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损伤后的排尿障碍

脊髓损伤后的排尿障碍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的膀胱排尿功能和脊髓损伤水平不完全相关。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284例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1 393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证实,单纯依据脊髓损伤水平不能确定神经性膀胱的类型。随着脊髓损伤的康复,膀胱功能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尿动力学的随访、并以此修正治疗方案是防止上尿路功能损伤的关键。

1.脊髓休克期的排尿障碍 严重脊髓损伤后,立即产生损伤平面以下所有的神经活动的抑制。膀胱逼尿肌完全性麻痹,失去收缩能力。尿道括约肌张力也降低,但不完全丧失,致使尿道阻力仍高于膀胱压力。因而患者出现尿潴留,可持续数周到数月。

2.脊髓休克期后的排尿障碍 脊髓休克期后,不同的脊髓损伤平面,对膀胱尿道功能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大致可分为:

①骶髓以上损伤:位于骶髓部的排尿中枢完整,随着脊髓休克逐渐恢复,逼尿肌出现反射性收缩,收缩时间逐渐延长,张力增高,多出现逼尿肌活动过度。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产生不自主性排尿,但不能将尿液排空,存留有大量的残余尿。骶髓以上损伤,阻断了脑桥排尿中枢与骶髓排尿中枢之间的通路,干扰了协调活动,可发生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使得在排尿逼尿肌收缩的同时,括约肌不能协同松弛,产生膀胱内高压及排尿障碍。

②骶髓和骶下损伤:多发生逼尿肌无收缩和无反射(detrusor areflex,DA),膀胱成为无收缩能力的贮尿囊,只能通过增加腹压(用力屏气或手指压迫下腹部)或用导尿管来排尿,患者出现排尿困难或充溢性尿失禁。

临床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的膀胱排尿功能和脊髓损伤水平不完全相关。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284例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1 393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证实,单纯依据脊髓损伤水平不能确定神经性膀胱的类型。随着脊髓损伤的康复,膀胱功能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尿动力学的随访、并以此修正治疗方案是防止上尿路功能损伤的关键。已有众多临床资料证实膀胱充盈期压力>40cmH2O或排尿期压力>60cmH2O将会明显损害上尿路功能,引起上尿路引流不畅,输尿管反流,严重者甚至出现肾衰竭。尤其是伴有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者膀胱内压力更高,危险性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些所谓的“平衡膀胱”,采用反射性排尿,尽管可以只有少量残余尿量,如果充盈期和排尿期膀胱内压力过高,也会产生上尿路损害。因此,脊髓损伤患者在不同阶段都应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