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末端回肠黏膜的病理生理学

末端回肠黏膜的病理生理学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猪增生性回肠炎的病理生理学 其病理变化分为坏死性肠炎、区域性回肠炎、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炎和慢性回肠炎。2.慢性末端回肠炎病理生理学 在内镜下本病是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部位在回肠末端距回盲瓣10~20cm以内。内镜下可显示回盲瓣开闭异常和远端回肠蠕动异常。病理生理学特点:CTI的基本病变在回肠末端,损害黏膜层、黏膜下层,一般不累及肌层及浆膜层。

1.猪增生性回肠炎的病理生理学 其病理变化分为坏死性肠炎、区域性回肠炎、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炎和慢性回肠炎。主要病理变化在小肠末端50cm内和结肠前1/3处。回肠黏膜增厚,横向和纵向均增生。黏膜表面类似于息肉,整个肠壁变厚、变硬,橡胶管样;回肠黏膜出现不同形状的溃疡,表面覆盖有黄色、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浆膜下层或肠系膜水肿。感染组织肠腺窝内不成熟的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形成增生性腺瘤样改变,这些增生的细胞质内都含有大量的细胞内劳森菌。

2.慢性末端回肠炎病理生理学 在内镜下本病是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内镜下可见淋巴滤泡较密集、粗大,且可有充血、肿胀、糜烂、出血、溃疡或息肉形成。病变部位在回肠末端距回盲瓣10~20cm以内。内镜下可显示回盲瓣开闭异常和远端回肠蠕动异常。病理生理学特点:CTI的基本病变在回肠末端,损害黏膜层、黏膜下层,一般不累及肌层及浆膜层。上皮细胞损害,形成糜烂、溃疡、出血、息肉形成或者黏膜变薄、萎缩、绒毛结构不清或消失;淋巴滤泡增殖以浅表型、增殖型较重,而萎缩型淋巴滤泡很可能是退化或消失的;黏膜腺体明显减少或消失,以浅表型、萎缩型较为显著;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少数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中淋巴细胞浸润特别是上皮间淋巴细胞的浸润具有重要意义。以上依类型的不同而异,可见本病的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我们在正常回肠末端黏膜组织中可见GALT,与年龄有关,但在回肠末端炎中发现GALT显著增生,淋巴滤泡扩大,生发中心明显,同时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充填于绒毛间质及腺体间,其次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及渗出物等。有人曾用光镜、电镜观察均证实本病是以淋巴组织增生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本书作者的资料提示,末端回肠炎时杯状细胞明显增多,但为非典型杯状细胞,称之为Ⅱ型黏液分泌细胞。慢性末端回肠炎时,Ⅰ型细胞数目增多,但胞内细胞器多有退变,而Ⅱ型细胞数目增多时,胞内粗面内质网、游离核蛋白体增多,而高尔基复合体十分少见,呈现一派分泌过旺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