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疫论》的“主客交”学说

《温疫论》的“主客交”学说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客交”学说的原始文献,见吴氏所著《温疫论》下卷。严格地说,“主客交”有狭义、广义之分。因正气久亏不足,又遭疫气等邪毒入侵,邪毒与血脉等人体正气相互抗争胶结而形成顽症痼疾,即为“主客交”。“主客交”是中医历代独特学说中的一种,它起源于临床,又可以指导临床。他认为,吴有性的《温疫论》“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

“主客交”学说的原始文献,见吴氏所著《温疫论》下卷。严格地说,“主客交”有狭义、广义之分。其狭义者,系专指素有宿疾体虚而感疫气为病;而广义者,当指人体气血精津亏虚,邪毒胶结于血脉为病;“主”为正,专指人身气血精津等;“客”为邪,是指疫气等邪毒。因正气久亏不足,又遭疫气等邪毒入侵,邪毒与血脉等人体正气相互抗争胶结而形成顽症痼疾,即为“主客交”。因此吴氏所谓的“主客交”既是病机名称,又可理解为久治难愈的顽症痼疾。正如吴氏所言,“凡人向有他证尪羸,或久疟,或内伤瘀血,或吐血便血咯血,男子遗精白浊、精气枯涸,女人崩漏带下、血枯经闭之类,以致肌肉消烁,邪火独存……此际稍感疫气”《温疫论》,而见“谷食暴绝,更加胸膈痞闷、身疼发热,彻夜不寐”,若以为原病加重,而“遂投参、术、归、地、茯神、枣仁之类,愈进愈危”,若以治疫法治之,则“发热减,不时得睡,谷食稍进,但数脉不去,肢体时疼,胸胁锥痛”,又会引发“过期不愈”的后果。此时若医者仍不识病之症结所在,妄以杂药频试,则“补之则邪火愈炽,泻之则损脾坏胃,滋之则胶邪愈固,散之则经络益虚,疏之则精气愈耗,守之则日削近死”(《温疫论》)。吴氏辨治疫病的大量实践和经验,使其深刻地感悟到:疫病“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不知正气衰微,不能脱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也”(《温疫论》)。显然,正虚疫邪陷于经脉,继而与营血胶结,以致主客交混,正虚邪恋终成痼疾。其实,这种发病无论在急性热病或慢性杂病中都比较常见。

在具体的临床表现上,吴氏认为:肢体时常疼痛,是邪气与体内营血正气相结所为;脉数身热不去,因病邪与体内火气郁积所致;胁下刺痛,则因火邪结滞于胸部膈膜之故;其病迁延经久不愈,是因疫病之治超过了最适当的治疗时机(一般为7~21天),此时,“非坏证即痼疾也”。由于“客邪交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久而愈锢,治法当乘其大肉未消、真元未败,急用三甲散”(《温疫论》)而治之。吴氏创制的三甲散,以鳖甲、龟甲、穿山甲三甲为君主之药,具有“扶正不恋邪,达邪不伤正”之优点;蝉蜕、僵蚕驱邪息风,牡蛎平肝;当归、白芍和血养血;甘草和中;并加入土鳖虫以引诸药入血脉,搜剔血中之邪。较之吴氏治疫之专方达原饮和三消饮,此方立意更新颖,用药亦独特,并有广泛的临床适应面。

“主客交”是中医历代独特学说中的一种,它起源于临床,又可以指导临床。在吴氏学说中,这一学说主要用于疫病后期的治疗,但根据其理法方药的整体特质,对于多种慢性病或各种正虚邪恋、正邪胶固难解的重症顽症也有其广泛的适应性,对后世临床产生影响和启发。叶桂(公元1667-1764年)“三世家传,十七师承”,治病重“存体”而善用甘药,邪实之治亦重正虚,其治络心法认为“凡久恙必入络,络主血,药不宜刚,病属内伤,勿事腻补”。其所创通络法以“缓通”为主免伤正气。如治某人“疟邪经月不解,邪已入络,络聚血,邪攻则血下”,方用鳖甲煎丸,既有鳖甲、土鳖虫软坚破血攻瘀,又有人参、阿胶补益气血。叶氏此法虽深得仲景、许叔微用虫类药之真谛,也不排除受吴氏学说影响的可能。同为吴县人的清代湿热病大家薛雪(公元1681-1770年),取吴氏“主客交”之意,治“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之证,辨为“邪入厥阴”,用三甲散治之,以其有开窍醒脑之功。更具代表性的是清代温病大家淮阴吴瑭(约公元1758-1836年)。吴瑭是历史上善于继承前人学术而有得者,其学术上溯汉唐,远绍《灵》《素》,近承叶桂。他认为,吴有性的《温疫论》“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在临床上,他对吴有性攻邪通下、养阴清燥和补泻兼施等法尤多继承,《温病条辨》“上焦篇”收录吴氏瓜蒂散和承吴氏用梨汁、藕汁治胃热津伤渴饮的经验而立雪梨浆、五汁饮;“中焦篇”以吴氏柴胡清燥汤法创制了增液汤;“下焦篇”则在吴氏三甲散之启示下创制温病名方三甲复脉汤。吴瑭之友汪廷珍称其“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撼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诚属确言。《温病条辨》“下焦篇十四”云:“下焦温病,热深厥深,脉细促,心中儋儋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后世临床一般认为,三甲复脉汤主治温病后期,热邪烁伤肝肾之阴,虚风内动,手指蠕动,心中儋儋大动,舌干齿黑唇裂,脉沉细数之症,具有滋阴复脉、潜阳息风功能。再仔细展阅吴有性原著则发现,吴氏之用“三甲”,特别考虑到患者“心中大痛”之症,如其言“前二甲复脉,防痉厥之渐;即痉厥已作,亦可以二甲复脉止厥。兹又加龟板名三甲者,以心中大动,甚者痛而然也……甚者痛者,阴维为病主心痛,此证热久伤阴,八脉丽于肝肾,肝肾虚而累及阴维故心痛,非如寒气客于心胸之心痛,可用温通。故以镇肾气、补任脉、通阴维之龟板止心痛,合入肝搜邪之二甲,相济成功也”。此前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谓:“龟鳖二甲,咸至阴之物,鳖甲走肝益肾……龟甲通心入肾”,因此吴瑭之用三甲,与其说是育阴潜阳,更多或许还着眼于通络止痛。从中医温病学术发展史而言,吴瑭是从理论和临床实践角度全面传承叶桂温热学说的功臣。诚然也不排斥吴瑭对叶桂“通络”、“奇经”等学验的继承发扬,在吴有性三甲散基础上形成的三甲复脉汤,也因此被后世用于治疗中暑神昏、流脑、乙脑后遗神志呆钝、肢体抽搐、低血钙手足搐搦等病症,成为滋补肝肾、平肝通络、散结消癥之名方。

作为中医历代医家的一种独特学说,“主客交”一词《中医大辞典》无载;作为一张颇为重要的名方,“三甲散”一方《中医大辞典》同样不见。这说明吴有性的这些学验或很少为人知,或很少有人重视其学说在中医学术和临床上的价值和地位。现代临床的进步和发展永远离不开对古代历史的借鉴,基于“主客交”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应当引起学界的关注,更深入地从理论和临床层面作深层探讨和研究。同时,在中医理论和学术走向全面整合的当代,吴氏三甲散应当与扶正通络、活血化瘀、消积破癥等相关治法、方药有更妥当更优化的组合,从而全方位提升中医临床应对顽症痼疾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