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临床症状

痢疾杆菌引起的菌痢临床症状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毒型菌痢是细菌性痢疾的一种危重类型,多见于2~7岁儿童。上述四型皆能导致中毒型菌痢。我国目前以福氏痢疾杆菌为主,宋氏和鲍氏痢疾杆菌有增多趋势。同时本病与患儿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中毒型菌痢的潜伏期较短,多数在1~2d。 中毒型菌痢多发生于2~7岁婴幼儿,如夏秋季突起高热伴反复惊厥起病,出现循环和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均应考虑此病。

中毒型菌痢(bacillary dysentery,toxic type)是细菌性痢疾的一种危重类型,多见于2~7岁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骤、进展快、突然高热、反复惊厥、昏迷,甚至发生循环及呼吸功能衰竭等,病死率高,病情凶险。尽管目前我国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散发病例的发生。

【病因】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菌体O抗原的结构不同分为A(志贺痢疾杆菌)、B(福氏痢疾杆菌)、C(鲍氏痢疾杆菌)和D(宋内氏痢疾杆菌)四群。所有痢疾杆菌都能产生内毒素,志贺痢疾杆菌还能产生外毒素。上述四型皆能导致中毒型菌痢。我国目前以福氏痢疾杆菌为主,宋氏和鲍氏痢疾杆菌有增多趋势。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菌随患者和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手、生活接触、食物、水源或借苍蝇传播,经口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对痢疾杆菌有普遍易感性,且可以多次重复感染。

4.季节及年龄特点 夏秋季多发,7、8、9月份高发。多见于2~7岁儿童,这与儿童机体对痢疾杆菌毒素敏感、反应性过高相关。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进入结肠后,侵入肠黏膜上皮,并在其中生长繁殖。细菌裂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使微血管痉挛,导致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休克,脑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中毒性脑病表现。同时本病与患儿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临床表现】 中毒型菌痢的潜伏期较短,多数在1~2d。未出现腹泻之前即表现出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高热,起病急,发展快。亦有病例起病即有发热、腹泻和脓血便,2~3d再发展为中毒性痢疾。依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3型:脑型、休克型、混合型。

1.脑型 以脑微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早期表现为烦躁或嗜睡、昏迷、惊厥、呕吐、口唇发绀、呼吸增快、四肢肌力增高、血压正常或轻度增高。晚期则表现为昏迷、持续惊厥、血压不稳、瞳孔大小不一,进而出现双呼吸、叹气样呼吸、下颌呼吸和呼吸暂停,甚至呼吸停止而导致死亡

2.休克型 以皮肤内脏微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早期烦躁、精神萎靡但神志尚清,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尿量减少、脉搏增快、血压正常或偏低。晚期则表现为神志不清或昏迷、面色发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心率增快、心音低钝、血压降低甚至测不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脉搏细数、少尿或无尿。

3.混合型 兼有休克和脑水肿的两种表现,病情复杂严重,病死率高。

【实验室检查】

1.大便常规 开始可正常,以后可见脓血,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

2.大便细菌培养 用肛试子取材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3.免疫学检查 采用荧光抗体标记法对痢疾杆菌特异性多价抗体进行检测,可查找到致病菌,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4.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当出现DIC时,可见血小板明显减少。

5.特异性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杂交或PCR可直接检查患者粪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快速简便。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毒型菌痢多发生于2~7岁婴幼儿,如夏秋季突起高热伴反复惊厥起病,出现循环和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均应考虑此病。该患儿多有与菌痢接触史或不洁食物饮食史,如经肛试子或灌肠取粪便镜检存在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将有助于诊断,确诊需要靠粪便细菌培养。

本病应注意与高热惊厥、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

【治疗】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应及时抢救。病程早期及时抢救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1.脑型中毒型菌痢的治疗

(1)改善微循环:此项是中毒型菌痢的主要抢救措施。首选山莨菪碱(轻度0.5~1mg/kg,重度1~2mg/kg)10~15min静脉注射1次,直至面色红润,呼吸、循环好转,以后逐渐延长用药间隔时间。亦可选用东莨菪碱、阿托品等。

(2)止惊:地西泮0.3~0.5mg/kg(每次最大量不超过10mg)静脉注射,密切注意观察呼吸变化。或用水合氯醛40~60mg/kg保留灌肠,或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5~10mg/kg。

(3)降低颅内压:微循环障碍多伴有脑水肿。首选20%甘露醇(每次0.5~1g/kg静脉注射)降颅压,6~8h1次,疗程3~5d。亦可与利尿剂交替使用和短期应用地塞米松。注意治疗过程中适当补充液体。

(4)抗凝治疗:高凝阶段用肝素(1mg/kg)静脉滴注;低凝阶段继续肝素治疗并补充凝血因子;纤溶亢进阶段则选用氨基己酸或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等止血。

(5)降温治疗:可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

(6)防治呼吸衰竭和心功能障碍:如出现严重中枢性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及早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伴心功能障碍者,及早应用强心剂如毛花苷C(西地兰)等。

2.休克型中毒型菌痢的治疗

(1)扩充有效循环血量:轻度休克的患儿可用2/3张或等张液(20~30ml/kg)快速静脉滴注,直至休克纠正为止。重度休克患儿则按照首批快速静脉滴注(2∶1等渗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l/kg及5%碳酸氢钠5ml/kg于30min到1h内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继续静脉滴注(继续用1/2~2/3张液体静脉滴注,直到休克纠正为止)、维持静脉滴注(休克纠正后继用含钾维持液缓慢静脉滴注,50~80ml/kg)3个阶段进行。

(2)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扩容纠酸的同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根据不同病情可选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山莨菪碱等莨菪类药、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等。

(3)强心剂的应用:休克患儿多伴有心功能的受损,尤其是中毒休克者更为严重。一般在首批快速输液后常规应用第一次强心药物。

(4)抗凝血治疗:具体参考脑型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5)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选用鼻导管供氧、面罩供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3.抗菌治疗 近年来,由于痢疾杆菌的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不少困难,通常选用2~3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目前常用的有头孢菌素类,较大儿童可应用阿米卡星。

(赵德安)

【思考题】

1.试述麻疹的典型临床表现。

2.简述轻型麻疹、重型麻疹、异型麻疹的鉴别要点。

3.麻疹的早期诊断依据是什么?

4.试述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的皮疹鉴别要点。

5.麻疹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6.简述小儿呼吸道发疹性传染病的病原学特点。

7.幼儿急疹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什么?

8.水痘的治疗要点有哪些?

9.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和水痘等发疹性疾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10.简述小儿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11.脑型中毒型菌痢和休克型中毒型菌痢的治疗各有哪些主要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