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化链球菌能引起化脓性感染吗

消化链球菌能引起化脓性感染吗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最常见的隐形球菌病,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77%~80%。新型隐球菌在野外干燥的鸽粪中可存活2~3年。脑实质肉芽肿者的表现与脑肿瘤相似,脑脊液及肉芽肿切片可见新型隐球菌而确诊。1.涂片查病原体 脑脊液直接涂片可查到新型隐球菌,用墨汁染色涂片阳性率达80%。确诊依赖于脑脊液检查新型隐球菌。1.两性霉素B 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是目前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首选药物。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最常见的隐形球菌病,占新型隐球菌感染的77%~80%。以头痛、呕吐和神志改变为主要特征。本病在国内分布广,近年呈上升趋势。

【病原学】 隐球菌属包括17种和8个变种,其中致病的主要是新型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该菌为圆形或椭圆形,菌体裹以宽厚的多糖荚膜,出芽繁殖。毒力因素主要是荚膜,以及该菌所含的酚氧化酶系统、代谢产物甘露醇及细胞外蛋白酶等。新型隐球菌在野外干燥的鸽粪中可存活2~3年。

【流行病学】 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腐烂水果、植物、牛乳、干燥鸽粪、鸟粪、人体皮肤、胃肠道以及马、牛、羊、狗、猪、猫等动物中均可分离出该菌。

1.感染源 鸽是主要感染源。

2.传染途径 新型隐球菌主要随尘埃吸入肺进入人体,也可经皮肤、黏膜破损处或腰穿、手术侵入。

3.易感人群 健康人本病有免疫力,只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才易于侵犯人体致病。

【发病机制】 呼吸道是新型隐球菌最常见的侵入门户,在肺、皮肤等入侵处形成病灶,经血液循环播散引起脑膜炎。

发病诱因包括:①慢性疾病,如结核病、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②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白血病等;③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等;④长期用广谱抗生素、固醇类激素、免疫制剂及抗癌药等;⑤器官移植,如肾移植、肝移植等。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缓慢。根据临床变现可分为以下4种。

1.脑膜炎型 本型最常见,多为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初起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轻度间隙性额部疼痛。继之持久性头痛,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及眩晕,可有中度发热或高热。神经症状有谵妄、昏睡、精神错乱或昏迷等。体征有颈肌强直、视盘水肿及凯尔尼格征阳性,也有瞳孔大小不等、偏瘫及共济失调等。脑神经损害以视神经最常见,表现为视物模糊、复视、视力减退或失明,还可有动眼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及听神经损害等。

2.脑膜脑炎型 本型除脑膜受损害外,脑实质如大脑、小脑、脑桥及延髓也有明显损害。随脑实质受损部位而出现相应表现,如偏瘫、失语或局限性癫发作等。

3.肉芽肿型 本病较少见,好发于大脑、小脑、脑干和延髓,其表现随肉芽肿部位及范围而异。脑实质肉芽肿者的表现与脑肿瘤相似,脑脊液及肉芽肿切片可见新型隐球菌而确诊。

4.囊肿型 可有头痛、头晕、耳鸣、听力下降及偏瘫等表现。CT或MRI可显示颅内占位病变部位,偶见病变区钙化灶,开颅术可见蛛网膜增厚及蛛网膜腔单个或多个囊肿。

【实验室检查】

1.涂片查病原体 脑脊液直接涂片可查到新型隐球菌,用墨汁染色涂片阳性率达80%。普通涂片镜下不易见到荚膜,常误认为淋巴细胞或红细胞。为了鉴别诊断可同时采用多种染色,如革兰染色菌体呈深蓝色,荚膜呈淡蓝色;亚甲蓝染色菌体呈淡紫蓝色,荚膜深紫呈蓝色;吉姆萨染色菌体紫呈色,荚膜不着色。

2.真菌培养 脑脊液接种于沙玻培养基、脑心浸液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米粉琼脂培养基,25~37℃,5~7d即可生长。可疑者应培养至2周。自动微生物系统对快速鉴定有一定意义。培养基内加少量青霉素、庆大霉素可防止其他细菌生长。

3.免疫学检查 本病早期或感染局限时,90%的病例血清或脑脊液可检出该菌特异性抗体。血清或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该菌多糖抗原阳性率90%。

4.动物接种 以脑脊液或菌落做成悬液,接种于小白鼠腹腔、颅内或尾静脉。2~8周小白鼠死亡后,取其脑组织或病灶涂片镜检可发现大量新型隐球菌。

5.病理检查 在该菌感染组织形成的胶质样团块及肉芽肿病变内均可查见新型,组织切片以苏木紫伊红染色该菌胞壁呈红色,荚膜不着色。

6.其他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可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透明;白细胞多在300×106/L以内,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和氧化物降低。

【诊断】 本病表现无特征性,因而诊断较困难,关键在于高度警惕性。主要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如:对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慢性或亚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疑为结核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或颅内占位病变而无确切依据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依赖于脑脊液检查新型隐球菌。

【治疗】

1.两性霉素B 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是目前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首选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如寒战、头痛、发热、呕吐及静脉炎等,还可有肝肾、心肌损害及低血钾、房颤或室颤等。

2.氟胞嘧啶(5-FC) 此药与两性霉素B合用有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少而轻,如恶心、呕吐等。

3.氟康唑 本品口服吸收好,初步临床应用效果好,远期疗效待观察。不良反应少而轻,可有恶心、皮疹、血清转氨酶升高等。

4.伊曲康唑 本品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组织中达一定浓度。有一定效果。不良反应较两性霉素B少。

5.其他治疗 颅内压高者静脉推注20%甘露醇等经行脱水治疗,每天2~3次。顽固性颅内高压者可行脑室引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基础疾病者酌情给予相应治疗。

【护理】

1.隔离 本病应采用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休息 发热期间限制活动,全身症状明显者绝卧床休息,给予生活协助。

3.保证营养供给 患者由于发热,体液丢失较多,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进食困难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昏迷者给予鼻饲。

4.病情观察

(1)神经系统改变:观察有无颈肌强直;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血压增高、脉搏有力且慢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有无视物模糊、复视、视力减退或失明等;观察呕吐状态,若出现呕吐呈喷射状、瞳孔忽大忽小、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提示脑疝先兆,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头痛:观察头痛的特点、性质、疼痛程度、持续时间,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护理。必要时协助医生进行腰椎穿刺,操作前向患者讲解腰椎穿刺目的,及术中如何配合,术后注意事项。腰椎穿刺术后协助患者去枕平卧6h。

(3)了解电解质情况,密切注意监测血钾,低血钾时及时补充。

5.对症护理

(1)减轻头痛:嘱其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可适当按压印堂、合谷等穴位减轻头痛,也可运用暗示和放松技术转移患者注意力。个别疼痛剧烈者,遵医嘱使用镇痛药。使用镇痛药应遵循:尽可能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三阶梯”止痛原则给药;注重“个体化”;密切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2)降低颅内压:颅内压增高是本病最严重的症状之一,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脑疝而危及生命。应采取以下措施:①绝对卧床休息;②抬高床头15°~30°;③取头正卧位,以利于颈内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④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脱水利尿;⑤给予氧气吸入使脑血管收缩,降低颅内压。

(3)降温:当体温达到38.5℃时给予温水擦浴或冰袋物理降温,同时要做好保暖工作;观察使用降温措施后的效果,并做好记录;出汗时及时更换衣裤,鼓励多饮水,大量出汗时及时补充液体,防止虚脱。

(4)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早、晚和餐后用温盐水或3%碳酸氢钠漱口液含漱。观察患者口腔有无溃疡;有无真菌感染及出血点等,患者不能刷牙时给予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和牙龈引起出血。

(5)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以免血压、颅内压增高,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可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酌情应用缓泻药以助排便。

(6)保持皮肤清洁、完整:每天进行热水擦浴,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偏瘫的患者,定时翻身,建立“翻身卡”2h翻身1次,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衣物柔软,翻身时,不拖拽、拉扯、防止皮肤破损。

6.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重、病程长、恢复慢,且患者多为青壮年,容易产生急躁、悲观、失望等情绪,针对其心理状态,安抚稳定情绪,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了解病情,树立治疗信心。

7.用药护理 临床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严重的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用药时注意:

(1)两性霉素B在常温下易降低药效,应置于4~10℃冰箱中保存。使用时应现配现用。

(2)先用灭菌注射水溶解后再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勿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生理盐水作为稀释剂,以免发生浑浊。

(3)滴速过快可增加不良反应,控制滴数每分钟20~25滴。

(4)滴注时间过长可降低药物效价,最好使用输液泵维持恒定的速度。

(5)两性霉素B遇光易失效,故应避光保存,滴注过程中用避光袋包裹输液瓶,选择避光输液器。

(6)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滴注两性霉素B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现象,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康唑、大蒜素、5-氟胞嘧啶等,临床常联合用药,其不良反应主要是对心、肝、肾器官有损害,应密切观测心、肝、肾功能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