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所关注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包含精神层面(杨克平,1999)。许多护理理论亦常规地将精神层面纳入,并建议将之付诸实践;但在护理工作中,病人的精神评估却被大多数的护理人员忽略。此外,护理人员亦常忽视精神护理,而摒除于护理过程记录之外。这意味着护理人员对精神与宗教信仰(religiosity)区别的认知混淆(Price,Stevens &LaBarre,1995)。今日,纵然医护人员及病人本身已渐渐了解在康复的过程中,身、心是不可分的,但如何认知精神上的苦痛及如何面对或处理它的问题,仍处于目前护理工作的范围边缘。
在临床上,的确有许多护理人员面临对病人提供精神护理的困难。派尔斯(Piles)的研究曾发现护理人员虽然了解精神护理的重要性及其功能,但在176位护理人员中,将精神困扰纳入护理诊断中的只占13%,而亦只有11%的护理人员将精神需求、照护及订为目标纳入护理计划中。虽然如此,人们的共识却越来越清楚,精神护理乃是整个医疗团队的责任,并非任何一个人可蹴及的(Stoter,1995)。病患的家属自然最被认同是能提供病人精神支持及能源的重要人物。但在临床上,由于护理工作的自然本质,护理人员非但与病人接触的时间最长久,其涉入亦最深、最广,绝非其他专业人员所能取代。故在实质上,护理人员有责任做好病人的精神护理工作,并促进病人自我支持、寻求精神上舒适感及愉悦。
美国国家临终关怀组织(National Hospice Organization Standards)于1982年所订的照护标准为“临终关怀所关注的是动态的关系过程”,意即非但与病人维持互动关系,并要求紧密相连。而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其家属有着非常特殊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达到高品质的精神护理,尤其是当护理人员愿意保留开放性的人际关系。须知,在一个人的内心领域中,临终关怀的精髓是致力于支持一个人在面对即将死亡的身体恶化之际,整合其人格。
然而在护理工作中到底应扮演何种角色以提供精神护理呢?普赖斯等人(Price,et al.1995)建议,源自临终关怀理念的照护模式可供参考。此模式是源于临终关怀医护人员发现,精神护理需求的满足通常都是专注于三方面,即与病人关系的维系(relationship)、协助寻求意义(search for meaning)、与维护病人的自我价值感(self-worth)等。现分述如下:
(一)与病人关系的维系
显然地,临终关怀肯定每一个人均有寻求自己定位的需求。故当病人问道:“我的病会对我家人有什么样的冲击?”时,护理人员可借此确认病人与其家人间有强烈的精神契合,而应协助其与家人的再联系。对表达 “我感到好孤单!”的病人,护理人员则能确定其有精神支持的需要,并应助其寻求社会支持。若病人说“我有罪恶感!”时,护理人员应促使病人将这种情绪经验表达出来。对表达生气或愤怒的病人,护理人员可助其寻求健康的调适及解除法。
此外,进入病人面临死亡的心理适应过程中,完全的尊重其感觉和隐私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与开放性的人际关系是同等的重要;故护理人员不应企图去加速这个过程,因适应是需要时间的(唐秀治,1994)。伊利恩(Irion)的研究发现,在临终关怀下的病人较少有愤怒的情绪,这大概是由于这些不良的情绪均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经治疗护理而心理适应、情绪稳定了(Irion,1988)。
(二)协助病人寻求意义
护理可借由尊重与良好的响应,以每一个人的真实属性来肯定病人追寻本身的终极意义。在健康状况改变之际,寻求生命的意义尤其是困难的。临终关怀医护人员很早就发现,自病人本身去寻求意义是较可达的事实。在临床上有一些常见的、典型的问题,可使我们知道病人正在寻求生命的意义,如:
“我的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以目前的健康状况,我还有些什么价值?”
“为什么是我?”
虽然这些问题涉及两种思想层面,在病人寻求顿悟及表达内心深处的感觉上,护理人员最好以真相探求者的协同研究员角色,协助其追寻生命的意义。
(三)维护病人的自我价值感
在西方文化里,人人喜好追求青春及活力,而疾病则使人感到无力,并遭受身心的贬抑。因此,当一个人在疾病缠身时要寻找自我价值感,是何其困难的事!然而护理人员在此时可提供至少有三种的协助方法:
(1)当病人面临死亡时,护理人员可置身其中,陪伴他(她)度过此过程。
(2)经由对病人深度的照护及尊重,护理人员可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3)护理人员可协助病人及家属积极的面对疾病,而非仅消极地历经疾病过程,以增强其自尊。
此外,人性化护理可使对临终病人的精神护理臻于淋漓尽致的境界。而人性化护理的精髓乃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在病人生命有限时,协助丰富及拓展其生命的宽度。简言之,人性化护理就是爱与尊重的人性关怀,尤当病人需要时,护理人员能设身处地的、敏感的及热忱的付出关怀与照顾,这亦正是护理之美(田圣芳,1994)。但当治愈无望,死亡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时,护理人员可提供病人进入一个没有痛苦、心态平静、安详且尊严地面对死亡的境界(唐秀治,1994)。欲落实此种人性化护理的理念,最具体的做法是提供病人身体基本清洁、舒适、解除疼痛,以及尊重病人是一个有价值的独立个体,无论其身体功能是如何地衰竭,其生命是如何地微弱;因为精神的完整是建立在身体及心理需求满足之上的(唐秀治,1994)。
综合而论,护理工作中的精神护理,除护理专业的正确认知与重视外,尚应自护理教育着手。
(杨克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