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阳病为什么既要清热又要止呕

少阳病为什么既要清热又要止呕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新总结一下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个少阳提纲病,讲伤寒的很少给这样归纳,也因此搞糊涂不少初学者。太阳表证传变,出现少阳症状,就要按照少阳去治疗。三阳提纲讲完了。阳明病伤津液,是因为热重,不釜底抽薪不行。太阳是恶寒恶风发热,阳明是蒸蒸发热,恶热,少阳是寒热往来。

前两课讲了太阳表证和阳明里证。今天讲一下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少阳病呢,它介乎于表里之间,在内外上居中,在上下呢,它居于心下。在脉上的定位,是关上寸下这个交界处。这个要记住。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他书上这个提纲啊,说得不全,一会我们给补全。这个263条,说得过于概括。注意一下,它说的都是孔窍的毛病,并且都在中上二焦。为什么呢?它毕竟还在阳位啊。如果是厥阴的阴位,就是少腹部位了,这个讲厥阴时候会说明的。

“口苦、咽干、目眩也。”不要按照脏腑理论去硬理解为肝胆问题,或者什么胆经问题。这个病呢,是邪阻于半表半里的阳位,偏上这个部位,它阻在这,上焦和中焦不通,气化不能上达,津液不能得下,所以呢,它气都聚在上焦,头晕目眩就出来了。气不化,就口干,上焦这个心火呢,不能下达就炎上作苦,就口苦。

学生:“注意一下,它说的都是孔窍的毛病。”这个怎么理解?

凡是偏于外和上的孔窍,都是阴阳气机流通的部位,就是少阳部位,它据中间啊。引申一下呢,包括耳朵,鼻子都可以算的。还有,它对下窍也有管辖作用,包括大便、尿、女性生殖道,都有联系。虽然它主管上面,但毕竟是属于半表里,管通道啊。

学生:汗孔也算吧?

算的,毛孔的病,要看有没有少阳主证来定。

这条讲少阳病的主证就三个症状,说得很简略,不足以说明少阳病特点,临床上也是这样,凭这三个症状就判定是少阳病,不够严谨。因此,我们找到了一条,能够很好地补充。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条,它列入太阳里了,其实,该拿到少阳里论的。因此要特意标记一下,记住它。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这一大段,都是少阳特有症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尤其这段,临床最常见了。还有一个主要的,就是舌苔薄白,脉弦。这个在临床辨证时候,是第一印象,很重要,一定记住这个舌脉。见到患者,你搭上脉,一看,好,脉弦。看看舌苔,薄白!好了,你用少阳这套症状去问吧,保准一半以上患者都承认的。他会很服你的!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少阳的主证:病在表里之间,它不稳定,想进里面,里面拒绝就要有热的。类似于阳明的热,内气足而拒之呢,它就往表上跑,就出现类似太阳表证的恶寒现象,所以一阵冷过后就紧接着一阵热。其实,它这个症状,包含了疟疾症状了,实际说,很多有少阳证的疟疾按照少阳治疗,效果很满意的。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三个症状是连带的,临床一般会同时出现的。为什么?都是邪阻于心下这个部位,就是解剖说的胃偏上这个部位。所以满闷,胁满。什么是嘿嘿不欲饮食?就是指知道饿,还不想吃。饥而不欲食啊。课本上说饥而不欲食是胃阴虚,这个不对的。你滋阴试试,不但不好,还会加重。

为什么呢?病邪阻在这里,堵着难受啊,你不祛邪,反而腻补,不是助邪了吗?它堵在这心口窝上,津液下不去,心火下不去,心烦口苦啊,它病居于上位,胃气就想去除它,怎么去除呢?它要吐,都吐出去,所以呀,总是干哕,还吐不出来。有很多慢性胃炎都是这个症状啊。包括很多饮酒过度的胃病,也是这个症状的。临床见到少阳病的疾病,简直是太多了,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少阳证十分常见。把病最好消灭在这个阶段。

学生:哦。要是内气虚就变成阳明证了?

内虚当然就入阳明了。

学生:阳明病是“下”,少阳病是“和”吗?(太阳病好像是“汗”吧?)

以后讲条文就会讲到治法的。表证要汗,里证要下,表里间要和。这是三阳病的治则。你下了,它就入阳明了;汗了,就表虚了,变成太少合病了,因此不能汗也不能下,要和。

重新总结一下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这个少阳提纲病,讲伤寒的很少给这样归纳,也因此搞糊涂不少初学者。今天给大家这样归纳一下,可能会更加清晰明了。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耳鸣甚至耳聋,眼睛充血,胸满,烦闷,都是邪气阻在中上焦之间,上焦气下不来,不能普化下面啊。你乱治,你不是喜欢吐吗?好,我给你吐药。或者是看到气下不去,好,就用泻药引导一下。这样一来,坏了,伤了胃气了,下焦的寒水不受胃土制约,上泛了,这回心火就倒霉了,它要躲这个水,所以,心慌而惊悸就来了。这是说邪气偏于里的,中风嘛,病深啊,在少阳的这个偏里位置。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本太阳伤寒,该是发热而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而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了头痛、发热。头痛的类型多是脖子连带两个额角疼得厉害。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脉,脉弦细。脉弦是少阳脉,细是津液少。因此说,是病转属少阳。太阳表证传变,出现少阳症状,就要按照少阳去治疗。如果太阳表证不退,又有了少阳见证,也可以太少同治的。比如柴胡桂枝汤。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发汗谵语,就是津液伤了,和阳明证的伤津液、谵语、发狂属于一个道理。三阳提纲讲完了。大家都来总结一下,随便说说吧。

学生:我想先问个问题:胃是属于中还是中上的?“阳”的“上”有没有绝对的分界点?

胃是中。半表里是表里之间和上中之间,对三阳说的。三阴也相对的。

学生:有个疑问,阳明病既然是津液伤了,胃肠干燥,用下法,津液不是更伤?

阳明病伤津液,是因为热重,不釜底抽薪不行。邪去了,身体自然有个自身恢复过程,不要小看。这个津液伤寒是条条都强调啊。所以在讲提纲前,重点讲了这些基础。

学生:急即治其标,后期是否要养津液?邪去了,津液自己可以恢复?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伤寒论的治法基本上就两点,一个是保胃气,另外一个存津液。

不但津液,一切正气都自我恢复。在疾病恢复时,要饮食营养清淡,不然会添病的。有很多人,病去了,胃口大开,身体需要啊,但是不注意,狼吞虎咽,结果又变生它病了。因此,过去老师常说,一分邪气不除,一分正气不复。要慎补,不然恋邪啊。看看一部伤寒大论,有几个病是补的?有人管这个下法叫急下存阴,而我们叫釜底抽薪。

太阳是恶寒恶风发热,阳明是蒸蒸发热,恶热,少阳是寒热往来。太阳有恶寒和有汗。阳明是内热逼着汗往外冒,少阳是热的时候可以有少量汗,也不一定有汗。这些是分辨对比。

病在阳分,都喜欢发热伤津液,这个时候病还不深,再重也不要紧,没听说单纯阳证死人的。死人的都是病入三阴的。病入了三阴呢,就是入了营和血了。病在那里面要扎根了,不好治疗了,治疗总体说是缓慢了。一旦扎根稳固了,基本是没办法了。所以仲景总是强调病不深时要保护津液卫气,并且不能伤胃气。就是重在防变,把病消灭在这个三阳阶段。温病就是在卫气营血上下功夫的,《温病条辨》有不少可以借鉴的,当然,错误也不少,先不要去研究。等伤寒讲完再去浏览吧。

六经辨病,是个活套子,简单精确明了,有一个证就有一个方子对待,很了不得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