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对软双相的认识

提高对软双相的认识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高对软双相的认识,是临床和精神卫生服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不同类型的双相障碍的漏诊或误诊的情况有些差异。由于目前尚不能对双相障碍进行实验室检测,诊断有赖于细致的症状学检查。双相障碍有别于单相障碍的主要特点是在于躁狂或轻躁狂的发作。为了提高对软双相的识别,从临床特征上来关注是必要的。

提高对软双相的认识,是临床和精神卫生服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就目前看来,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还是比较低的,至少是低于其真正的流行病学的数据。但是不同类型的双相障碍的漏诊或误诊的情况有些差异。

双相Ⅰ型的病人由于有比较明显的躁狂发作,容易识别,相对来说,漏诊的机会少,然而真正接受治疗的病人还不到一半(44.7%),不幸的是,即使他们能够得到治疗,一些严重的躁狂却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障碍,这些治疗往往是不加用心境稳定药,结果病程延长或迁延不愈,难说这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双相Ⅱ型的漏诊率可能就比较高。由于目前尚不能对双相障碍进行实验室检测,诊断有赖于细致的症状学检查。双相障碍有别于单相障碍的主要特点是在于躁狂或轻躁狂的发作。因此,诊断的要点就是获取完整的、可靠的病史资料。否则,情感障碍的双相本质就有可能被忽视,其中双相Ⅱ型更为明显。不幸的是,患者不一定是病史的最佳来源,因为他们可能不会认识或承认既往的发作。例如双相Ⅱ型轻躁狂患者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有必要从患者的家庭成员和(或)密友那里探询有关既往情绪或行为的信息。可以使用一些褒义的词汇来淡化对于轻躁狂的轻蔑语义,如精力旺盛、善于交际、富有创造性和不需要太多的睡眠。因为这些情况往往被认为是双相Ⅱ型患者抑郁的好转表现,而实际上已经是转向了轻躁狂,至少也是已经开始启动了转相的步伐。

相对于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来说,软双相的“误诊”就更高,虽然没有正式的诊断标准,但是应该在诊断为单相抑郁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这种软双相的可能。实际上,软双相病不少见,可疑的双相Ⅱ型、双相Ⅲ型以及心境恶劣的总的患病率在7.8%~12%,所以,软双相,包括双相Ⅲ型(假性单相的双相障碍)和假单相障碍(主要是单相抑郁,而非单相躁狂)等,在临床和精神科门诊还是不少见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有可能使疾病复杂化。

所谓疾病复杂化,就是疾病转相或者出现快速循环现象,这样就会使疾病复杂化,久病不愈,病程迁延。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可能就是没有认识到这种软双相的潜在势能,结果导致了临床相的变化。特别是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应用,在治疗抑郁的同时,可能会加速疾病时相的转化,有时还会启动快速循环的发作,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此,对于这种软双相的病人,应该加用心境稳定药,这是很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为了提高对软双相的识别,从临床特征上来关注是必要的。如果某一位抑郁症病人有以下特点,应该引起重视:①目前的抑郁发作严重程度>3分;②抑郁发作的首发年龄<25岁;③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④“精力过盛”性人格;⑤非典型性抑郁发作;⑥每次短暂的抑郁发作时间少于3个月;⑦精神病性抑郁发作;⑧产后抑郁;⑨抗抑郁药物引起躁狂或轻躁狂;⑩3种以上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瑏瑡抗抑郁药物效应逐渐消减现象(wear-off)。如果非药提出“诊断标准”,可按以下方法操作。

1.至少有1次抑郁发作。

2.无自发性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3.以下2项之一,加上4项目中至少2条,或者以下2项都存在,加4项目中1条。

(1)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

(2)抗抑郁药物引起过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4.如果没有3项目,以下9条项目中至少有6条。

(1)“精力过盛”性人格。

(2)目前的抑郁发作严重程度>3分。

(3)每次短暂的抑郁发作时间少于3个月。

(4)非典型性抑郁发作。

(5)精神病性抑郁发作。

(6)抑郁发作的首发年龄<25岁。

(7)产后抑郁。

(8)抗抑郁药物效应逐渐消减现象。

(9)3种以上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没有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