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治疗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治疗的特色与优势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慢性肾衰的患病率、发病率均不断上升,其治疗费用也相应持续攀升并将成倍增长。再者,不同的肾脏病患者也可能处以相同的方剂。即消化系统症状的轻重,与肾功能的毁损的程度成正相关。总之,多途径用药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体现,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对机体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中西医结合、相互补充 中医、西医治疗慢性肾衰各有其优点与不足。

慢性肾衰不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而且治疗费用十分昂贵,即使在发达国家,其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十分沉重(如美国政府1年为此支出200多亿美元)。由于慢性肾衰的患病率、发病率均不断上升,其治疗费用也相应持续攀升并将成倍增长。有人预测,未来十年内全世界慢性肾衰治疗费用至少需要1.1万亿美元。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透析、移植的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比较昂贵的,一般家庭很难承受得起。但是中医治病是根据医生的望、闻、问、切手段来诊察病情,然后进行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整个过程没有复杂的检查,治疗用中药,与透析、移植相比,价格低得多,这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中药多为天然物质,动、植物类药占大半,它们的组成都是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鞣酸等有机物,绝大多数没有毒副作用。中药中有治疗意义的生物属性是作为人体与自然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等过程中正常因素发挥作用的,所以大多药性平和。古代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与以化学合成为主的西药相比,中药是非常安全的。

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且符合国情;而且对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有所裨益。

下面具体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特色和优势。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方法,它立足于证候的辨与治,充分地反映了中医治疗学的整体、动态及个体化的特色。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思维过程,要求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要以中医理论作指导,进行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同为慢性肾衰患者,因为性别、年龄、原发病、病史等不同,处方用药可以完全不同。再者,不同的肾脏病患者也可能处以相同的方剂。即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对于同一个患者处于疾病的不同时期,处方也随之不同,若为虚损期,应结合气、血、阴、阳的虚损程度及病位,治以扶助正气为主;若为关格期,则应结合寒湿与湿热中阻的特性,以温化寒湿或清化湿热之法救治脾胃为首务。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把握患者病程中正气与邪气的状况,而使扶正与祛邪的治法处理得恰到好处,其目的在于祛除病邪,扶助正气,以促使疾病向愈。

整体调治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之一。临床上常常遇到患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肾脏有病,怎么治脾胃或者治肺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把西医学的肾脏与中医学的肾区分开来,其次要弄清楚中医治疗肾脏病并不局限于补肾一法,而是要遵循中医的理论体系来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治疗时常常几个脏器兼顾,而且还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例如慢性肾衰患者常以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口黏、便秘或腹泻等,舌苔黄腻,或水滑,或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等。祖国医学认为上述现象是肾病及脾的结果,脾胃属土,居于中焦,胃纳脾运,滋养五脏,为后天之本。肾居下焦,主水藏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藏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病理上两脏也相互影响,由于慢性肾衰患者肾气衰败,气化无权,二便失司,遂致湿浊内停,上干脾胃,从而影响胃纳脾运,升清降浊的功能。此时的治疗当以调理脾胃,顾护胃气为主,胃气得顾,胃纳脾健,则患者能渐进水谷,以后天补先天,于肾脏有所裨益;临床上确见有部分患者,经调治脾胃后,呕恶除,纳增神振,苔净,血肌酐、尿素氮逐渐下降。反之脾胃衰败,水谷不进,百药难施,则病情急转直下,患者旋即死亡。即消化系统症状的轻重,与肾功能的毁损的程度成正相关。这也证明了中医学整体调治的理论。又如慢性肾衰患者由于肾虚,卫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即常常会感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咽干口燥等等,感邪之后,正气不能御邪于外,加之外邪使肺气失宣,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湿浊潴留,使原来的病情加重而出现呕恶频作,大便不通、尿闭、浊邪滞留、水凌心肺、喘憋心悸、肝风内动、时现抽搐等急症,甚至病情急转直下,危及生命。此时当“急则治其标”,以治肺为主,宣散表热。因此对慢性肾衰患者要积极预防外感,感受外邪后及早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

2.多途径用药 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另一优势是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用药多途径。除传统的内服用药外,采用灌肠、熏蒸药浴、外敷、静脉给药等多途径,对提高疗效有所裨益。

(1)中药灌肠法:是仿腹膜透析原理的“肠道透析”,通过弥散作用及超滤作用,使血中中分子物质被消除,合理用药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大致有:① 一些泻下药通过泻下和解毒作用,加速肠内容物的排泄,抑制胃肠细菌的生长。② 灌肠刺激肠黏膜,使黏膜充血,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一方面药物能吸收到体内,另一方面血液中的氮质可转移至肠腔而排出体外。③ 有些药物如大黄吸收到体内后,可调整蛋白质的代谢,从而减少氮质的生成。灌肠法是非透析治疗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的药有:大黄、蒲公英、牡蛎、制附片、丹参、红花等。

(2)熏蒸药浴法:中医学认为此法可开宣肺气,使水湿之邪可以从皮毛排出,和解表里,开上而利下。药浴熏洗能提高体表组织温度,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及血管的顺应性。另外,药物被皮肤吸收后,能调节局部免疫状态,促进汗腺的分泌及水分、毒素的排出。改善全身循环,恢复肾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肾病的作用。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桂枝、浮萍、黄柏、苦参等。

(3)外敷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就是以药物放在身体某穴位或某部位,经过穴位刺激或经皮透入体内而起到治疗作用。它和中医其他疗法一样,均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前提,古代外治专家吴尚先曾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也就是说外治法与内治法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

(4)中药提取物制作的静脉注射制剂治疗:近几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独特疗效。如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此外还有穴位注射疗法等均在临床上有所运用,并取得疗效。总之,多途径用药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体现,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对机体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中西医结合、相互补充 中医、西医治疗慢性肾衰各有其优点与不足。从临床疗效看,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中医疗效较好,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能延缓肾衰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而言,血肌酐在707μmol/L以下时,国内及国际西医肾病界尚无特效药物,仅是对症治疗。笔者认为对慢性肾衰早、中期的患者及早地进行中医药干预,能延缓慢性肾衰的进程,部分病例能稳定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对于慢性肾衰的并发症,如急性感染、血压贫血、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应及时运用有效的西药进行治疗,以利于控制病情。当肾衰已进入尿毒症终末期,患者如有条件应尽早透析和肾移植。总之,中医、西医在治疗慢性肾衰上具有互补性。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整体调节与西医的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抗感染以及透析、移植等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肾功能衰竭的各个阶段,采取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地提高慢性肾衰的治疗效果,也可以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