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儿白血病

婴儿白血病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血病发生于少于12个月的婴孩,统称婴儿白血病。与年龄较大儿童白血病相同,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慢性主要为幼儿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婴儿极为罕见。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传统上使用急淋治疗方案,但复发率高而EFS低。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对婴儿伤害甚大,故不主张放疗。若无MLL基因重组,Interfant 99方案的2年EFS达87%,而婴儿急淋复发多在诊断2年内出现。

白血病发生于少于12个月的婴孩,统称婴儿白血病。与年龄较大儿童白血病相同,亦可分为急性及慢性,慢性主要为幼儿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婴儿极为罕见。本文主要谈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

一、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一)病理

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罕见,只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4%,预后较大于1岁急淋差,无事故存活率(EFS)只有22%~40%。发病症状多有高白细胞数,肝大、脾大,较多有中枢神经白血病(CNSL)。免疫分型主要为B系,但属较不成熟形,CD10抗原大多阴性,而特点为MLL基因(11q23)重组甚为常见,达80%,尤以6个月以下婴儿。

MLL基因重组最常见为t(4;11),但11q23基因与其他染色体易位也颇常见(表7-19)。80%CD10阴性的B急淋有MLL重组,而CD10阳性只有20%有MLL重组。

表7-19 婴儿急淋特征(国际婴儿急淋-99研究)

(二)诊断

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方法与其他白血病无异,形态分型主要是分急淋与急非淋,免疫分型是必需的,而染色体及基因转变在婴儿急淋是十分常见,对预后有重要指示,故骨髓检查应包括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能将11q23不同易位表达,故婴儿白血病病例应尽量争取作FISH检查。PCR可测不同的MLL融合基因,如MLL-AF4、MLL-AF9等,采用上述手段可准确测定MLL基因有否重组,对采用何种治疗方法有指导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较常见(9%),必须于诊断时做腰椎穿刺。婴儿急淋同时有高白细胞数的比例高,故做腰穿前应小心准备,尽量减低创伤性出血,如提高血小板数及使用镇静药,否则出现CNSL复发率增高。

(三)治疗方案

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传统上使用急淋治疗方案,但复发率高而EFS低。髓系表达在婴儿急淋较常见,故近年一些方案将婴儿急淋与1岁以上急淋分开,采用不同方案。实验室研究显示婴儿急淋白血病细胞对阿糖胞苷(Ara-C)较敏感,一些方案如国际婴儿急淋99方案(Interfant-99)在诱导缓解加入14d低剂量Ara-C[75mg/(m2·d)],在巩固期加入大剂量Ara-C 3g/m2,q12h,4次,连续2周。方案见表7-20。但整体治疗仍然是按急淋方案为蓝本。

表7-20 国际婴儿急淋(Interfant-99)化疗方案

(续 表)

CNSL预防甚为重要,除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外,亦需定期鞘注,大多采用三联鞘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对婴儿伤害甚大,故不主张放疗。

治疗方案按患者复发危险度分期,包括MLL基因有无重组、白细胞数、泼尼松反应及年龄。日本一研究将患者按MLL基因有无重组分成两组,MLL基因重组者接受强化疗,因这组复发较早,故随后都做SCT,MLL基因无重组者接受ALL标准化疗,MLL基因重组5年存活率(OS)50.8%(95%CI,39.6~62.0),5年EFS 38.6%(95%CI,27.7~49.5),MLL基因无重组者5年EFS 95.5%(95%CI,86.6~100)。

国际婴儿急淋99治疗计划见图7-9,标危患者为MLL基因无重组,对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幼稚细胞<1.0×109/L),多为6个月以上,约占婴儿急淋20%,以常规急淋方案治疗,效果也不错。高危组为6个月以下,白细胞>300×109/L,或泼尼松反应差,而同时有MLL重组,此组EFS<20%,故可以考虑在缓解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MLL重组患者,用加上Ara-C的方案,效果较满意。

图7-9 国际婴儿急淋(Interfant-99)治疗计划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非常高危白血病的常用手段,但SCT在婴儿急淋的效果较具争论性。一些报道SCT后的EFS 40%,而供者类别(同胞,非全相合近亲,非血缘)对移植结果并无明显差异,但很多报道可能对移植指征有挑选性。裴在一回顾性研究分析多中心ALL 11q23患者,23例接受移植的EFS为19%,比接受化疗组还低,但这报道移植的EFS比其他报道低很多,如Sanders报道40例移植3年EFS 42.2%。近年研究方案大多将移植指针定得较严谨,限于MLL重组,另有泼尼松反应差或高白细胞数(>300×109/L)。移植多在诱导及巩固治疗数次后进行,一般在诊断后8个月内。预处理应避免全身放射治疗,因长远后遗症在婴儿组较严重。日本研究方案SCT预处理包括全身放射治疗,长远后遗症普遍,包括慢性GVHD,生长发育迟缓需接受替代治疗,内分泌失调、智力发育障碍、白质脑病、慢性肺病等。非放疗预处理化疗方案如下:白消安(Busulphan)5mg/(kg·d)(分4次)连续4d,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60mg/(kg·d),2d,VP-16 40mg/kg,1次或美法仑(Melphalan)140mg/m2,1次。Interfant 99研究方案中,高危(泼尼松反应差)接受化疗及SCT,4年EFS 50.2%,但与单用化疗组的37.4%无统计学差异。

婴儿对化疗较易出现并发症,而体重与表面积(SA)关系与年长孩子不同,故化疗剂量亦需做出调整。6个月以下患儿应将剂量定为SA计算的66%,而6~12个月则为75%。

(四)预后及疗效

年岁小的婴儿(<6个月)预后差,大多有其他不良预后因素,包括CD10阴性、MLL基因重组、高白细胞数及泼尼松反应差。若无MLL基因重组,Interfant 99方案的2年EFS达87%,而婴儿急淋复发多在诊断2年内出现。MLL基因重组患儿EFS为45%,若同时是<6个月及WBC>300×109/L,EFS只有15.9%。

婴儿急淋的缓解率达95%,总体存活率为63.9%,EFS 54.9%。复发率约30%,主要为骨髓复发,单纯CNS复发为2.3%,复发中位时间8个月(0~30个月)。MLL基因重组可以是t(4;11),t(9;11),t(11;19)等不同易位,但上述不同易位对预后并无影响。

婴儿急淋治愈率需要大大改善,但病例数少,较难做大型临床研究,需多中心合作协作组进行,Interfant 2006方案现在将MRC AML与ALL巩固治疗做随机比较,需数年后才可能有结果。

二、婴儿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

儿童AML约20%为小于1岁婴儿,出现11q23染色体异常较常见,有报道达35%,而预后较好的染色体易位,如t(8;21),t(15;17)及inv(16)在婴儿甚为少见。发病症状与其他白血病相似,治疗一般亦采用AML方案,不需另外设计特别方案,但化疗剂量一般需作减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如英国MRC方案将剂量定为常规的75%。婴儿AML的预后与>1岁患儿无分别,英国MRC方案的婴儿AML的EFS为58%,大于1岁为56%。婴儿AML的治疗相关死亡率较年长患儿高,12%与3%比,故治疗时应加倍小心。

AML的11q23染色体转变,在儿童AML为15%~20%,一般认为预后不好,95%11q23染色体转变有MLL(mixed lineage leukemia)基因重组,分子生物学检查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能将11q23不同易位表达,已知超过50个不同基因组合。AML最常见11q23重组为t(9;11)(p22;q23)(约50%),其他包括t(11;19)(q23;p13.1),t(11;19)(q23;p13.3),t(6;11)(q27;q23),t(10;11)(p12;q23)等。大部分形态学是FAB(French-American British)-M4或FAB-M5。以往有些研究报道t(9;11)(p22;q23)组预后较好,放在标危组治疗。但不同的11q23染色体转变在婴儿AML是比较罕见,最近一个大型多中心协作组研究,包括15个国家756例11q23AML,做详细分析。328例(43%)为t(9;11)(p22;q23),98例(13%)t(10;11)(p12;q23),35例(5%)t(6;11)(q27;q23),34例(5%)t(11;19)(q23;p13.1),25例(3%)t(11;19)(q23;p13.3),31例(4%)t(11;19)(q23;p13,没有再细分),25例(3%)t(1;11)(q21;q23),13例(2%)t(4;11)(q21;q23),12例(2%)t(10;11)(p11.2;q23),12例(2%)t(11;17)(q23;q21)。发病时中位年龄2.2岁,不同11q23组合2岁以下为40%~60%。治疗后总缓解率为85%,5年EFS 44%±2%;5y-OS 56%±2%;复发率35%±2%。不同组合的治疗效果差别颇大,其中24例t(1;11)(q21;q23)预后最好,5年EFS 92%±5%,5年OS 100%。但35例t(6;11)(q27;q23)5年EFS只11%±5%,5年OS 22%±7%。t(9;11)(p22;q23)5年EFS为50%±3%,FAB-M5型5年EFS为56%±3%,其他FAB亚型只31%±7%(P=0.002)。11q23亚分组t(10;11)(p11.2;q23),t(4;11)(q21;q23),t(10;11)(p12;q23)预后也不好,5年EFS分别为17%±11%、29%±13%和32%±5%。

M7在婴儿AML可分3种,一类为t(1;22)(p13;q13)染色体转变,第二类是21-三体综合征(Down syndrome)M7,另一类M7没有21-三体综合征或t(1;22)。21-三体综合征较多在新生儿期出现暂时性骨髓增生症(transient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TMD),白细胞数增高,外周血见幼稚细胞,体检有贫血,出血及肝大、脾大,骨髓形态类似M7,但大部分不需化疗会逐渐恢复正常,但约10%在1-2岁时会出现AML,多为M7型,故应定期追踪并查血常规。若出现肝大、脾大引起呼吸困难,可用低剂量Ara-C做控制。若变成AML则需做正规化疗,但治疗相关死亡率较正常患儿高,需强化支持治疗,能达CR者预后较佳,EFS可达75%。

1991年最先报道t(1;22)(p13;q13)染色体转变于婴儿AML M7,发病率在儿童和青少年M7为2.4%,在小孩M7是22%,但在婴儿M7高达66%,分子生物学证明是OTT-MAL融合基因。临床表现肝大、脾大,而纤维化是这病典型表现,肝血管闭塞加纤维化与肝静脉闭塞综合征(VOD)相像。肝活检可见幼稚细胞,须与实体瘤分辨,有时并不容易。骨髓检查可能受纤维化影响,不容易看见白血病细胞。也有提议先天性M7最初发源于肝脾,因肝脾是胎儿造血主要器官,白血病先在肝脾出现,之后才转到骨髓。这组患者预后不好,缓解率只有53%,存活中位时间8个月,2年EFS至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