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病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与康复

精神病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与康复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上歧视精神病人的传统观念,使病人对出院后的境遇和前途感到悲观。这也是治愈后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这些工作在精神残疾者的社区康复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1987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当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进行精神病残疾的确定和分级。这些精神病残疾人的阳性精神症状已经消退或部分消退,不影响社会治安,大多数都需回归社会,但由于其本身的社会功能缺陷和社会人群的偏见,影响到精神病残疾人的心理状态和需要继续康复的问题。

一、精神病残疾人的心理状态

(一)自卑感

经过住院治愈的精神病人,虽精神症状消失,恢复了自知力,但跟着而来的是病人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出院后没脸见人,得了精神病如同犯了严重错误一样,是不体面、不光彩的事。病人常看到住院期间能来医院看望的,绝大多数是单位领导或家属,一般社会关系的人很少,有的是因被隐瞒不知情,也有的是知道了不敢来或不愿来。原来的同事或好友也会改变态度,甚至已经达到恋爱关系的异性朋友也可能告吹。社会上歧视精神病人的传统观念,使病人对出院后的境遇和前途感到悲观。

(二)孤独感

这也是治愈后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住院时间较长,社会交往能力减退,病人出院后会感到世界之大,却没有人能理解自己,一旦出现社会矛盾,就会感到孤立无援,缺乏知音,被社会遗弃,悲观、抑郁、愤懑的心情压抑在内心深处。这加重了病人的孤独感,从而又进一步影响了病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恶性循环。

(三)废物感

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本身就会使病人的自我社会价值降低,由于出院后病人仍需继续服用药物,使一部分病人暂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有些单位领导由于对精神疾病知识缺乏,对病人不予同情,常不予分配工作,或工资待遇过低和不合理,使病人认为社会已不承认他们的存在,在社会上已无立足之地,完全是一个废物。

此外,社会上,人们对精神病人多有恐惧心理,害怕他们发病时出现失去理智的言行,街坊邻居对病人都避而远之,“最好让病人一辈子住精神病院别出来”。传统观念常把精神病人看作是“疯子”,把精神病院看作是关押“疯子”的“疯人院”,甚至将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也叫做“半疯”,致使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到精神病院工作。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患过精神病的人(包括大学毕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即使是本单位的老职工,只要得过精神病就很难再给予安排工作;很多单位宁愿允许治愈后的精神病人长期不上班而照发工资,认为这些病人来上班不仅帮不了忙,还易添乱子,倒不如让他们在家中呆着省事。其实,这样对病人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二、精神病残疾人的康复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社区精神病学发展很快,成为当代精神病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至今已取得很大成效。最显著的效果是减少了病人住院,从而促进了病人的康复。1980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建立的社区支持系统不断发展,有效地为严重精神残疾的慢性病人提供了服务。除去生活、治疗、训练及管理的服务外,还在社会心理康复、指导家属亲友、调整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以及保护病人权益等方面都尽可能提供支持。这些工作在精神残疾者的社区康复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根据我国的国情,精神病残疾人的康复机构的设置有下列3个方面。

(一)建立地区康复中心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对控制精神症状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到了精神病的慢性期,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已不能改善病人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病人长期住在精神病院,脱离家庭和社会生活,不利于康复,且更易加速衰退。因此,精神病院的封闭型治疗不适合慢性精神病人的需要,应进行开放型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环境治疗等综合治疗,尽量使病人能过较正常的社会生活。不要将病人禁闭在深院斗室之中与外界长期隔绝,使其日益孤独退缩、脱离现实;而应该消除约束,开放病房,尽量给病人自由活动的机会,做到让病人能自己管理自己,并可相当自由地与外界社会交往。工作人员仅起到协助、调节、辅导和监护的作用。这样的康复中心应空间宽敞,空气新鲜,舒适安静,建筑和布置要美观庄重,便于管理,使病人既有适当的饮食、睡眠等生活场所,也有足够的进行工娱疗等室内、外活动的场所。环境中宜配备花木园林、雅淡装饰和轻柔音乐,使病人的疗养生活既能现实、丰富多彩,又能心旷神怡,情绪愉快。

(二)城镇应建立精神病人的福利工厂或工疗站

在1987年开展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后,慢性精神病人已列入5种残疾人之一,精神病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怀和重视。开办与其他残疾人同等待遇的福利工厂,既可集中管理病人,又可增加社会劳动力,提高精神病人的自我社会价值,还可使病人自食其力,减轻社会和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沈阳市正阳精神病防治站创建的正阳影剧票印刷厂,每个病人当时月收入在60~80元,自己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另外,在福利工厂中,由于社会竞争性小,成员大多是精神病人,不致受到歧视,心理矛盾会大大减少,再加上按时服维持量的抗精神病药,复发率必然会大大下降,这样对社会治安也是大有好处的。因此,这种方法不仅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从而解决了病人家属的后顾之忧和各单位安排工作的困难,以及对病人乏人照顾的难题。在精神病人较少的城市街道也可因陋就简地建立较小的工疗站。

(三)广泛开展社区服务

在城市街道或居民委员会以及农村的乡镇广泛开展社区服务,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为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提供各种福利和社会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团结互助意识,巩固社会的安定。如果能将本社区的精神病残疾人管理起来,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医疗进行统管,既能解除病人家庭的困难,又能做好及时的防治,减少精神病人的复发。病人生活在比较熟悉的环境里,可以大大减少社会对病人的歧视,使病人能感到社会的温暖。另外,这样对病人可以起到很好的社会监护作用,保证了社会的安宁。

三、精神病残疾人的心理康复

(一)社会要正确对待精神病人

由于人们对精神病的认识水平不高,需要广泛地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社会上进行精神卫生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以便对精神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样就可提高治愈率。对于已经出院的病人,应和对待其他残疾人一样,以同情、关心、照顾和保护的态度,给他们温暖,减少劣性刺激,降低复发率。

(二)单位要正确对待精神病人

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各单位对其成员的态度超过了家庭的重要性,单位包揽了其成员的生老病死,对于成员的早期精神异常的表现要及早警惕是否有精神病的可能性,并在成员中由保健医务人员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精神病和其他器官患病是一样的,也应该受到同情和照顾。对于出院后的精神病人,要根据具体情况,能恢复工作的应尽可能恢复原工作。因为有一部分病人仍可保留其原有的工作能力。例如,北京某无线电厂一大学毕业的技术员患精神分裂症,病情相当严重,伤人、毁物,治愈出院后仍从事技术员工作,至今已20多年一直未再复发。另外,某机械厂工人患精神分裂症以后仍然搞了7项技术革新,为工厂获取了很大经济效益,在他住院期间工厂正好调资,其工资照提不误。这些说明,精神病人仍可成为有用之才。就是已经有精神衰退的病人,也可根据其衰退程度安排适当的工作,而不应歧视他们。将他们看作废物、包袱,宁可少他一人也不愿要他们上班的错误态度不仅不会减少麻烦,反而会使这些病人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出路。社会压力越大越促使他们犯病,因而使许多病人住院就好,出院就犯,复发次数越多,病情就越重,治疗效果就越差,预后也就越不佳,最后可能成为终生残废,一辈子出不了医院。

(三)家庭要正确对待精神病人

家庭中的直系亲属是病人最密切的人,是最能理解和同情病人的。一些人由于社会上旧意识的影响,不认识也不愿意承认病人是得了精神病,甚至在单位发现有病而和家属商量住院问题时,他们还坚决反对,但是在家庭受到破坏或病人多次犯病而对其产生厌烦情绪时,又将病人推给单位,亲人的感情日渐疏远,甚至病人治愈后拒绝接病人出院,使病人失去家庭的温暖。这对病人是更为严重的劣性刺激。因此,家庭应负担起社会义务,尽一切努力安排好病人的家庭生活,使其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复查,在病情允许时积极与单位联系恢复适当工作,或到就近工疗站活动,防止其病情波动或复发。这样不仅能家庭团聚,还能避免病人因长期住院形成“住院依赖综合征”而使精神状态更加衰退。

(四)加强精神病残疾人的心理防御功能

精神病残疾人由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孤独感和废物感等负性情绪,出院以后意识到自己的自我社会价值很低,加上面临社会上的各种针对精神病人的劣性刺激,就会产生悲观、抑郁的心情,认为前途渺茫。这是出院病人复发率高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有的病人不愿出院,要求在医院住一辈子。因此,精神病人的康复发应该抓住两个主要环节。

1.长期服维持量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效果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必须长期服维持量药已经是公认的了,只是服药时间的长短各说不一,一般2~10年,但10年后停药仍有复发的可能性。当然也有一辈子只住一次院的病人。究竟服多长时间药要因人而异,如果多次反复发作,恐怕应终生服药为好。剂量可视病情轻重而增减,根据具体情况,最好由追踪复查的医生决定。

2.加强心理防御功能

(1)提高病人的自我社会价值:通过各种心理治疗、行为治疗、音乐治疗等途径,在出院前提高病人的自我社会价值,增强生活的信心,增加对社会生活的乐趣,充分调动精神病人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其认识病情复发对自己、家庭及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2)应用心理防御功能:在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劣性刺激时要善于应付。例如,愤怒时应“制怒”、宣泄;忧郁时应自我疏导,想开些,看远些;受到污辱时应针锋相对地回击、蔑视对方;紧张时要自我松弛、冷静处事;痛苦时要自我安慰,必要时还可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解脱自己。告诉病人只要不犯病就是最大的胜利,最大的收获。

(3)广泛开展心理咨询:病人除了定期去精神科门诊复查外,还应在遇到心理矛盾冲突不能自己解决时,及时到心理咨询门诊请求帮助。另外,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应开辟心理咨询专栏,解答病人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卫生的科普宣传,要求病人家庭、单位和社会都来关心病人,正确对待病人,帮助病人解决心理矛盾冲突。

(樊作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