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热解毒消肿剂

清热解毒消肿剂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本方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剂。主要用于治疗热毒血瘀所致的胁痛,痈疽疔疮,跌打损伤等病证。方中牛黄、蛇胆清热解毒,麝香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临床常用于热毒血瘀所致天行赤眼,牙痈,喉痹,胁痛,黄疸等病。配以人工牛黄、水牛角浓缩粉清热解毒;三七活血消肿,珍珠粉清热解毒,疗疮生肌,共为臣药。

85.热毒清片

【药物组成】 重楼、南板蓝根、蒲公英、冰片、甘草

【方义分析】 风热毒邪外侵,热毒壅盛于血分,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方中重楼为君,性苦微寒,入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以苦寒之板蓝根、蒲公英为臣,既能加强君药清热解毒之效,又有凉血、利咽之功,佐以辛苦微寒之冰片清热止痛,开窍醒神,同时对于痈疽有祛腐生肌的作用;诸药均为苦寒之品,恐其伤及脾胃,使之甘草调和之。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剂。用于治疗热毒内盛所致的:大头瘟,痄腮,喉头炎以及痈疮肿毒属于阳证而体实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发热、咽喉肿痛,或头面焮肿,恶寒发热;或痈疽疮疡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这些指征体现了热毒壅盛的病机,运用广泛。具体运用如:

1.风热感冒热盛期 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喉红肿疼痛,汗出口渴,咳嗽吐黄痰,舌苔黄,脉数。西医之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等,见以上症状者,可用之。感冒初期表证尚在者,勿早投,以防引表邪入营,加重病情,拖长病程。

2.痄腮 表现为发热、颐部肿胀,表皮潮红,灼热疼痛,咀嚼、吞咽、说话均有困难,并伴有头痛,倦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西医之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见以上症状者,可用之。

3.大头瘟 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咽喉不利,目不睁,舌燥口渴,烦躁不安,舌赤苔黄,脉数实。西医之颜面丹毒等病见以上症状者可用之。

4.痈疽疮疡 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全身症状为:恶寒发热,口渴烦躁,甚则壮热神昏,口唇干燥,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西医之丹毒、急性蜂窝织炎、疖肿等,见上述症状者,皆可用之。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0.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2克,一日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二分之一量,3~7岁儿童服成人三分之一量。

【注意事项】 忌气恼辛辣,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忌用。不可多服久服。

【配方来源】 云南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18册284页。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86.片仔癀(胶囊)

【药物组成】 牛黄、麝香、三七、蛇胆等。

【方义分析】 本方为国家保密处方。主要用于治疗热毒血瘀所致的胁痛,痈疽疔疮,跌打损伤等病证。方中牛黄、蛇胆清热解毒,麝香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临床常用于热毒血瘀所致天行赤眼,牙痈,喉痹,胁痛,黄疸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目赤肿痛,牙龈肿痛,耳鸣耳痛,咽喉红肿疼痛,或胁痛,面目皮肤黄染,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滑。这些指征体现了风火上攻,湿热内蕴的病机,所以应用甚广。具体运用如:

1.天行赤眼 表现为目赤红肿,流泪眵多,涩痛畏光,伴头痛咽干,舌红苔黄,脉数。西医之流行性结膜炎,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

2.喉痹 表现为咽喉部红肿疼痛,吞咽不利。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舌红苔黄,脉数。西医之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见以上表现者,属此范围。

3.牙痈 表现为牙龈红肿,牙床坚硬肿胀,疼痛难忍,伴恶寒身热,口渴便秘。舌苔黄燥,脉数。西医之急性牙槽脓肿、牙龈炎等,见以上临床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4.耳疖、耳疮 表现为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郭时明显,外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耳鸣,头痛,伴恶寒发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数。西医之耳道疖肿、外耳道炎、中耳炎、咽鼓管炎等,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

5.胁痛 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胸闷恶心,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西医之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见以上表现者,属此范围。

6.黄疸 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口苦咽干,纳呆呕恶,溲黄,舌苔黄腻。西医之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等病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制剂与规格】 ①锭剂:每块重3克,或每包重0.6克;②胶囊剂:每粒装0.3克。

【用法与用量】 ①锭剂:口服,一次0.6克,8岁以下儿童一次0.15~0.3克,一日2~3次;外用研末,用冷开水或食醋调敷患处(溃疡者可在患处周围涂敷),一日数次,常保持湿润,或遵医嘱。②胶囊:口服,一次2粒,1~5岁儿童每次1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忌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含普拉雄酮,运动员禁用。

【配方来源】 福建省药品标准(1965年)。部颁18册59页;13册38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573页、574页。

【参  考】 原曲剂规格,服用时需用刀片切割,服用量不易控制,现接受群众意见,将曲剂再行粉碎制粒装入胶囊,改成胶囊剂型。

87.新癀片

【药物组成】 肿节风、红粬、人工牛黄、三七、珍珠层粉、肖梵天花、肿节风、水牛角浓缩粉、猪胆汁膏、吲哚美辛。

【方义分析】 本方乃中西药复方制剂,针对炎症“红肿热痛”所设,以中医“通则不痛”“疗热以寒药”为原则,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中药及少量消炎镇痛之西药组方而成。方以肿节风为君,肿节风又称九节兰,系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干燥全草,性味苦辛微温,有消炎、抗癌、化瘀、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配以人工牛黄、水牛角浓缩粉清热解毒;三七活血消肿,珍珠粉清热解毒,疗疮生肌,共为臣药。又佐以猪胆汁、肖梵天花及少量西药,取其消炎、解热、镇痛之功。红粬,《本草求原》云:“粳米饭加酒曲窖造,变为真红,能走营气以活血,燥胃消食,凡七情六欲之病于气以致血涩者,皆宜佐之。”其消食健脾与神曲功同,活血和伤唯红粬之能,本方用之,还可在诸寒凉解毒药中,起护胃之功,以加强本方疗效。

【临床运用】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多用于治疗热毒瘀血所致痹证、胁痛、黄疸、无名肿毒、咽喉肿痛牙痛、疮疡、噎膈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关节红肿热痛,或胁痛黄疸,或外伤后感染或无名肿痛,或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伴口渴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这些指征体现了热邪为患,气血壅滞的病机,所以应用甚广。具体运用如:

1.热痹 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关节灼痛,红肿,屈伸不利,可伴有全身的发热、肌肉酸痛,口渴心烦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见以上临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

2.胁痛 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之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见以上表现者,属此治疗范围。

3.黄疸 表现为面目皮肤黄染,黄色鲜明。伴发热呕吐,口渴,口干而苦,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西医之黄疸型肝炎、胆道梗阻类疾病,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4.疮疡 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脓已成或脓未成,伴发热、烦渴、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脉弦数。西医之急性化脓性感染、蜂窝织炎等,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即可内服亦可外用。

5.噎膈 表现为进食梗噎不下,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舌红,脉弦或弦细。西医之食管贲门癌伴发炎症等,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

【制剂与规格】 片剂。每片重0.32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或外用。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外用适量,用冷开水调化,涂患处。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非实热证不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肾功能不全、有消化道出血患者忌用。忌辛辣、厚味。孕妇慎服。

【配方来源】 福建省药品标准(1986年)。部颁18册358页。

【参  考】 ①口疮和咽喉炎:治疗复发性口疮40例,取1~2片用生理盐水或开水调糊外敷,总有效率95%(中成药);②治疗咽炎105例,总有效率96%,优于头孢氨苄组并能明显控制咽痛和灼热感(中国药房)。

88.牛黄噙化丸

【药物组成】 牛黄、麝香、冰片、黄连、硼砂、雄黄、绿豆粉、金果榄、柿霜。

【方义分析】 本方由9味药物组成。用于外感风热之邪,内有肺胃蕴热,邪聚咽喉,而见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等症。本品为噙化之剂,属局部用药,旨在清咽喉部之热毒而消肿止痛,故本方特点以寒凉药为主。方选牛黄为君,其味苦,其性凉,其气香,具有良好的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配以麝香、冰片辛散芳窜,疏通气血,消肿止痛。黄连、硼砂、雄黄、绿豆清热解毒,金果榄解毒利咽,柿霜甘凉濡润,清热利咽化痰,诸药配合,力雄而功专,为治热毒上攻,咽喉肿痛之良药。

【临床运用】 本方为苦寒清热解毒之剂,多用于治疗乳蛾、喉痹等病。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为:咽喉肿痛,吞咽不利,扁桃体红肿,发热恶寒,口渴咽干,舌苔黄,脉数。这些指征体现了外感风热,邪聚咽喉的病机,所以应用甚广。

1.乳蛾 表现为咽喉肿痛,吞咽不利,扁桃体红肿,甚则有黄白色脓点。全身可见发热恶寒,口渴咽干,舌苔黄,脉数等风热外感、热邪入里;或高热口渴,口臭,咳痰黄稠,溲黄便干,舌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等肺胃蕴热症状。西医之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临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

2.喉痹 表现为咽部干燥,灼热疼痛,有异物感,甚则吞咽困难,言语謇涩,伴发热恶寒,头痛,口渴咽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之急性咽炎,见上述临床表现者,属此范围。

【制剂与规格】 蜜丸剂。每丸重1.5克。

【用法与用量】 随时噙化。一次1丸。

【注意事项】 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饮食。孕妇慎用。含普拉雄酮,运动员禁用。

【配方来源】 天津市药品标准(1986年)。部颁15册38页。

89.二丁颗粒

【药物组成】 紫花地丁、板蓝根、蒲公英、半边莲。

【方义分析】 本方由4味药物组成。本方所治乃热毒为患。热毒上攻清窍,则发为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热毒蕴于肌肤,壅滞气血,则发为痈疖疔毒。方中紫花地丁、蒲公英(黄花地丁)苦寒,清热解毒,消痈为君药;板蓝根解毒利咽,消肿为臣药;半边莲甘淡渗利为佐使,可使热随小便而出,又兼具消肿解毒之功。诸药合用,力专而雄,实为清热解毒之重剂。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之剂,多用于治疗喉痹、乳蛾、天行赤眼、痈疖疔毒等病。运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皮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微恶风寒,溲赤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数。这些指征体现了外感风热入里化热,或热毒内盛为患的病机,所以应用甚广。

1.喉痹 表现为咽喉部红肿灼痛,吞咽不利。口渴咽干,发热微恶寒,汗出头痛,舌红苔黄,脉数。西医之急性咽炎,见以上临床表现者,属此范围。

2.乳蛾 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扁桃体肿胀如蛾,甚则化脓,咽部灼热。伴发热头痛,溲赤心烦,舌边尖红苔黄,脉数。西医之急性扁桃体炎,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3.天行赤眼 表现为目赤红肿,流泪眵多,涩痛畏光,伴有头痛咽干,舌红苔黄,脉数。西医之流行性结膜炎,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

4.痈 此处指外痈。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光软无头,迅速结成肿块。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咽干,大便秘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之体表脓肿或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见以上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5.疖病 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西医之疖病,见以上表现者,属此范围。

6.疔疮 表现为患处肿胀、坚硬、皮色红、发热、疼痛。伴发热烦渴,目赤便秘,脉弦数。西医之颜面部疖、痈、蜂窝织炎及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见以上临床表现者,可按此论治。

【制剂与规格】 颗粒剂:每袋20克、4克(无蔗糖)。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 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饮食。疮疡阴证者忌用。

【配方来源】 四川省药品标准(1985年)。部颁7册1页。中国药典2010年版410页。

90.牛黄西羚丸

【药物组成】 牛黄、甘草、黄柏、羚羊角、白芍(酒炒)、茯苓、冰片、枳壳、苦杏仁(清炒)、雄黄、清半夏、当归、黄连、木通、栀子、瓜蒌、水牛角浓缩粉、黄芩、朱砂、陈皮、麝香、防风、麦冬、桔梗。

【方义分析】 本方24味药物组成。温热病热毒内陷,火邪内燔,痰热互结,上蒙清窍。故本方首用牛黄、犀角、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队苦寒之品为主药,以清热解毒;用麝香、冰片以开窍,用羚羊角凉肝熄风,用朱砂以镇心安神,均为辅药;火邪灼伤阴血者,十之八九,故用当归、白芍、麦冬以护阴血;火邪内燔,炼液为痰,故用杏仁、桔梗、清半夏、陈皮、茯苓、瓜蒌、枳壳以宣肺化痰降气;木通导热毒从小便而去,防风疏火邪自肌表而散,则邪有出路,雄黄助解毒之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之为使药。全方有清热解毒,降火安神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功在清热解毒、降火安神,凡属火毒引起的眩晕、发热、牙龈肿痛、痘疹皆可用之。运用本丸的基本指征为:头眩目赤、烦热口渴、牙龈肿痛、痘疹火毒,舌质鲜红或红绛,苔黄,脉滑数。

1.眩晕 表现为头晕不支,眼花缭乱,颜面潮红,目赤,头中觉热,或伴头痛如刀劈,或胀痛不适,身热,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口渴 发热,烦躁,口渴引饮,面红唇焦,两目红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脉洪数。常见于阴虚火旺体质,或痰火较盛之人。

3.牙龈肿痛 表现为牙龈红肿而疼痛,甚则牙龈出血或化脓,影响咀嚼,并引及面颊、头疼痛。西医之牙周炎或牙周脓肿者,可以此方辨治。

4.痘疹火毒 表现为痘疹不散,烦热不止,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神识不清,或谵妄狂惑,甚则抽搐,舌质红赤,苔黄腻,脉象滑数。

【制剂与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3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1丸,一日2次。小儿减半。

【注意事项】 虚火上浮的牙龈肿痛,痘疹属气虚者禁服。

【配方来源】 山西省药品标准(1981年)。部颁14册16页。

91.莲芝消炎胶囊(片)

【药物组成】 穿心莲总内脂、山芝麻干浸膏。

【方义分析】 本方由2味药组成。方中以穿心莲苦寒,入心、肺、大肠、膀胱经,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山芝麻苦、微甘,寒,有小毒,能清热解毒消肿。二药相合,共奏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仅两味药物组成,以清热解毒见长,适用于肠胃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等急性热病,这些疾患集中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症状为:发热,口渴,舌红苔黄或黄腻等。呼吸道疾患兼有咳嗽,咯吐黄痰,咽喉肿痛;消化道疾患兼有呕吐,腹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脉象多见濡数。

【制剂与规格】 ①胶囊:每粒重0.5克;②片剂。

【用法与用量】 ①胶囊:口服,一次1粒,一日3次。②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孕妇及体弱者忌服。风寒感冒者禁用。

【配方来源】 部颁12册152页;20册298页。

92.复方双花口服液(片、糖浆)

【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板蓝根。

【方义分析】 本方由4味药物组成。方中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之力颇强,且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连翘苦寒,入心、肺二经,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又能散气血凝聚,兼有消痈散结之功,为主药;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为辅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均为清热泻火之药,适用于风热外感、风热乳蛾。临床症见:发热微恶风,头痛,鼻塞流涕,咽红肿痛或咽喉干燥灼痛,吞咽则加剧,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数。凡普通感冒风热型或急性扁桃体炎而见上述表现者,可按此辨治。

1.普通感冒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喉干痛,口干口渴,头痛身困,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2.急性扁桃体炎 喉核肿大,表面红肿或有脓点,咽痛,甚则痛连耳根,颌下有核块,吞咽困难,或有高热,口苦,口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象数而有力。

【制剂与规格】 ①口服液:每支10毫升;②片剂:基片重0.6克;③糖浆:每瓶装100毫升。

【用法与用量】 口服。①口服液:成人一次20毫升,一日4次。儿童3岁以下一次10毫升,一日3次;3~7岁,一次10毫升,一日4次;7岁以上一次20毫升,一日3次,疗程3天。②片剂:成人一次4片,一日4次。儿童3岁以下一次2片,一日3次;3~7岁,一次2片,一日4次;7岁以上一次4片,一日3次,疗程3天。③糖浆:成人一次20毫升,一日4次;儿童3岁以下一次10毫升,一日3次;3~7岁,一次10毫升,一日4次;7岁以上一次20毫升,一日3次,疗程3天。

【注意事项】 孕妇及虚寒泄泻者不宜服用。

【配方来源】 转正15册24页。

93.千喜片

【药物组成】 穿心莲、千里光。

【方义分析】 本方由2味药组成。方中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为君药;千里光清热解毒为辅药。二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止泻止痢剂,主要治疗肠炎、痢疾以及鼻窦炎等疾患。其应用指征为:腹痛腹泻,赤白下痢,鼻塞流脓涕等。

1.慢性结肠炎 腹痛腹泻,大便稀薄,有下坠感,疲乏无力,口干渴,舌质淡暗,苔薄白而润,脉象濡弱。

2.细菌性痢疾 腹痛腹泻,赤白下痢,里急后重,小腹下坠不适,口干口苦,舌质淡暗,苔黄腻,脉象滑数。

3.鼻窦炎 鼻塞,流清涕,前额苦楚而痛,畏风,舌质淡暗,苔薄白,脉象细弱。

【制剂与规格】 片剂。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3片,一日3~4次,重症患者首次可服4~6片。

【注意事项】 勿食辛辣刺激食物。

【配方来源】 部颁17册14页。

94.肿节风片

【药物组成】 本品为肿节风浸膏片。

【方义分析】 本方由1味药组成,方中肿节风味苦性平,能消肿散结,清热解毒,故可用于治疗热毒蕴肺,痰瘀互结之肺痈,亦可用治湿热郁蒸,气血凝聚于肠道引起的肠痈。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炎(肺痈),阑尾炎(肠痈),亦可用于治疗蜂窝织炎、肿瘤等,亦可作为癌症辅助治疗。

1.肺痈 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沫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黄腻,脉象浮数或滑数。西医之肺脓疡者,属此治疗范畴。

2.肺炎 咳嗽气促,痰多而黄,黏稠咯吐不利,或有热腥味,胸胁胀痛,咳时痛甚,口干欲饮,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蜂窝织炎 局部红肿热痛,伴全身恶寒发热,继之肿胀,根盘收束,有脓头,易成脓,易破溃,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白腻,脉象弦数。

【制剂与规格】 ①片剂,每片含肿节风干浸膏0.25克;②薄膜衣片,每片重0.75克;糖衣片(片芯0.2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小片,一次3片;大片,一次1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请勿食用油腻、烟酒之物。

【配方来源】 中国药典2009年版501页;2010年版842页。部颁13册111页。

95.清热消炎宁胶囊

【药物组成】 本品为九节茶经加工制成的胶囊。

【方义分析】 本方由一味药组成。九节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

【临床运用】 本方为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舒筋活络剂。主要用于热毒内蕴,经络阻滞所致的流行性感冒,咽喉炎,肺炎,菌痢,急性胃肠炎,阑尾炎,烧伤,疡痈脓肿,蜂窝织炎。其临床指征为:身热恶寒,局部红肿、疼痛,咳嗽痰多,痰色黄腻,或急性腹痛,大便不通,小便黄赤,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难以吞咽食物,或急性腹泻,腹痛下坠,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制剂与规格】 胶囊。每粒含九节茶干浸膏0.5克。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外用。将内容物加温开水溶化后,按患处大小外敷,一日2~3次。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勿用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

【配方来源】 部颁9册1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