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⑤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出现多处感染灶。X线摄片检查,需在发病10天后才能发现脓肿或骨质破坏的阴影,迟者发病4周后才能见到骨质破坏的表现,慢性期进行X线摄片检查,可以了解有无“无效骨”和病变范围。④X线摄片检查可见无效骨、空洞和新生骨的包壳。有些慢性骨髓炎,如肋骨,腓骨上端或中段、髂骨等,可考虑采用手术切除病变部分。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1.临床表现 ①好发于12岁以下儿童,以胫骨上下端、股骨下端和肱骨上端最多见,其中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②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重。高热,体温39~40℃,伴寒战,小儿惊厥。③感染早期,局部剧痛,皮温不高,患肢呈半屈曲制动状。早期患处持续剧痛,周围肌痉挛,不愿活动患肢,但局部压痛不一定严重。④脓肿进入骨膜下时,局部明显压痛。⑤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出现多处感染灶。

2.早期诊断 ①高热,患肢疼痛剧烈,不敢活动,局部压痛。②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大。③早期局部分层穿刺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④ECT扫描在发病48小时内显示99mTc浓聚。⑤MRI显示T1信号加强。

3.治疗原则 预防中毒性休克和并发多发性感染。早期局部治疗,防止无效骨形成而转变成慢性骨髓炎。

(1)抗生素治疗:早期大量联合应用。根据细菌学药敏检测调整敏感抗生素,直到体温正常,局部炎症消失。

(2)局部处理:早期引流病灶,降低骨内压,阻止炎症扩散及无效骨形成,是防止转变为慢性骨髓炎的重要手段。手术有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两种,最好在经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进行。做闭式灌洗引流的伤口在引流3周至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3次培养阴性时可拔除引流管。

(3)全身支持治疗:降温、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4)肢体制动:局部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

二、慢性骨髓炎

1.临床表现病人表现为“伤口多年来时发时愈”,这种伤口常常脓液不多,也没有明显疼痛,有时可能自己愈合,但间隔一定时期伤口又会红肿、疼痛,破溃后症状消失,反复发作,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有时会有小的碎骨片从伤口流出。X线摄片检查,需在发病10天后才能发现脓肿或骨质破坏的阴影,迟者发病4周后才能见到骨质破坏的表现,慢性期进行X线摄片检查,可以了解有无“无效骨”和病变范围。

2.诊断 ①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的病史。②常有一个或多个瘘管,反复排出脓液或无效骨。脓出不畅时,局部疼痛、肿胀、焮热。③形体消瘦,面色白,神疲乏力,食欲缺乏,自汗或盗汗,舌淡苔白,脉细弱。④X线摄片检查可见无效骨、空洞和新生骨的包壳。

3.治疗 ①病灶清除开放引流法。②清除病灶、滴注引流法。③消灭无效腔的手术。④病骨切除。有些慢性骨髓炎,如肋骨,腓骨上端或中段、髂骨等,可考虑采用手术切除病变部分。⑤截肢。在感染不能控制,患肢功能完全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时,经慎重考虑后,方可采用。

历年考点串讲

骨髓炎历年共考8题。骨髓炎的常见致病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应重点掌握。

常考细节如下。

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乙型链球菌占第2位,流感嗜血杆菌也可致病。

2.早期诊断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有价值的方法是局部分层穿刺。

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表现早期只有患区剧痛,肢体半屈,周围肌痉挛,因疼痛抗拒做主动与被动运动。局部皮温增高,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数天后局部出现水肿,压痛更为明显,说明该处已形成骨膜下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此时疼痛反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痛都更为明显。

4.慢性骨髓炎最有意义的诊断依据是皮肤有窦道并见无效骨排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