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尿理学检验

尿理学检验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理性少尿多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病理性少尿见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病等。肾受汞等毒性物质损害,常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突然引起少尿及尿闭。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血红蛋白尿多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溶血性疾病等。提示肾稀释浓缩功能严重损害。

(一)尿理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和参考值

1.尿量 一般指24h内排出体外的尿总量,有时也指每小时排出的尿量。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肾生成尿的能力和肾的浓缩与稀释功能。

2.质量控制 尿量采集必须完全而准确,使用标准量筒尿量测定,精确至1ml。

3.参考值 成年人:1 000~2 000ml/24h。儿童:按每千克体重计排尿量,为成年人3~4倍。

(二)尿理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1.多尿 指24h尿总量超过2 500ml者。

(1)生理性多尿:①饮水过多或食用含水分高的食物;②食用有利尿作用的食品;③使用某些药物;④静脉输注液体过多;⑤精神紧张、癔症等。

(2)病理性多尿。①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指抗利尿激素(ADH)严重分泌不足或缺乏(中枢性尿崩症),或肾对ADH不敏感或灵敏度减低(肾源性尿崩症)。②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DM)引起的多尿,主要机制是渗透性利尿所致。③肾脏性疾病:肾小管破坏致肾浓缩功能逐渐减退均可引起多尿。肾性多尿常具有昼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夜尿量增多的特点,即昼夜间尿量比<2∶1。

2.少尿 尿量<400ml/24h,或每小时尿量持续<17ml(儿童<0.8ml/kg)者为少尿。生理性少尿多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病理性少尿见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病等。①肾前性少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所致。②肾后性少尿: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引起。③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的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致。

3.无尿 尿量<100ml/24h。肾受汞等毒性物质损害,常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突然引起少尿及尿闭。

(三)尿颜色和透明度

1.检测原理、质量控制和参考值 肉眼观察判断尿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雾状)、混浊(云雾状)、明显混浊4个等级。观察须使用新鲜尿样和防止污染,新鲜尿样呈淡黄色、清晰透明。

2.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代谢产物:尿色素、尿胆素(URB)、尿胆原(URO)等影响尿颜色。②饮水及尿量。③药物的影响。④盐类结晶及酸碱度:生理性尿混浊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较多的盐类。

(2)病理性变化

①无色:尿无色且尿比密增高,可见于糖尿病;如比密低,可见于尿崩症。

②血尿:当每升尿含血量≥1ml时,称为肉眼血尿。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3个,称为镜下血尿。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约占98%);尿三杯试验,如血尿以第一杯为主,多为尿道出血;以第三杯为主,多为膀胱出血;如三杯均有血尿,多见于肾或输尿管出血。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代谢疾病。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药物毒副作用。

③血红蛋白尿:尿游离血红蛋白>0.3mg/L时,引起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血红蛋白尿。正常人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很低(<50mg/L),但当血管内发生大量溶血时,便形成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多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溶血性疾病等。

肌红蛋白尿:正常人尿中含量甚微,当机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发生严重损伤时,尿肌红蛋白呈阳性。

胆红素尿:胆红素尿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此点可与正常尿或药物性深黄色尿鉴别。胆红素尿可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

⑥乳糜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混浊称为乳糜尿。乳糜尿产生的机制:泌尿系淋巴管破裂。深部淋巴管阻塞。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

⑦脓尿与菌尿:脓尿常含有脓丝状悬浮物,放置后可有云絮状沉淀。菌尿,尿内含大量的细菌,多呈云雾状,静置后也不下沉。脓尿、菌尿均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尿道炎等。

⑧结晶尿常见类型:磷酸盐碳酸盐使尿呈淡灰色、白色混浊。尿酸盐析出后尿呈淡粉红色混浊或沉淀。鉴别试验:与脓尿、菌尿鉴别(加热法:混浊消失多为结晶尿。产生沉淀可能是脓尿、菌尿。加酸或加碱法:磷酸盐和碳酸盐尿,加入5%~10%乙酸数滴,混浊可消失;如同时有气泡产生则多为碳酸盐结晶。镜检:可见大量盐类结晶;脓尿、菌尿,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细菌。蛋白定性:为阴性,脓尿、菌尿多为阳性)。与乳糜尿鉴别:可用乳糜试验加以鉴别,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

(四)尿相对密度测定

尿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称为尿相对密度(又称尿比密或比重)。检测方法有化学试带法、尿比密计法、折射计法、超声波法和称量法,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推荐折射计法。晨尿或通常饮食条件下:1.015~1.025。随机尿:成年人1.003~1.035;新生儿1.002~1.004。尿比密测定是估计肾浓缩稀释功能常用的指标。

1.高相对密度尿 ①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少尿期。②肾前性少尿疾病,如肝病、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高热、脱水以及糖尿病、蛋白尿、使用放射造影剂等。

2.低相对密度尿 尿相对密度常<1.015时,称低相对密度尿或低张尿。提示肾稀释浓缩功能严重损害。主要见于:①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等。②尿崩症:常为低相对密度尿(<1.003),尿相对密度测定有助于多尿时糖尿病与尿崩症的鉴别。

(五)尿渗量测定

尿渗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具有渗透作用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等)数量的一种指标,在评价肾浓缩和稀释功能上,优于尿比密。参考值:尿渗量:600~1 000mmol/L(相当于尿相对密度1.015~1.025)。尿渗量/血浆渗量:(3.0~4.7)∶1。临床意义:尿渗量减低见于肾小球肾炎伴有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显著减低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等,慢性间质性肾病患者,尿渗量/血浆渗量可明显减低。

(六)尿气味

1.正常尿 新鲜尿具有微弱芳香气味,如尿标本置放时间过久或冷藏时间过长,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食用葱、蒜、咖喱、韭菜、饮酒过多或服某些药物可有特殊异味。

2.病理性尿 新鲜排出的尿即有氨臭味,见于慢性膀胱炎、慢性尿潴留等。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腐臭味见于泌尿系感染或晚期膀胱癌患者。大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者。“老鼠尿”样臭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