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病位在食管,与肝胃相关。辨证施治主要针对本病肝胃气滞,痰热互结,胃气上逆的基本病机,以疏肝和胃、清热化痰、行气降逆为基本法则。党参、半夏、黄芩、玄胡、大枣各10克,干姜、黄连、炙甘草各5克,乌贼骨20克,茯苓15克。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病位在食管,与肝胃相关。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其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滞、痰热互结、胃气上逆。辨证施治主要针对本病肝胃气滞,痰热互结,胃气上逆的基本病机,以疏肝和胃、清热化痰、行气降逆为基本法则。辨证分型如下。

⑴肝胃不和型

辨证:胸骨后烧灼或疼痛,胸胁胀满,脘闷,嗳气反酸,吞咽时哽噎感,与情绪关系密切,舌红,苔薄黄腻,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

方药: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味。柴胡13克,白芍13克,枳实16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竹茹12克,蒲公英16克,甘草6克。若胸骨后痛甚,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加用失笑散;胁胀满疼痛甚者,加郁金、青皮、佛手;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等。

⑵饮食内伤

辨证:上腹或胸骨后烧灼或疼痛,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红,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山檀16克,神曲13克,半夏16克,茯苓25克,陈皮12克,连翘12克,莱菔子16克。胃脘胀满不减可加枳壳;大便秘结加大黄或枳实;兼湿热内阻可合用温胆汤。

⑶痰温郁阻型

辨证:胸膈灼热或灼痛,吞噎食嗝。脘闷泛恶,心中漾漾,心悸,头晕,苔腻,脉滑。

治法:清化痰湿,和胃降逆。

方药:温胆汤加味。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6克,甘草6克,生姜7克,枳实12克,竹茹16克,黄连10克,厚朴12克,瓜蒌皮16克。无热者加桂枝、白术;痰热者加黄芩、川贝。

⑷脾虚胃逆型

辨证:烧心,胃脘隐痛,胃中胀闷或嘈杂,泛酸,嗳气,呕逆,食欲差,大便溏滞不爽,或肠鸣腹泻,舌质淡红,苔黄腻。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16克,白术16克,茯苓25克,陈皮12克,半夏16克,木香12克,砂仁7克(后下),炙甘草7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25克,生姜12克。脾虚甚者加黄芪、薏苡仁。

⑸情志不畅型

辨证:胸骨后痛或烧灼,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胃脘及胁胀痛、反酸、食欲缺乏等。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白芍15克,乌贼骨15克,郁金、元胡、制香附、紫苏梗、半夏、枳壳各10克,甘草5克。

⑹肝郁化热型

辨证:胸骨后痛或烧灼样疼痛、反酸嗳气、性情急躁易怒、头面燥热、口干口苦、多饮、大便干结、舌红。

法治: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栀子、大黄、花粉、白芍各10克,柴胡6克,生地黄、瓜蒌各20克,石决明30克,竹茹12克。

⑺脾虚气滞型

辨证:剑突下或胸骨后隐隐烧灼、胃脘胀满、食欲减退、反酸或泛吐清水、大便不调等。

治法:健脾理气、温胃降逆。

方药:丁香柿蒂散加减。丁香3克,柿蒂20克,白术、玄胡、生姜各10克,党参、茯苓、紫苏梗各15克,半夏12克。

⑻气虚血瘀型

辨证: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暗、舌边有瘀点。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散结。

方药:启膈散加减。丹参、茯苓、太子参各20克,浙贝母15克,荷叶、蒂各15克,当归、郁金各12克,三七粉3克,桃仁10克,玄胡10克。

⑼脾虚胃热型

辨证:剑突下灼热、胃脘隐痛胀闷、纳呆、反酸、欲吐清水、嗳气等。

治法:健脾益气、清胃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半夏、黄芩、玄胡、大枣各10克,干姜、黄连、炙甘草各5克,乌贼骨20克,茯苓15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