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缩短急救半径,在各区兴建急救网站,与中心联网,形成120急救系统。部分病人经院前抢救处理后送回急救中心监护室继续治疗,多数病人则被送往其他医院。急救指挥中心不配备人员、车辆,与各医院无行政隶属关系,只有单纯的急救指挥调度权。确定事故性质及时报告:组织指挥急救网络进行院前急救,协调现场伤病员分流和转送,并向上级行政部门报告。

(一)我国院前急救的模式

目前,我国院前急救的模式,各城市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院前院内结合型 又称“北京急救中心”型模式,实行院前-急诊科-ICU急救一条龙的急诊医疗体系。急救中心既有院前急救医疗,又有院内急救医疗,并设有住院部及辅助科室(药、检、放、诊断科室),院前与院内统一管理,是“大而全”的模式。为了缩短急救半径,在各区兴建急救网站,与中心联网,形成120急救系统。部分病人经院前抢救处理后送回急救中心监护室继续治疗,多数病人则被送往其他医院。其优点是具有院前、院内的全面服务功能,急救中心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能较好。

2.单纯性院前指挥型 又称“广州急救指挥中心”型模式,急救中心只是院前急救指挥的总调度,其下以若干医院的急诊科为相对独立的急救单位,采取“依托医院,分片负责,统一指挥”的模式。急救指挥中心不配备人员(司机、专业技术人员)、车辆,与各医院无行政隶属关系,只有单纯的急救指挥调度权。当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后,立即通知所在区域的医院急诊科,急诊分诊护士接到指令后,通知相应的专科医生、护士赴现场急救,并将伤病员送回本院继续治疗。其优点是有利于缩小急救半径,急救中心与各医院紧密协作,急救中心编制人员少、投资少,有效地利用现有医疗资源。

3.集中性院前指挥型 又称“上海医疗救护中心”型模式,不设床位,急救中心即院前急救指挥的总调度,中心配备人员(司机、专业技术人员)、车辆,为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既有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权,又有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权,按照地理区域,以派车半径为原则,设分站及站点,与有关医院紧密配合,形成院前由急救中心负责,院内由医院负责的急救网络。其优点是院前急救速度快,有利于合理缩小急救半径,人员编制属中心,便于管理,指挥调度有保证;但建立此模式通常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

4.院前附属医院型 又称“重庆急救中心”型模式,院前急救指挥相对独立,但又附属于一家综合性医院,既有院前,又有院内,形成“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机构框架,急救中心主任由综合性医院院长兼任。其优点是人员编制少,有利于院内、院外急救工作的合理配合。

5.特服联动型 香港特区采用此急救中心模式,消防、司警与医疗急救建立统一的通讯网络,报警电话统一为“999”。在紧急救援时,视救援对象调整救援种类。特点:反应速度快,有利于减少浪费,共享资源,综合发挥各类救援能力;由于此模式基本为社会公益性,不向社会收费,需要政府具备必要的财力支持。

(二)急救指挥系统的任务

1.平时的任务 医疗急救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指挥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应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机构、统一指挥的系统,它是群众急救普及化、区县急救网络化和医院急救专业化的核心。它平时的任务如下。

(1)建立完善急救指挥中心。

(2)建立健全完善的三级急救网络(即省、地、县级急救网),大中城市建成以急救中心-分站/分中心-流动/固定点为纵向网络、以120-110-119-112-民防等为横向网络、以地面救援-空中救护-海上搜救和现代科技所组成的全方位综合高效救援体系。

(3)制定医学急救总体方案。

(4)筹措急救药品、物资,包括基层和医院的急救装备。

(5)组织培训和研究急救伤病机制和抢治方法,提高急救成功率。

(6)组织经验交流。

(7)加强卫生防疫系统的组织、计划、人员、物资落实工作。

2.紧急情况下的任务

(1)指挥:卫生行政部门和各急救中心(站)以及横向有关单位接到急救指挥中心呼救信息后,应作为指令性任务。

(2)调度:接到呼救信息后,立即指派离出事地点最近的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派出人员赶往现场实施现场救护,并指挥现场医疗救护,确定现场抢救和组织分流伤员。

(3)协调:出现大批伤病员时,要指挥安排、分配医疗力量,与相关部门协调,组织运送工具和将重伤员送往理想医院等。

(4)急救联动:在重大交通事故、意外、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充分利用110、119、112、民防等现有的通讯、装备、人员、信息、权威等资源,实施救援紧急联动,及时发挥快速、便捷、高效、专业的关键作用。

(5)确定事故性质及时报告:组织指挥急救网络进行院前急救,协调现场伤病员分流和转送,并向上级行政部门报告。

3.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 院前急救不单纯是医疗急救、护理,还涉及到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高新科技、人文与自然环境等许多领域,因此,对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给予不断的继续教育与定期培训,以更新知识,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同时,在社区中开展群众性救护知识教育,通过电视、报刊、电台宣传或定期举行义务急救员培训班,普及CPR及其相关救护知识,才能在必要时得以进行自救和互救。另外,专家呼吁应对青少年、儿童的急救知识宣教给予更多的关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院前急救总体水平,急救专家多次呼吁应在特殊人群(指消防武警、公安巡警、司机等群体)中率先普及心肺脑复苏和包扎、止血、固定、搬运四大急救技术,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灾难事故和急病的应急能力。

(三)院前急救的出诊程序

院前急救程序见图3-1。

图3-1 院前急救程序

(四)急救指挥系统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现代急救医疗已把通讯、运输、技术称为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通讯是其中重要的最先的一环。院前急救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数字交换技术,保证了120急救电话的收接畅通,充分利用各种有线、车载GPS无线通讯器材,计算机联网来进行联络、指挥和调度。整个急救动态信息在中心、急救站、急救车、急救现场四者间快速传递与共享,大大缩短了急救的反应时间,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系统涉及的技术有计算机技术、数字录音、数字交换机(PABX)、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通讯(GSM-SMS)、局域和广域网络组网、音频视频传输等。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1)“120”应答子系统:①主叫资料显示。当呼救电话拨打“120”或自动呼救用户发出急救信号时,系统自动判别主叫电话号码或自动呼救用户的号码,并在相应的资料库中检索其有关信息,包括姓名、地址、所属急救站、派出所和街道等;②自动启动录音系统。记录调度员与呼救者的对话过程以及日期、起始和终止时间、录音编号等;③自动调出呼救者一定范围内的电子地图(GIS)和周围联网救护车的动态,会面地点、行车路线图等;④呼救受理:调度员了解患者的主诉、病种、病史、病情和其他必需的基本资料,并确认汇合地点等;⑤自动远程启动急救站的计算机或直接自动呼叫选中的救护车,把急救调度的信息(俗称“派车单”)发送给相应的终端;⑥启动卫星定位系统(GPS)。跟踪监视救护车的动态位置、瞬时速度、到达现场时间、返回急救站时间等,并随时为救护人员提供指引。

(2)大型事故处理子系统:①大型事故基本信息录入。包括事故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亡人数等。②根据大型事故的基本特点,自动启动大型事故调度程序,推荐调度方案,可以同时统一调度多个急救站和多部救护车。③在必须了解急救现场情况时,可以接收急救现场传送的视频图像和声音、文字等信息。④接收各急救站的反馈信息,包括救护车状态、病人情况、空床位数量、救护人员安排、药品库存等,并组织协调、调度。⑤大型事故的通报。根据需要,可以向“110”和“119”发出呼救,并即时传送大型事故的基本信息;向上级主管部门通报请示;向省级院前急救监控中心、国家级院前急救指挥中心请求支援和协调;向新闻单位通报等。

(3)院前急救公共信息库的建立和维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电话信息库。本地区或城市范围内的有线和无线电话的号码、姓名和地址等。②医院信息库。本地区或城市范围内的医院名称、地址、电话、医护人员、救护车、床位、设备、专科特长等。③地理信息系统。包含本地区或城市范围内的所有街巷、主要单位、建筑物位置的通用比例尺和专用比例尺地理信息系统。④常见疾病的抢救常规和应急措施。⑤特殊事故的抢救常规和应急措施:包括各类爆炸、有毒物品污染、中毒等。

(4)查询和统计:①院前急救原始资料查询,根据呼救时间、电话号码、患者姓名、派车单号、录音编号等,对院前急救调度全过程的声音、文字、图像和急救站的反馈信息等进行查询。②大型事故的查询统计,包括查询大型事故的基本信息和处理过程的声音、文字、图像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③院前急救调度信息统计,包括接话总数、有效接话数、平均响应时间、形成派车单时间、误差率等。④院前急救出车统计,包括出车总数、空诊率、到达现场时间、返回急救站时间、误差率等。⑤院前急救病例统计,按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种、急救结果(死或活)等分类统计。

(5)远程通讯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可以通过远程通讯功能实现多方可视电话会议,访问各地区或城市的院前急救信息;同时,可以利用远程通讯功能,实施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远程培训以及开展远程会诊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