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分类及处理原则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分类及处理原则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见的创伤有骨折、关节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受伤后应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避免伤口污染和防止再损伤。如疼痛长期不缓解,应考虑到断端神经瘤和幻肢痛的可能。幻肢痛原因不明,常被认为是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疼痛。目前对幻肢痛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精神治疗和心理护理均有意义。对较顽固的幻肢痛可进行精神心理治疗,行交感神经阻滞术或交感神经切除术等。

一、创伤性疼痛

疼痛由创伤的刺激引起,并因刺激的种类、强度及创伤的范围、程度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创伤有骨折、关节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此外,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

创伤性疼痛的特点是受伤部位疼痛明显,局部及邻近部位活动时疼痛加重;受伤初期疼痛剧烈,随着致伤因素的解除,伤情向痊愈方向的转归,疼痛逐渐缓解。在一般情况下,创伤后2~3d疼痛可缓解,5~7d后患者即可适应;如果疼痛不减轻甚至加重,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如术后3d患者仍诉切口疼痛不能缓解,就应引起重视。值得指出的是,部分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或肢体神经完全断裂时,患者常无疼痛主诉或肢体远端无痛觉。

受伤后应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避免伤口污染和防止再损伤。及时治疗,如彻底清创、修复组织、封闭伤口、对骨折脱位复位固定等。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创伤尽快愈合。

二、缺血性疼痛

疼痛因肢体急性缺血引起,常见于骨筋膜室综合征、动脉痉挛等。表现为伤肢迅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并伴有肢体肿胀、苍白、发绀、麻木、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多为屈肌急性缺血所致。检查时可见皮温降低,脉搏减弱或消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肌血流图显示急性缺血图形。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缺血组织变性、坏死、坏疽。血循环及时改善后,疼痛可迅速缓解。

立即去除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进行动脉修补或吻合、筋膜切开减压等,以改善组织缺血状况。

三、神经性疼痛

疼痛局限于某一确切神经分布区域内,呈放射状。初起时疼痛为间歇性,逐渐变为持续性。疼痛的发展时轻时重,但总的趋势是进行性加重。疼痛的发作和轻重常与肢体位置及运动有关。神经性疼痛有明确的压痛点,并伴有该神经分布区域麻木、酸困、无力感、肢体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可辅以消炎药及理疗,以达到消除或减轻局部组织的炎症和水肿,解除神经压迫的目的。

四、炎症性疼痛

引起感染的致病菌不同,炎症疼痛的特点也不同。

(一)化脓性感染

疼痛由炎症刺激引起,随着炎症程度加重而加重,严重时局部出现持续性疼痛。脓肿一旦形成,局部出现胀痛或跳痛;如脓肿破溃或窦道形成,则局部疼痛缓解。化脓性感染常伴有局部红、肿、热、压痛、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主要为创口感染,其他有化脓性关节炎、急性骨髓炎等。

(二)骨与关节结核

疼痛开始较轻,随着骨与关节破坏程度加重而加重,形成全关节结核时,常出现剧痛,并伴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类似化脓性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局部无红、肿、热等炎性表现,骨质破坏后局部出现压痛与肢体功能障碍。本病好发于胸、腰椎及髋、膝关节。

(三)气性坏疽

发病时患者自觉伤肢沉重或疼痛,有包扎过紧的感觉;随着感染加重疼痛也持续加重,很快便出现伤肢胀裂样的剧烈疼痛,有极度的割裂感和分离感,一般止痛药无效。常伴有局部剧烈肿胀、压痛和全身中毒症状。

炎性疼痛应大量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应切开排脓、冲洗引流,必要时需行脓肿切开或病灶清除术。气性坏疽需紧急彻底切除失活组织,应用大剂量青霉素,行高压氧治疗,必要时截肢以保全生命。

五、截肢后疼痛

截肢术后短时间内患者仍会感觉到截肢端有持续性疼痛,但这种疼痛会逐渐缓解,一般认为是一种生理现象。如疼痛长期不缓解,应考虑到断端神经瘤和幻肢痛的可能。断端神经瘤由切断神经的断端再生神经纤维而形成,如瘤体不被触碰可无疼痛,如瘤体一旦被触碰,即可产生针刺样剧痛,且沿神经进行性放射。幻肢痛原因不明,常被认为是一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疼痛。患者对截断肢体产生一种幻觉,感觉截除段仍然存在并有疼痛,且与情绪有关。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夜间尤甚。目前对幻肢痛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精神治疗和心理护理均有意义。如系断端神经瘤引起,可行切除术;如系幻肢痛,因其原因不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行理疗,如离子透入,石蜡疗法和睡眠疗法。对较顽固的幻肢痛可进行精神心理治疗,行交感神经阻滞术或交感神经切除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