝肃凛冽之气到来,不到结冰的时候,水就已经结冰了,羽虫类延迟发育。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痔疮、疟疾、寒气入胃,气逆上冲就会出现心痛、阴部生疮疡、小便不利,阴部与大腿内侧牵引疼痛、筋肉拘急麻木,血脉凝滞、络脉充血而颜色改变,或者发生便血、皮肤因水气郁积而肿胀、腹中痞满、饮食减少,热气上逆,因而头项巅顶脑户等处都觉得疼痛,眼睛肿胀像要脱出,寒气入于下焦,转变成为水泻病。

黄帝道:应当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对于厥阴风气所胜的疾病,用甘凉药品主治,用苦辛药辅佐,用酸味药泻其胜气;对于少阴热气所胜的疾病,用辛寒药品主治,用苦咸药辅佐,用甘味药泻其胜气;对于太阴湿气所胜的疾病,用咸热药品主治,用辛甘药辅佐,用苦味药泻其胜气;对于少阳火气所胜的疾病,用辛寒药品主治,用甘咸药辅佐,用甘味药泻其胜气;对于阳明燥气所胜的疾病,用酸温药品主治,用辛甘药辅佐,用苦味药泻其胜气;对于太阳寒气所胜的疾病,用甘热药品主治,用辛酸药辅佐,用咸味药泻其胜气。

黄帝道:六气互为复气的,引起的疾病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您问得实在太详细了!当厥阴风木为复气时,就会出现小腹部坚满,腹胁里拘急,突然疼痛的症状。在自然界就发生树木倒伏,沙土飞扬,倮虫类不能发育等现象。在病变上就引发气厥心痛、出汗、呕吐、饮食不下、食入而又吐出、筋骨抽搐疼痛、眩晕、手足逆冷,严重的还会风邪入脾,成为食后吐出的食痹之症。如果冲阳脉断绝,表明脾脏已经败坏,属于不治之症。

当少阴君火为复气时,烦热从心里发作,引发烦躁、鼻塞流鼻涕、喷嚏、少腹绞痛;身热如灼烧、咽喉干燥、大小便时下时止、气动于左而向上逆行于右、咳嗽、皮肤痛、突然失音、心痛、神志昏聩不识人、寒战打抖、妄言乱语、寒战后又发烧、口渴想饮水、少气、骨软萎弱、肠道梗塞而大便不通、外现浮肿、呃逆嗳气等病症。这是因为阳明燥金先胜,而后少阴君火之气进行抑制所致。在自然界表现为流水不能结冰,热气因之大行,介虫类不能繁育。这时人们容易患上的病症为: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等。如果热邪过盛,还会进入肺脏,发展成为咳嗽鼻渊。如果天府脉断绝,表明肺脏已经败坏,属于不治之症。

当太阴湿土为复气时,湿气发作太过,人们容易出现身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消化,寒湿之气上逆,引起胸中不爽,水饮发于内,不断地咳嗽。如果经常下大雨,鱼类游上陆地,人们就会头颈痛而沉重,震颤抽搐的症状特别严重,呕吐,神情默默,闭门独居,懒于行动,口吐清水。如果湿邪入肾,泄泻而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到太溪脉断绝的时候,表明肾脏已经败坏,属于不治之症。

风、热、湿、火、燥、寒这六气,在一般情况下,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正常的六气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当六气太胜或不及时,就会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生病。

厥阴风气偏胜时,大风经常刮起。人们易患的病症为:胁肋之气积聚化热,小便黄赤,心口疼痛,两胁胀满,小腹疼痛,泄泻赤白等。

少阴热气偏胜时,炎暑到来,树木被灼,汁液外溢。人们易患的病症为:呕逆,烦躁,腹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泄,转变成为尿血。

太阴湿气偏胜时,天经常降大雨。人们易患的病症为:小腹胀满、腰椎沉重而强直、不便房事、时常泄泻、头部沉重、足胫浮肿等。

当少阳火气偏胜时,暴热之气消烁万物,草木枯萎,水流干涸。人们易患小腹疼痛,下痢赤白等病症。

当阳明燥气偏胜时,大凉之气肃杀遍布,草木变色枯萎,毛虫类死亡。人们易出现胸中不舒、咽喉窒塞而且咳嗽等症状。

当太阳寒气偏胜时,凝肃凛冽之气到来。人们易患的病症为:痔疮、疟疾、寒气入胃,气逆上冲而心痛、阴部生疮疡、小便不利等。

当少阳相火为复气时,炎热的气候到来,万物被灼热枯焦,介虫类死亡。人们容易出现惊厥抽搐,咳嗽,流鼻血,心热烦躁,小便频数,怕风,火热之气上行,面色晦暗如同蒙上浮尘,两眼跳动抽搐的症状。火气入内,在上表现为口舌糜烂、呕逆、吐血,在下表现为便血,还会转为疟疾,出现恶寒战栗的现象。寒极转热,咽部干燥,口渴欲饮水,面色变为黄赤,少阳脉萎弱。气蒸热化,就成为水病,转变成为浮肿。如果邪气入肺,就会咳而出血。等到尺泽脉断绝,表明肺脏已经败坏,属于不治之症。

当阳明燥金为复气时,清肃之气盛行,树木苍老干枯,兽类多发生疫病。人们的疾病生于胁肋,其气偏于左侧,时常叹息,严重的就会产生心痛、痞满、腹胀、泄泻、呕吐、咳嗽、呃逆、烦心。病变在横膈的部位,头痛,情况没有得到缓解的话,邪气就会入肝,出现惊骇、筋挛等病症。等到太冲脉断绝,表明肝脏已经败坏,属于不治之症。

当太阳寒水为复气时,寒气盛行,流水结成冰,天降大雪,禽类因此死亡。人们的病症多为心胃生寒、胸膈不通利、心痛、痞满、头痛、容易悲伤,经常眩晕摔倒、饮食减少、腰椎疼痛,屈伸不便等。在自然界表现为地冻裂、冰厚而坚、阳光不温暖,人们就出现少腹疼痛,连及睾丸,并牵引到腰脊,寒气上冲于心,唾出清水,呃逆嗳气等症状。如果情况严重,邪气侵入心脏,会发生善忘善悲的现象。等到神门脉断绝,表明心脏已经败坏,属于不治之症。

黄帝道:阐述得很清晰!那么对于上述情况,应当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为复气所引起的疾病,用酸寒药主治,用甘辛药辅佐,用酸药泻其邪,用甘药缓其急;少阴君火为复气所引起的疾病,用咸寒药主治,用苦辛药辅佐,用甘药泻其邪,用酸味药收敛,用辛苦药发散,用咸药软坚;太阴湿土为复气所引起的疾病,用苦热药主治,用酸辛药辅佐,用苦药泻其邪、燥其湿,或者泄其湿邪;少阳相火为复气所引起的疾病,用咸冷药主治,用苦辛药辅佐,用咸药软坚,用酸药收敛,用辛苦药发汗,发汗的药不用避开热天,但不要触犯温凉药。少阴君火为复气所引发的疾病,用发汗药时与此法相同;阳明燥金为复气所引起的疾病,用辛温药主治,用苦甘药辅佐,用苦药渗泄,用苦药发散,用酸药补虚;太阳寒水为复气所引起的疾病,用咸热药主治,用甘辛药辅佐,用苦药以坚其气。

关于各种胜气复气所引起的疾病,性质属于寒的用热药,性质属于热的用寒药,性质属于温的用清凉药,性质属于凉的用温性药,元气耗散的用收敛药,气抑郁的用疏散药,气燥的用滋润药,气急的用缓和药,病邪坚实的用软坚药,气脆弱的用固本药,衰弱的用补药,亢盛的用泻药,运用各种方法使五脏之气安定,清静不受扰乱,病气自然就会消退,那么其余也就各归其类属,无所偏胜,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就是治疗的基本方法。

黄帝道:人体的上下之气是指什么呢?

岐伯说:人体的上半身有三气,属于人身对应天的部分,由司天之气主管;人体的下半身有三气,属于人身对应地的部分,由在泉之气主管。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六气,用六气配属经络脏腑来确定部位,然后根据疾病的特性和所在的部位确立疾病名称。“半”是指人体“天枢”穴的部位。对于人身上部三气亢胜而下部三气有病的,就用地气来命名疾病;对于人身下部的三气亢胜而上部的三气有病的,就用天气来命名疾病。以上是针对胜气到来,报复之气还没有显现的情况而言,而当复气到来时,就不采用司天在泉之气的命名方法,而应当根据复气的变化来确定病名。

黄帝问道:胜气复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吗?胜复之气能够准时到来吗?

岐伯说:四时都有一定的固定位置,但胜复之气来与不来,却并不是必然的。

黄帝道:请您阐明这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初之气到三之气,是天气所主管,是胜气常见的时位;四之气到终之气,是地气所主管,是复气常见的时位。有胜气才有复气,没有胜气就没有复气。

黄帝道:有时复气过去后胜气又产生,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胜气到来,就会有复气,这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次数限制,直到气衰才会停止。复气之后又出现了胜气,就会再度引出复气,如果没有复气出现,那么胜气就会成为灾害,会伤及自然界的生命。

黄帝道:复气本身反而致病的,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复气到来的时节,不是其时令的正位,其气与其主令之气不相合。如果想要大复其胜气,那么复气本身就虚,而主时之气又胜它,所以复气反而自身生病,这是指火、燥、热三气来说的。

黄帝道:应当采用怎样的治疗方法?

岐伯说:胜气所导致的疾病,轻微的,就顺着它,严重的,就制止它;复气所导致的疾病,和缓的,就进行调治,暴烈的,就进行削弱。总之,要随顺其胜气,安定被抑伏之气,不必考虑用药的次数,以平和为止,这就是治疗的原则。

黄帝问:那么,客气和主气的胜复怎么样?

岐伯说:客气与主气这两者之间,只有胜而没有复。

黄帝又问:怎样区别其逆和顺呢?

岐伯说:主气胜是逆,客气胜是顺,这是天地间的一般规律。

黄帝道:其所引起的疾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当厥阴司天时,客气胜,引发的疾病为耳鸣、振掉、眩晕,病重时甚至会咳嗽;主气胜,引发的疾病为胸胁疼痛,舌僵硬难以说话

当少阴司天时,客气胜,引发的疾病就为鼻塞流涕、打喷嚏、颈项僵硬、肩背闷热、头痛、少气、身热、耳聋、视物不清,甚至浮肿、出血、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心热烦躁,甚至胁痛胀满。

当太阴司天时,客气胜,出现的症状为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胸腹胀满,进食之后,胸腹闷乱。

当少阳司天时,客气胜,出现的症状为丹疹发于皮肤,也许发展成为丹毒疮疡,伴随呕逆、喉痛、头痛、咽肿、耳聋、血溢,内证是手足抽搐;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胸部胀满、咳嗽、仰面喘息、病情严重时甚至咳而有血、双手发热。

当阳明司天时,客气胜,清凉之气有余于内,引发的疾病为咳嗽、流鼻血、咽喉阻塞;主气胜,可能引起心膈中热、咳嗽不止、面白,血出不止而有死亡的危险。

当太阳司天时,客气胜,出现的症状为胸闷不畅、流清涕、感寒就咳嗽;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咽喉中鸣响。

当厥阴在泉时,客气胜,出现的症状为大关节不利,在内就发生痉挛强直抽搐,在外就出现动作不便的现象;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筋骨摇动强直,腰腹经常疼痛。

当少阴在泉时,客气胜,出现的症状为腰痛,臀、大腿、膝、髋、小腿肚、小腿骨、足等部位生病,无规律地闷热而酸,浮肿不能久立,大小便失常;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逆气上冲,心痛发热,膈部诸痹都可出现,病发于胁肋,汗多不藏,四肢厥冷。

当太阴在泉时,客气胜,出现的症状为足痿病,下肢沉重,二便失常,湿邪停留于下焦,转为濡泻以及浮肿隐曲之疾;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寒气上逆、痞满,饮食不下,甚至发生疝痛之病。

当少阳在泉时,客气胜,出现的症状为腰腹痛,恶寒,甚至二便色白;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热反上行而侵犯到心部、心痛发热,格拒于中,呕吐,其他各种症候与少阴在泉时出现的症状相同。

当阳明在泉时,客气胜,清凉之气扰动于下,少腹坚满,常常腹泻;主气胜,出现的症状为腰重腹痛,少腹部生寒气,大便溏泄,寒气逆于肠胃,上冲胸中,气喘不能久立。

当太阳在泉时,客气寒水加于主气寒水位置之上,就会出现腰、臀部疼痛,屈伸感到不便;主气胜,则出现股、胫、足、膝中疼痛的症状。

黄帝道:怎样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上冲的采用抑法,使下降;陷下的采用举法,使上升;有余的泻其实,不足的补其虚,再辅以适宜的药物,调配恰当的饮食,使主客之气相合安泰,并适应其寒温。客主同气的,可采用逆治法;如果客气主气相反的,根据偏强偏弱之气,采用顺从治法。

黄帝道:关于治寒用热,治热用寒,主客气相同的用逆治法,相反的用从治法,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对于五行补泻,对应的正味是什么?

岐伯说:由厥阴风木主气所引起的,泻法用酸味,补法用辛味;由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所引起的,泻法用甘味,补法用咸味;由太阴湿土主气所引起的,泻法用苦味,补法用甘味;由阳明燥金主气所引起的,泻法就用辛味,补法用酸味;由太阳寒水主气所引起的,泻法就用咸味,补法用苦味。当厥阴客气发病时,补用辛味,泻用酸味,缓用甘味;当少阴客气发病时,补用咸味,泻用甘味,收用咸味;当太阴客气发病时,补用甘味,泻用苦味,缓用甘味;当少阳客气发病时,补用咸味,泻用甘味,软坚用咸味;当阳明客气发病时,补用酸味,泻用辛味,泄下用苦味;当太阳客气发病时,补用苦味,泻用咸味,坚用苦味,润用辛味。治病的法则在于疏通腠理,引致津液,宣通阳气。

黄帝道:阴阳各分为三指的是什么?

岐伯说:这是因为阴阳之气有多有少,其作用也各有不同。

黄帝道:什么是阳明?

岐伯说:太阳、少阳两阳相合而明,所以叫做阳明。

黄帝道:什么是厥阴?

岐伯说:太阴、少阴两阴之气交尽,所以叫做厥阴。

黄帝道:气有多少的不同,病有盛衰之分,治疗方法也应有缓急的差别,方剂有大小的区别,希望了解它们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岐伯说:邪气有居高与居下,病可以分为远近,症状在里在外的表现不同,所以治疗方法就需要有轻有重,总之,以药效达到病变所在部位为准则。

《大要》上写道:

君药一味,臣药二味,是奇方之法。

君药二味,臣药四味,是偶方之法。

君药二味,臣药三味,是奇方之法。

君药二味,臣药六味,是偶方之法。

所以说,病在近用奇方,病在远用偶方;发汗药剂不用奇方,攻下药剂不用偶方;补上部、治上部的药方适宜缓,补下部、治下部的药方适宜急;气味迅急的药物其味多厚,性缓的药物其味多薄,药方治病要恰到病处,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五行五脏补泻歌

肝虚补肾,木虚补火,肝实泻心,木实泻火。

心虚补肝,火虚补木,心实泻脾,火实泻土。

脾虚补心,土虚补火,脾实泻肺,土实泻火。

肺虚补脾,金虚补土,肺实泻肾,金实泻水。

肾虚补肺,水虚补金,肾实泻肝,水实泻木。

如果病变所在的部位远,服药后药力未到达病所便在中途发挥了作用,就应当考虑饭前或饭后服药,以使药力达到病所,不要违反这个规律。

因此平调病气的原理是:若病变所在的部位近,不论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小;若病变所在的部位较远,不论用奇方或偶方,其制方服量要大。方剂量大的,是指药的味数少而量重;方剂量小的,是指药的味数多而量轻。味数多的可达九味,味数少的只用到两味。用奇方而病不好,就用偶方,这叫做重方;用偶方而病还没有除去,就用反佐之药以顺其病情来治疗,用寒、热、温、凉的药来治疗,就属于反其病情而治疗的方法。

黄帝道:我已经学习了关于六气之本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方法,那么因三阴三阳之标引起的疾病,又当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与本病相反的,就为标病。在治疗时不从本病着手,就获得了治标的方法。

黄帝道:怎样对六气中的偏胜之气进行观察呢?

岐伯说:这要趁六气到来的时候观察。清气大来,为燥气之胜,这时风木受病邪,就引发肝病。热气大来,为火气之胜,这时燥金受邪,就引发肺病。寒气大来,为水气之胜,这时火热受邪,就引发心病。湿气大来,为土气之胜,这时寒水受邪,就引发肾病。风气大来,为木气之胜,这时土湿受邪,就引发脾病。这些都是感受胜气的病邪而生病的情况。如果正当岁气不足之年,那么邪气会更甚;假如主时之气不和也会使邪气更重;在月亮亏缺的时候,邪气也更严重。如果反复受到邪气的侵袭,病就很危险了。只要有了胜气,其后必定有复气来制约。

黄帝道:六气到来时的脉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脉象呈现为弦,是厥阴之气到来的特征;脉象呈现为钩,是少阴之气到来的特征;脉象呈现为沉,是太阴之气到来的特征;脉象呈表现为大而浮,是少阳之气到来的特征;脉象呈现为短而涩,是阳明之气到来的特征;脉象呈现为大而长,是太阳之气到来的特征。气至而脉象和缓为正常,气至而脉太盛的就为病态,气至而脉相反的为病态,气至而脉不至的为病态,气未至而脉已至的也是病态,如果遇到阴阳之气互换,脉象交错的情况,病就很危重了。

黄帝道:六气有标和本的区分,变化所从也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岐伯说:六气的所从分为三种情况:有从本化的,有从标本的,也有不从标本的。

黄帝道:请您详细地讲解这个问题,我很希望全面地了解。

岐伯说:少阳和太阴从本化,少阴和太阳既从本又从标,阳明和厥阴不从标本而从其中气。从本的是因为病邪生于本气。从标从本的,是因为病的发生有从本的,也有从标的。从中气的,是因为疾病化生于中气。

黄帝道:对于脉与病相同而实相反的情况,怎样诊断呢?岐伯说:脉至与症状相一致,但按之不鼓动而无力的,这就不是真正阳病,各种阳证阳脉都是这样的情况。

黄帝道:对于各种阴证而相反的情况,其脉象怎样?岐伯说:脉至与病证相一致,但按之却鼓指而强盛有力的,这就不是正阴病。

所似疾病的产生,有生于本气的,有生于标气的,有生于中气的。在治疗上有治其本气而治愈的,有治其标气而治愈的,有治其中气而治愈的,也有标气本气兼治而治愈的。有逆治而治好的,有从治而治好的。所谓逆治,是指逆病气,在治疗上实际为正治顺治。所谓顺治,表面看起来好像顺病气,其实却是逆治。因此说:懂得标与本的理论,在临床治疗病症时,就很得心应手;掌握逆治顺治的原理,就能进行正确的治疗而不至于产生疑问。不知道这些道理,就对正确的诊断没有充分的发言权,相反却会扰乱正常的诊断和治疗。

所以《大要》上说:庸医沾沾自喜,自以为知道任何病症,但一结合实际,对于他认为是热证的情况,话还没说完,寒病的征象又开始显露出来。作为医生,一定要清楚虽然感染同一种邪气,但却可以引起完全不同的症候。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必然对诊断的疾病迷惑不清,干扰了正常治疗。标和本的理论,简明扼要且应用极广,从小可以知大,通过一个例子可以了解许多疾病的变化。所以理解了标与本,就容易掌握病情而不会产生误治的后果;观察疾病属于本还是属于标,就可以调和病气。明确懂得六气胜复的道理,就可以在养生、治疗方面为百姓作出示范,这就是掌握天地变化规律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黄帝道:胜气复气的发生时间有早晚之分,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胜气的情况是这样的:胜气到来,人就生病,而当病气蓄积的时候,复气就开始萌发。复气的情况是这样的:它在胜气终了时才开始发作,复气的发生,如果正当其时令,其势会更盛。胜气有轻有重,复气有少有多,胜气平和,复气也就平和,胜气虚,复气也虚,这是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

黄帝道:胜复二气的发作,有时并不正合时令,有的后于时令而至,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由于六气的发生变化,都有盛衰的差异。寒暑温凉盛衰的作用,表现在春、夏、秋、冬的最后一个月,即四维月。所以阳气的发动,开始于温暖而盛于暑热;阴气的发动,开始于清凉而盛于寒冽,因而形成了四时气候的差异。所以《大要》上说:春天的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暑热,秋天的清肃,发展为冬天的凛冽。仔细观察四维的变化,就可以了解阴阳之气盛衰开始与终止的时间,从而知道该年四季气候的变化。

黄帝道:四时气候的变迁,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的规律吗?

岐伯说:大约三十天左右。

黄帝道:那么在脉象上有什么反应呢?

岐伯说:时差脉象,与正常的相同,只不过在诊断时,要将所差的时数减掉。《脉要》说:当春脉没有沉象,夏脉没有弦象,冬脉没有涩象,秋脉没有数象时,这就叫做四时的生气闭塞。沉而太过的为病脉,弦而太过的为病脉,涩而太过的为病脉,数而太过的是也为病脉,脉气乱而参差的为病脉,气已去而脉又出现的为病脉,气未去而脉先去的为病脉,气去而脉不去的为病脉,脉与气相反的就是死脉。所以说,四时之气相互联系,各有所守,各有所司,像权衡之器互相制约,缺一不可。阴阳之气,清静时就会生化安宁,扰动时人们就会产生疾病。

黄帝道:幽和明分别指什么?

岐伯说: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叫做幽;太阳和少阳,两阳之气相合,叫做明,幽明的交替配合形成了自然界气候的寒暑往来变迁。

黄帝道:分和至是指什么?

岐伯说:气来叫做至,气平分叫做分,气至之时其气是相同的,气分之时其气是不相同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区分天地阴阳之气盛衰的标准。

黄帝道:您提到,春秋之气,开始在前,冬夏之气,开始在后,我已经明白了。但是六气司天、在泉往复运动,主时之气变换无常,其补泻的方法如何?

岐伯说:根据司天在泉所主的时令,应该随其所利而用补泻,考虑适宜的药物就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左右间气的治疗方法与此相同。《大要》说:少阳主岁,先用甘味药,后用咸味药;阳明主岁,先用辛味药,后用酸味药;太阳主岁,先用咸味药,后用苦味药;厥阴主岁,先用酸味药,后用辛味药;少阴主岁,先用甘味药,后用咸味药;太阴主岁,先用苦味药,后用甘味药。辅以有效的药物,资助其生化之气,就叫做得气。

黄帝道:各种疾病,都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引起的,医书里说,实证就应当采用泻法治疗,虚证就应当采用补法治疗。我把这些方法,教给医生,但他们运用后还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我想把这些医学理论进行推广,并在医疗实践中收到卓越的成效,就好像鼓槌敲击到鼓上立刻发出声响,又像拔除肉中的刺、洗去衣物上的污浊那样立竿见影,让所有的医生都能达到工巧神圣的程度,您能给我谈一谈怎样才能达到呢?

岐伯说:要仔细观察疾病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也就是疾病的机理,叫做“病机”。在治疗时不违背六气主时的原则,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了。

黄帝道:那么“病机”是指什么?

岐伯说:对于因风气所引起的颤动眩晕,都属于肝;对于因寒气所引起的筋脉拘急,都属于肾;对于因气病所引起的烦满郁闷,都属于肺;对于因湿气所引起的浮肿胀满,都属于脾;对于因热气所引起的视物不清,肢体抽搐,都属于火;对于疼痛、瘙痒、疮疡的情况,都属于心;对于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的情况,都属于下焦;对于喘逆呕吐的情况,都属于上焦;对于口噤不开,寒战、神志不安的情况,都属于火;对于痉病颈项强直的情况,都属于湿;对于气逆上冲的情况,都属于火;对于胀满腹大的情况,都属于热;对于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失常的情况,都属于火;对于突然发生强直的症状,都属于风;对于病而有声(如肠鸣的情况),在脉诊时,叩之如鼓声的病症,都属于热;对于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安的症状,都属于火;对于转筋挛急,排出的水液浑浊的症状,都属舌热;对于排出的水液感觉清亮、寒冷的症状,都属于寒;对于呕吐酸水,或者突然急泄而有窘迫的感觉,都属于热。所以《大要》说:要谨慎地注意病机,掌握各种症状的所属,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对于应当出现而没有出现的症状,也要分析它没出现的原因;对于表现过盛的病症,要分析过盛的原因;表现虚弱的病症,要分析虚弱的原因。首先要了解五脏之气的偏盛偏衰,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疏通血气,使其调和畅达,从而恢复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黄帝道:药物五味阴阳各有什么作用?

岐伯说:辛、甘味的药性是发散的,属于阳;酸、苦味的药性是涌泄的,属于阴;咸味的药性也是涌泄的,属阴;淡味的药性是渗泄的,所以属于阳。这六种性味的药物,其作用有的是收敛,有的是发散,有的是缓和,有的是迅急,有的是干燥,有的是濡润,有的是柔软,有的是坚实,要根据它们的不同作用来使用,从而调理气机,使阴阳归于和谐平衡。

黄帝道:有些病用调气的方法不能治好,怎么解决呢?有毒的药和无毒的药,服用的顺序是怎样的?我想听听其中的秘诀。

岐伯说:不论使用有毒的药,还是使用无毒的药,要以能治病为准则,然后根据病情的轻重来规定剂量的大小。

黄帝道:请您讲述药方的配制原则吧。

岐伯说:君药一味,臣药二味,这是小方剂的组成法;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这是中等方剂的组成法;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这是大方剂的组成法。病属于寒的,要用热药;病属于热的,要用寒药。病轻的,就逆着病情来治疗;病重的,就顺着病情来治疗。病邪坚实的,就削弱它;病邪停留在体内的,就驱除它;因疲劳所致的病,就温养它;病属气血郁结的,就加以舒散;病邪滞留的,就进行攻击;病属枯燥的,就加以滋润;病属急剧的,就加以缓解;病属气血耗散的,就加以收敛;病属虚损的,就加以补益;病属安逸停滞的,要使其畅通;病属惊悸的,就要使之平静。无论是上升法、下降法、按摩法、汤浴法、迫邪外出法、截邪发作法、开导法,还是发散法,都以适合病情为好。

黄帝道:什么叫做逆从?

岐伯说:所谓逆,就是逆其病症而治疗,即正治法;所谓从,就是顺从病症而治疗,即反治法。至于顺从法治疗药物用量的多少,要根据病情来确定。

黄帝道:反治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以热治热,服药宜凉,以寒治寒,服药宜温,补药治中满,攻药治下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制伏其主病。关于反治法,开始时药性与病情的寒热似乎相同,但是它所得的结果却并不相同。使用这种疗法,可以用来破除积滞、消散坚块、调和气血,疾病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道:即使六气调和,人们也难免不会生病,那么应当运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

岐伯说:有的采用逆治法,有的采用从治法,或者主药逆治而佐药从治,或者主药从治而佐药逆治,治疗的原理就是疏通气机,使之调和。

黄帝道:病有内外相互影响的,这时应当采用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病从内生而后至于外的,应先调治其内;病从外生而后至于内的,应先调治其外;病从内生,影响到外部而偏重于外部的,先调治内部,而后治其外部;病从外生,影响到内部而偏重于内部的,先调治外部,然后调治内部;既不从内,又不从外,内外没有联系的,只要治疗主要的病症就可以了。

黄帝道:讲得相当不错!火热之气盛,反得恶寒发热,好像疟疾的症状,有时一天一发,有时间隔数天一发,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胜复之气相遇的时候有多少不同的缘故。阴气多而阳气少,那么发作的间隔天数就长;阳气多而阴气少,那么发作的间隔天数就少。这是胜气与复气相互逼迫,盛衰互为节制的道理。疟疾的情况也是如此。

药物的性质,一般靠它的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沉浮,又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

就药性而言

就气味而言

就药物功效而言

黄帝道:医学论著中曾指出,治寒病用热性药,治热病用寒性药,医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而改变治疗方法。但是有些热病服寒性药而更热,有些寒病服热性药而更寒,不仅原来的寒热病没有除去,反而又引起新病,这种情况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对于用寒性药泻热而热不除的情况,它的本质是阴虚,应当用补阴的方法来治疗;对于用热性药散寒而寒不去的,它的本质是阳虚,应当用补阳的方法治疗。这是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来进行治疗的原则。

黄帝道:讲得好极了。服用寒性药反而出现热象,服用热性药反而出现寒象,为什么呢?岐伯说:没有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纯粹地治疗虚假的旺盛之气,所以引出了相反的结果。

黄帝说:有的并不是虚假旺盛之气,也有这种情况出现,那又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说:您问得很全面啊!这是对药物及食物的五味使用不当造成的。五味入胃以后,各归其所属的脏器,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服用时间长了,便能增加各脏的正气,这是药物在人体内气化作用的一般规律。脏气增强过久就会偏胜,这便是引起死亡的原因。

黄帝道:方剂的制度为什么会有君臣之别呢?岐伯说:所谓君,就是主治疾病的药味;所谓臣,就是辅助君药的药品;所谓使,供应臣药的药品,这和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并不是一回事。

黄帝道:什么叫做三品?岐伯说:所谓三品,是用来说明药物有毒无毒及其功效的理论。

黄帝道:说得很对。疾病分为内部和外部,治疗方法是什么?岐伯说:调治病气的方法,必须区分阴阳,确定其属内部还是属外部,各按其病之所在,在内的治其内,在外的治其外,病轻的调理它,病较重的平治它,病势盛的就攻夺它。有的采用发汗法,有的采用泻下法。总之,要依据病邪的寒、热、温、凉的各种不同属性,降低消退其所属的病情。应根据天时气候、人体体质、疾病性质,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谨慎地遵守以上法则,就可以屡试不爽,使气血平正,健康长寿。

黄帝说:讲得非常好。

正治

正治,即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来治疗,是逆其病证性质而治,故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反治

用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症状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