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鉴别要点

脊髓空洞症和髓内肿瘤鉴别要点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脊髓空洞症是一种髓内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认为枕大孔区的阻塞性病变是导致空洞形成的重要因素。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CT平扫对于轻型病变容易漏诊;CT脑池造影能够提示诊断,但由于为创伤性检查方法,不适用儿童的诊断。矢状位T1WI可见颈段脊髓中央低信号的管状扩张;FLAIR序列空洞壁显示更为清晰,同时可见小脑扁桃体下疝,即为Chiari畸形Ⅰ型。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髓内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它的形成可以是先天性、退行性、外伤后和肿瘤性。目前认为枕大孔区的阻塞性病变是导致空洞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多为先天性Chiari畸形Ⅰ型的并发畸形,男性较女性略多见。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CT平扫对于轻型病变容易漏诊;CT脑池造影能够提示诊断,但由于为创伤性检查方法,不适用儿童的诊断。MRI正中矢状位T1WI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不能明确显示病变者,可加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7岁,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3年,近2个月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图18-2-3)。

图18-2-3 脊髓空洞症

影像所见

A.MRI矢状位T1WI;B.MRI矢状位FLAIR序列

矢状位T1WI可见颈段脊髓中央低信号的管状扩张;FLAIR序列空洞壁显示更为清晰,同时可见小脑扁桃体下疝,即为Chiari畸形Ⅰ型。

病例2 女,3岁,车祸外伤后1年,出现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近半年症状逐渐加重(图18-2-4)。

图18-2-4 脊髓空洞症

影像所见

A.MRI矢状位T1WI;B.MRI矢状位T2WI

脊髓中央低信号的管状扩张影,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改变,信号类似脑脊液信号。空洞呈多房性改变,空洞内可见多发小分隔,提示胶质组织增生。

【影像与病理】

1.主要表现为脊髓内管状空腔形成,周围有胶质组织增生。

2.颈髓及上胸髓最易受累,有时可涉及延髓、下胸髓甚至达脊髓全长。

3.膨大的脊髓表面有时可见到扩张的畸形血管,空洞内液呈淡清或微黄透明色,成分与脑脊液相似,空洞壁由星形细胞或室管膜细胞构成,当增生的胶质组织在空洞内形成分隔时,空洞则呈腊肠样或多房性改变。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平扫表现为髓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CT值同脑脊液,相应脊髓外形膨大。

(2)当空洞较小或空洞内压力低而呈萎缩状态时,脊髓外形变化不大,或空洞内蛋白含量较高密度降低不明显时,CT平扫可能漏诊。

(3)当空洞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时,CTM立即可见对比剂进入空洞内,若两者不相通,则延迟扫描对比剂可通过脊髓血管间隙或第四脑室的交通进入空洞。

(4)伴发脊髓肿瘤时,脊髓不规则膨大,密度不均,空洞壁可较厚。

(5)外伤后脊髓空洞症常呈偏心性,其内常可见分隔。

2.MRI表现

(1)矢状面图像能清晰地显示空洞的全貌,在T1WI上表现为脊髓中央低信号的管状扩张,在T2WI上空洞内液呈高信号,若空洞内液与脑脊液通路相交通并具有搏动时,则在T2 WI上表现为低信号的脑脊液,横断面上空洞多呈圆形,有时形态不甚规则或呈双腔形,边缘清楚光滑。

(2)在空洞的上、下两端常有胶质增生,当增生的胶质组织在空洞内形成分隔时,空洞呈多房性。空洞相应节段的脊髓均匀膨大。

(3)MRI可同时显示颅颈交界部位的先天畸形。

(4)伴发脊髓肿瘤时,脊髓可不均匀增粗,其内信号不均,肿瘤囊变部分的信号往往比空洞内液为高。静脉注射Gd-DTPA后,脊髓空洞无明显强化,而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可清楚分辨肿瘤与空洞。

(5)外伤后脊髓空洞症以多房性或腊肠样空洞为多见。

【影像与临床】

1.临床主要表现包括: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2.有关肌群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肉萎缩。

3.若锥体束受累,则可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

4.此外,还可伴有小脑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等相应症状。

【鉴别诊断】

不典型脊髓空洞症应与脊髓软化相鉴别,后者多有外伤史,囊腔较小而欠光整,T2WI第1回波上,其信号较空洞为高;髓内肿瘤囊变时,其信号多不均匀,多较脑脊液信号为高,脊髓外形不规则膨大,注射顺磁性对比剂后,肿瘤明显强化,可清晰显示其大小、形态和边缘,可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