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论脾的病理

中医论脾的病理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学是以脾之精气阴阳理论来解说脾脏的生理功能,故脾脏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发为各种病变时,也以脾的精气阴阳失常来阐释。脾的病证有虚实,虚证以气虚、阳虚及脾不统血为多见;实证以寒、热、湿、食致病为主。

中医学是以脾之精气阴阳理论来解说脾脏的生理功能,故脾脏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发为各种病变时,也以脾的精气阴阳失常来阐释。脾的病证有虚实,虚证以气虚、阳虚及脾不统血为多见;实证以寒、热、湿、食致病为主。

1. 脾气虚证 表现为食少腹胀,便溏,消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等。本证以气虚和运化障碍为要点。脾运失常故有一派饮食不化症状,气血生化乏源故有营养障碍、气虚血少之象。

2. 脾阳虚证 表现为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形寒肢冷,或有肢体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阳虚衰,温煦、推动功能减退,故见形寒肢冷,水液不能温化而停滞积聚,故有肢冷水肿、带下。脾阳是脾气的一部分,故脾阳虚衰必兼有脾气虚衰的症状,如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在脾阳虚衰中是存在的。

3. 脾虚气陷 又称中气下陷,表现为脘腹坠胀,食入益甚,肛门坠重,便意频频,或久痢不止,或脱肛、子宫下垂,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气血化生不足,清阳不升,精微输布减少,气虚升举无力,全身功能衰退,所以表现为脏器下垂等症。

4. 脾不统血 本证以出血为特点,如:尿血、便血等,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血色浅淡、质稀无块,食少腹胀,便溏,消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本证由脾气虚衰发展而来,故有气虚症状,气虚统血无力,又有出血表现。

5. 寒湿困脾 可见食少腹胀痛,便溏,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见发黄,水肿尿少,泛恶欲吐,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寒湿内盛,中阳被困,脾胃升降异常,气机返逆,故见以上诸症。

6. 湿热蕴脾 可见脘闷纳呆,厌食呕恶,肢体困重,身热起伏,皮肤瘙痒、发黄,大便溏泻不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濡数。湿热内聚中焦,气机阻滞,运化失职,湿热下迫大肠,或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故有上述诸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