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原因未明猝死与心肌结构蛋白变化

原因未明猝死与心肌结构蛋白变化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Actin是心肌结构蛋白,是组成细肌丝的部分。心肌细胞Fn阳性着色意味着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SMDS组另有5例,无明显缺染改变,说明这部分猝死者的死亡原因并非由心肌缺血所致,其死亡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也有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原因未明猝死者的心传导组织及心肌细胞内血浆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变化。因而,这些指标可进一步用于原因未明猝死的研究。

一、原因未明猝死与心肌结构蛋白变化

(一)心肌细胞内肌动蛋白改变与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国内外多个学者对在早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摄入血浆蛋白的现象进行了观察,认为心肌缺血、缺氧后细胞膜受损致膜通透性增高,心肌结构蛋白漏出细胞外,而血浆蛋白进入心肌细胞内,是心肌缺血最早期的变化指征。

罗斌等应用HE染色及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rabbit-anti-human actin monoclonal antibody,商品名HHF35)比较SMDS及冠心病患者的CCS组织、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肌动蛋白(Actin)缺染情况。SMDS组有17例的心传导系统及其周围心肌细胞呈小灶性、散在性缺染(镶嵌花斑状),5例无明显缺染改变。无缺血的对照组的传导系统、心肌细胞及间质血管壁表现为阳性着色,呈均匀一致的棕黄色。冠心病组在梗死区内的心肌细胞均呈缺染(阴性染色),但其周围正常心肌细胞则呈均匀的阳性染色。

Actin是心肌结构蛋白,是组成细肌丝的部分。在心肌缺血时细胞膜通透性增高,Actin从心肌细胞中逸出而造成细胞缺染。它比心肌细胞内的肌红蛋白(Mb)更能反映心肌细胞的实际缺血程度。在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血浆中的纤维连接蛋白(Fn)会由血浆进入心肌细胞内,与Actin,Mb运动方向相反,但Fn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反应不及Actin,Mb迅速。心肌细胞Fn阳性着色意味着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对怀疑为早期心肌缺血的心脏,同时进行HHF35,Fn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以互相验证。

SMDS组另有5例,无明显缺染改变,说明这部分猝死者的死亡原因并非由心肌缺血所致,其死亡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也有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原因未明猝死者的心传导组织及心肌细胞内血浆白蛋白(albumin,Al)、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on,Fn)含量的变化。研究发现部分冠状动脉检查尽管未发现Ⅲ级以上粥样硬化病变,HE染色也无明显心肌梗死表现的案例,却发现血浆蛋白进入心肌细胞内(心肌Al、Fn阳性表达)。这就可以解释,此类猝死的心肌缺血系功能性的(如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其死亡机制符合急性心脏性猝死。

(二)缝隙连接蛋白43与原因未明猝死

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是由连接蛋白(connexins)构成的。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是GJ介导的细胞间电偶联和化学偶联并维持心脏正常电-机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Cx43是心室工作肌细胞的主要连接蛋白,也是心室肌细胞间电流的主要导体。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Cx43与心脏电生理改变密切相关,其表达减少可使心肌兴奋性、传导性改变,最终可导致猝死。

李永慧等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研究发现,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室肌细胞Cx43含量降低、分布紊乱,Cx43的mRNA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高。

罗斌应用Cx43免疫组化技术对3组心肌细胞进行观察,结果发现SMDS组和冠心病猝死组心肌均存在不同程度Cx43缺染,且SMDS组缺染程度较冠心病猝死者为轻,与非心性疾病死亡组有显著性差异。SMDS组心肌Cx43缺染或弱染,间接反映其死前心电活动异常。这些结果再一次提示,SMDS者死前曾存在心肌缺血性损害,造成心电不稳,引起心律失常,可导致猝死。上述结果也支持大部分SMDS属心性猝死范畴的观点。因而,这些指标可进一步用于原因未明猝死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