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商联控股公司后续发展史路的追溯与追踪

对商联控股公司后续发展史路的追溯与追踪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联控股公司由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所创建。商联会常务委员会于1981年5月21日正式注册“商联控股有限公司”。换句话说,商联控股是商联会实践其突破华商经济困境的商业组织。华人一般民众对商联控股的招股运动亦作出积极回应。在全马各属会及华社的积极响应下,商联控股历时一个半月的招股运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截至1987年3月31日止,商联控股的股东基金已经由5 103万元减少至5 088万元。
对商联控股公司后续发展史路的追溯与追踪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一)商联控股公司的创建

1975年至1985年期间,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企业化运动搞得红红火火。继1975年马化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后,在马化的示范作用以及马华公会的推动下,华社掀起了一股搞大企业的风气,华人社团也纷纷组织自己的合作社或控股公司。其中美华合作社、福联控股、大洋控股、嘉联控股、贩商控股和商联控股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1]据估计,总共有超过50家华团控股先后成立。[2]而商联控股亦是在华人经济“自强自救”大氛围下而成立的一家颇具代表性的控股公司。

商联控股公司由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简称商联会)所创建。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在第32届常年大会上通过一项提案,促请商会鼓励华商尽力筹组大型华人企业公司,以期集中全国华人经济力量有效地发挥华人之经济潜能。[3]除号召华人家族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外,商联会还身体力行,创立自己的控股公司。商联会常务委员会于1981年5月21日正式注册“商联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股,每股1零吉,发行及缴足资本2零吉,会长黄文彬代商联会垫付公司注册印花税及费用2万8千元,并与刘南辉(署理会长)代表商联会各持1股。1984年7月28日,商联会与商联控股联合成立全国公开招股委员会并展开招股运动,目标是发售49 404 998普通股,每股售价1零吉,拟筹集5 000万缴足资金。在招股运动展开之即,商联会就明确地阐明它成立的目标:带动华商以面对新经济政策的挑战。换句话说,商联控股是商联会实践其突破华商经济困境的商业组织。就在商联控股招股运动开始的第一天,商联会与商联控股招股运动委员会在各家华文报上刊发《力争上游,开创机运》的宣传文告,其中重点阐明商联控股成立的原因:“……汇集资金扩大企业,是当前华裔在工商界谋求突破的一项努力。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相信,在目前的环境中,通过这个模式,华裔将有机会参与国家建设,分享经济蛋糕中应有的份额……”[4]

宣言列出创立商联控股的缘起和商联控股承诺承担的6大重点任务,并由各相关负责人在全马各地发表演说,阐释创办和发展民族大企业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性。这6大重点任务具体如下:①引导华裔争取国家经济政策中的机会;②协助华团的商业活动;③协助中小企业实现现代化;④推动华裔发展精密工艺;⑤带动华裔进军国际市场;⑥安排及提供人力训练。可见商联控股是商联会为应对新经济政策造成华人经济困境而创立的。曾任商联会董事经理的颜清文在1995年8月1日3日接受《南洋商报》采访时回忆道:“在80年代初期,马化合作社的成功使得华社组织纷纷成立控股公司,以凝聚资金发展大规模的事业,商联控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5]

自商联控股宣布公开招股之后,华社舆论几乎一致地持肯定态度,各大报纸纷纷在社论中呼吁华人作出积极的支持。现摘录相关报章社论如表1所示。[6]

表1 相关报章社论

续表

资料来源:商联控股董事部:《商联控股的成立及其发展》,第5页。

从上述报章的报道看来,当时舆论广泛支持商联控股的成立。《南洋商报》社论还进一步把商联控股的成立意义扩展至政治方面,呼吁华人社会积极支持。这反映了当时华人社会对经济前途的不满和苦闷之情,因而对商联控股寄予厚望,希望商联控股成立后能带领华人突破困境。

在“民族经济”旗帜号召下,商联控股的招股运动深获华人支持。7月28日的招股仪式上,吉打中华总商会和马来西亚小贩同业总会两个华人社团当场响应,分别认购50万股和认购20万股。隆雪中华工商总会旗下的投资公司英尔社有限公司亦认购100万股。随后,全国各地华团以及它们所筹组的控股公司也纷纷响应,认购商联控股的股份,以支持由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发起的民族大企业。华社领袖和商家亦纷纷表示支持商联控股的创立,并呼吁各界以认购股份的实际行动来协助商联控股达到筹集5 000万元的目标。例如,雪兰莪茶酒家熟食商会主席林德在接受《星洲日报》采访时就表示:既然印族同胞的麦卡(Maika)控股能在两个月之内汇集1.2亿元的资金,为何华族不能?[7]

由此可见,商联控股的“民族经济”口号在当时获得华团的热烈响应。华人一般民众对商联控股的招股运动亦作出积极回应。商联控股招股巡回团到全国各地进行招股讲座,所到之处皆引起热潮,出席聆听者相当踊跃。在全马各属会及华社的积极响应下,商联控股历时一个半月的招股运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商联控股成立时,共收到25 184份入股申请书,其中,认购1 000股的人数占申请总人数的67%,认购1 000股至8 000股者的占股额为97%,可见多数为中小投资者。商联董事部规定,发起董事认购不能超过5万股,同时也希望社团和公司不要认购超过100万股。据统计,当时马来西亚全国共有800多个社团(包括商会、乡会及公司)投资在商联控股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其中17 042人各自仅购买1 000股,属于小股东,他们总共占商联控股5 000万缴足资本的34.09%,而在普通的股份制公司中,这类小股东一般只占1%左右。就当时而言,“商联控股是名副其实的公众公司,是属于小股东的公司”。[8]

表2 商联控股股份申请情况表

资料来源:商联控股董事部:《商联控股有限公司的成立与其发展》,第9页。

(二)商联控股的发展历程

商联控股的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创期;20世纪90年代发展期;2000年至今的停滞期。

1.20世纪80年代初创期

商联控股于1981年5月21日正式注册后,董事会即开始招聘员工、组织管理层,同时开始为商联控股建立业务基础,以稳固未来的业绩。成立初期,商联控股将大部分基金存入银行生息,而没有像马化控股一样将它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商联控股最有声有色的活动应是接管《工商世界》的出版工作,其余的商业活动似乎停滞不前。从商联控股1987年度公布的业绩报告书来看,由于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以及银行利率的下调,主要靠定期存款获利的商联控股业绩不佳,股东所得利息已从5%跌至3%。截至1987年3月31日止,商联控股的股东基金已经由5 103万元减少至5 088万元。[9]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谨慎的经营风格,使得商联控股虽未盈利、也未损伤,从而得以幸运地避开华人合作社风暴的冲击,度过80年代经济不景气的艰难时段。

从1988年起,马来西亚经济开始复苏,商联控股在投资领域也开始活跃起来。1988年7月商联控股通过股票市场逐步收购朱古力产品(马)公司取得成功,商联控股以每股均价75巴仙的价格买下朱古力产品(马)公司31%的股权,取得该公司的控股权。后来又将这批股权转售,获利1 450万零吉,可算是商联控股在20世纪80年代投资活动中最为成功的一例。商联控股的核心业务——种植业也在80年代大有进展。1987年,商联控股以250万元的价格,向沙巴乡村发展局购得其所持帝沙种植有限公司49%的股权,使得该公司成为商联控股的独资子公司。截至1989年底,商联控股拥有沙巴2万英亩的种植地皮,其中将近6 700英亩有效种植面积,包括5 700英亩油棕园和1 000英亩可可园,所费开销计1 300万元。种植业的收成,成为20世纪90年代商联控股获利的主要来源之一。

图1 商联控股企业结构图(截至1989年11月16日)

2.20世纪90年代发展期

1990年2月,商联控股以每股1元35仙的价格将朱古力产品的31%股权出售给英诺太平洋(新加坡)子公司——Top-Text有限公司,获利1 540万元。这项盈利加上油棕及可可园的收成,使得商联控股财政状况良好,其股份在1990年每股增值超过50仙。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联控股成立了商联电子有限公司,开始进军电子业,主要制造、供应电子和电子测试配套产品。1992年,商联控股与英特工艺雇员合作社联营成立商联工艺有限公司,同年在北海投入生产。截至1995年,商联工艺的营业额达到3.63亿元。1996年营业额更是高达4亿元。这项投资成为继种植业外,为商联控股带来巨大利润的核心业务之一。

从90年代开始,商联控股的种植业开始持续获利。1991年底,商联控股设于沙巴州拉辖打督的首家棕油炼油厂开始投入生产,1996年11月又开设了第二家炼油厂。与此同时,商联控股的棕油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到1998年为止,商联控股已拥有总面积达26.5公顷的油棕园丘。从1993年开始,商联控股董事部决定重组业务,并于1994年将两家盈利不佳的子公司——商联佳美私人有限公司和聂慕尼私人有限公司出售,商联企管的业务不久也被结束。1993年10月又将持续经营了9年的旗下杂志《工商世界》出让给《星洲日报》集团。1994年商联控股的业绩出现显著增长,同年10月,商联控股被评估为取得1 386万元的总资产增值。截至1995年3月31日,商联控股的综合税前盈利由1994年同期的100万元猛增至2 120万元,股东也获分发10%的股息。在整个90年代,商联控股的业绩可以说是保持稳健增长。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商联控股董事部决定发售附加股,并通过这一方式增加注资5 000万元,其中2 000万元用于兴建新的油棕厂,1 120万元用于发展油棕园,1 020万元用来扩展电子制造业,剩余资金则充作集团的营运资金。[10]至此,商联控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多元化的集团企业,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图2为截至1998年商联控股的组织结构图。

图2 商联控股组织结构图(截至1998年)

3.2000年后的发展停滞期

与如图1所示的1989年商联控股企业结构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90年代的商联控股一方面进行内部重组,卖掉一些盈利不佳且股权不高的子公司,如朱古力产品、聂慕尼、商联洁美、联牌工业等;另一方面则开辟了一些新的业务,如电子、油棕厂等,而且此时期商联控股旗下的子公司基本上属于商联控股独资所有,这不同于早期多家子公司属联营性质的现象。与此同时,进军国际市场也是商联控股在9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的变化。尽管诸多华人企业遭到1997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损失惨重,但商联控股仍然经受住考验。进入21世纪后,商联控股的业务发展与盈利能力虽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下降,但整体较为稳定。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所建立的诸多合作社与控股公司,一贯秉持“在商言商”理念的商联控股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其盈利能力,而在于它逐渐偏离其成立的宗旨,渐变成纯粹的商业组织,因而引起了新的利益纷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