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由落体颅脑损伤模型

自由落体颅脑损伤模型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初Feeney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由三部分组成:撞杆、下落击锤和外周导管,均为不锈钢材料。1985年以来,Hall以及国内有人先后设计了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改进后Feeney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由底板、固定支架、垂直导引杆、下落击锤和聚乙烯撞击圆锥组成。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是一种机械性颅脑损伤,类似临床上的闭合性颅脑加速伤。由于损伤部位局限和所造成的局部脑挫裂伤性质与临床相似。

20世纪80年代初,Feeney等参照动物脊髓损伤模型,设计了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用于大白鼠的动物实验研究。最初Feeney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由三部分组成:撞杆、下落击锤和外周导管,均为不锈钢材料。撞杆头端直径为4.5mm,头端高度为2.5mm。外周导管高为40cm,保持90°垂直,每隔1cm有一气孔,以防击锤下落时导管内空气压缩阻力的影响。致伤时,将麻醉动物置于立体定向仪上,俯卧位固定头部,矢状切开头皮,暴露右顶骨,用牙科钻在冠状缝后1.5mm,中线旁2.5mm处钻一直径5mm的骨窗,将撞杆头端置于骨窗硬膜外,用20g重的击锤沿外周导管分别从10cm、30cm高处自由坠落冲击撞杆,造成右顶叶轻、中度脑挫裂伤,另用40g重的击锤从25cm高处坠落,造成重度脑挫性裂伤,致伤冲击力分别为0.028N·s、0.048N·s和0.088N·s,硬膜保持完整,骨窗用骨蜡封闭,缝合头皮。通过大体形态学、光镜和电镜观察,证明脑挫裂伤性质和其病理发展演变过程符合临床特点,且具有可定量化和较好的重复性等优点。

1985年以来,Hall以及国内有人先后设计了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改进后Feeney自由落体颅脑损伤装置由底板、固定支架、垂直导引杆、下落击锤和聚乙烯撞击圆锥组成。撞击圆锥头端直径为4.5mm、高为2.5mm。致伤原理和方法同上,但致伤部位为左顶叶,采用不同的致伤冲击力造成大白鼠或小白鼠脑挫裂伤模型。这一模型已被国内许多研究单位采用。通过实验观察,该模型有以下特点:①动物均于伤后出现短暂呼吸暂停(几秒钟),并自行恢复。受伤瞬间至5min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继之出现短暂血压下降,继而逐渐回升至伤前水平。伤后1h至数小时内动物有对侧肢体活动受限、行动迟缓等症状。②均有相同程度的局灶性皮质挫裂伤、皮质及皮质下的白质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③伤后因局部脑组织压力增高、血管痉挛和脑水肿,出现损伤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而半球则因损伤力量传导至中线结构,影响下丘脑血管调节中枢,使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而发生血管扩张。④血脑屏障破坏发生最早,表现为脑毛细血管外间隙增大,内皮细胞胞饮小泡增多,紧密连接开放。伤后30min即可出现伊文思蓝及胶体金微粒等示踪剂透过脑毛细血管,并逐渐加剧,至伤后6~12h达高峰,持续至伤后72h。伤后7d血脑屏障破坏仍未完全恢复正常。⑤早期出现灰质水肿,伤后15min即可出现,伤后30~60min已很明显,6~24h达高峰。白质水肿则于伤后12~48h才明显,水肿均以邻近损伤部位为重。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到,伤后早期为血管源性水肿与细胞毒性脑水肿并存,只是细胞内水肿持续时间短,至伤后72h已不明显,而血管源性脑水肿持续时间长,于伤后7d仍未完全恢复。

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是一种机械性颅脑损伤,类似临床上的闭合性颅脑加速伤。由于损伤部位局限和所造成的局部脑挫裂伤性质与临床相似。其有以下优点:①损伤机制单一,具有良好的可靠性;②方法简单,条件易于控制,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可根据需要控制高度和重量;③致伤程度较一致,重复性好;④脑水肿性质与临床上创伤性脑水肿相似,定量准确;⑤实验对象采用猫、兔、大鼠或小鼠,便于大批定量研究和长时间观察。故该模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