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化道长时间出血会有什么症状

消化道长时间出血会有什么症状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消化道即空回肠、结肠、直肠发生的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包括上消化道及其周围器官病变和全身疾病。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亦很多,临床上以肠道恶性肿瘤、息肉及炎症性病变最为常见,血管性疾病并非少见。消化道出血均可导致轻重不等的贫血,急性大量出血时由于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有休克表现。注射一次99m锝标记的红细胞,可以监视患者消化道出血达24h。

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这三部分任何一处发生出血,都称为上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ooding)。下消化道即空回肠、结肠、直肠发生的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包括上消化道及其周围器官病变和全身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是呕血与黑粪,如出血量少、速度慢,可无呕血而仅有黑粪。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亦很多,临床上以肠道恶性肿瘤、息肉及炎症性病变最为常见,血管性疾病并非少见。下消化道出血一般表现为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不伴呕血;高位小肠出血甚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较久亦可呈柏油样。

消化道出血均可导致轻重不等的贫血,急性大量出血时由于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有休克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 根据呕血、黑粪或血便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做出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对以下两点应注意鉴别。

(1)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①排除来自呼吸道的咯血;②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③排除进食引起的黑粪,如进食动物血、铁剂、铋剂等。

(2)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血便大多来自下消化道出血,但上消化道出血量大、速度快,亦可有暗红色血便;高位小肠甚至右半结肠的慢速出血可表现为黑粪,应结合病史和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出血量的估计对进一步处理极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色不变,但隐血试验为阳性,50~100ml或以上出现黑粪。以呕血、便血的数量估计出血量,往往不太精确。因为呕血与便血常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另一方面部分血液尚潴留在胃肠道内,仍未排出体外。因此,应根据血容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的改变,作出判断。

出血量在400ml以下,血容量轻度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储血所补偿,循环血量在1h内即得改善,故可无自觉症状。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出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湿冷、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0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当大量出血时,脉搏快而弱(或脉细弱),脉搏每分钟增至100~120次,失血估计为800~1600ml;脉搏细微,甚至扪不清时,失血已达1600ml以上。血压的变化同脉搏一样,是估计失血量的可靠指标。当急性失血800ml时(占总血量的20%),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缩小。尽管此时血压尚正常,但已进入休克早期,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改变。急性失血800~1600ml时(占总血量的20%~40%),收缩压可降至70~80mmHg,脉压小。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时(占总血量的40%),收缩压可降至50~70mmHg。

3.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临床有下列情况应考虑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1)反复呕血或排出稀薄黑粪、暗红色血便。

(2)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未见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

(3)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4)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清尿素氮持续或再次上升。

4.出血的病因诊断

(1)病史:①呕血与黑粪均出现者出血部位多为胃或食管,单纯黑粪者出血常位于十二指肠;②有慢性、节律性中上腹痛史,常为溃疡病出血,尤其是出血前疼痛加剧,出血后疼痛减轻或缓解;③出血前有应激因素者,首先考虑应激性溃疡出血;④有慢性肝病、门脉高压者多考虑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⑤中老年人首次出血,且有厌食、体重下降者,应考虑胃肠恶性肿瘤。

(2)化验检查: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隐血试验,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

(3)内镜检查: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胃镜检查安全可靠,是当前首选的诊断方法,阳性率一般达80%~90%。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是在出血后24~48h内进行。如若延误时间,一些浅表性黏膜损害部分或全部修复,从而使诊断的阳性率大大下降。处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再行胃镜检查较为安全。下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做紧急结肠镜检查往往不易成功,因为大量血液及血凝块难以清除掉,影响操作及观察。如果出血不多或慢性出血,则可以经肠道准备后行结肠镜检查。

(4)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当消化道出血经内镜检查未能发现病变时,应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该项检查对肠血管畸形、小肠平滑肌瘤等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血管收缩药或注入人工栓子止血。出血速度至少在0.5~1.0ml/min才能显示造影剂外渗和出血部位。

(5)X线钡剂造影:在活动性出血后不宜过早进行钡剂造影,否则会因按压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张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3d后谨慎操作。

(6)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放射性核素(例如99m锝)标记患者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患者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ml/min,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注射一次99m锝标记的红细胞,可以监视患者消化道出血达24h。

【治疗】

1.一般急救措施 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血液误吸导致窒息;出血期间禁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症状体征变化。

2.积极补充血容量 大出血后,患者血容量不足,可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在着手准备输血时,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强调不要一开始单独输血而不输液,因为患者急性失血后血液浓缩,血较黏稠,此时输血并不能更有效地改善微循环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主张先输液,或者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

3.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1)抑酸药: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达到止血的效果。组胺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阻滞药静脉滴注,对大量出血主张较大剂量应用,如奥美拉唑8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

(2)内镜治疗:内镜止血方法有喷洒止血药物、高频电凝止血、激光止血、局部注射血管收缩药或硬化药、止血夹等。

(3)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药或人工栓子:经选择性动脉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垂体加压素,0.1~0.2U/min连续20min,仍出血不止时,浓度加大至0.4U/min。止血后8~24h减量。注入人工栓子一般用吸收性海绵,使出血的血管被堵塞而止血。

(4)手术治疗。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1)药物止血:血管加压素0.2~0.4U/min持续静脉滴注,可同时应用硝酸甘油,以减少不良反应;生长抑素250μg/h或奥曲肽25~50μg/h,24h持续静脉滴注或泵入。抑酸药一般主张常规应用。

(2)气囊压迫止血: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专有一管腔用于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食管囊和胃囊注气后的压力要求在35~40mmHg,使之足以克服门脉压。初压可维持12~24h,以后每4~6小时放气一次,视出血活动程度,每次放气5~30min,然后再注气,以防止黏膜受压过久发生缺血性坏死。另注意,每1~2小时用水冲洗胃腔管,以免血凝块堵塞孔洞,影响胃腔管的使用。止血24h后,放气观察1~2d再拔管。拔管前先喝些液状石蜡,以便减少气囊与食管壁的摩擦。气囊填塞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项:①气囊向上移位,堵塞咽喉引起窒息死亡。当患者有烦躁不安,或气囊放置位置不当,食管囊注气多于胃囊或胃囊注气过多破裂时尤易发生。为防止意外,应加强监护,床头置一把剪刀,随时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剪断皮管放气。②吸入性肺炎。③食管黏膜受压过久发生坏死,食管穿孔。

(3)内镜治疗:是治疗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措施。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注射硬化药或皮圈结扎止血;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注射组织黏合药止血。

(4)介入措施止血: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S)、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等。

(5)外科手术。

5.下消化道大出血

(1)凝血酶保留灌肠有时对左半结肠出血有效。

(2)改善凝血机制的药物。

(3)内镜止血:急诊结肠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时,可行内镜直视下止血。

(4)经动脉造影留置导管滴注血管活性药物,如血管加压素。

(5)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缺点是可能引起肠梗死。

(6)紧急手术治疗。

(7)病因治疗。

预后

消化道大出血的预后与出血病因、部位、救治措施是否及时有关。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较好,但仍有一定的病死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病死率在30%~50%。

(赵清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