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肢体周径测量和长度评定

肢体周径测量和长度评定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用皮尺或钢卷尺测定骨的缩短和增长程度以及残肢断端的长度,测量时应注意先将两侧肢体放置于对称位置,然后利用骨性标志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最后将两侧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1.上肢长 病人坐位或立位,上肢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肘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测量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指尖的距离。3.大腿围度 病人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测量髌骨上方10cm处,或从髌骨上缘起向大腿中段取6cm、8cm、10cm、12cm处的围度。

一、肢体长度的测量

可用皮尺或钢卷尺测定骨的缩短和增长程度以及残肢断端的长度,测量时应注意先将两侧肢体放置于对称位置,然后利用骨性标志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最后将两侧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一)上肢长度的测量

1.上肢长 病人坐位或立位,上肢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肘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测量肩峰外侧端到桡骨茎突或中指指尖的距离。

2.上臂长 体位同上,测量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髁的距离。

3.前臂长 体位同上,测量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的距离或尺骨鹰嘴到尺骨茎突的距离。

4.手长度 将手置于手指伸展位,测量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的连线起始点开始到中指指尖的距离。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1.下肢长 病人仰卧位,骨盆水平,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测量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也可以测量股骨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2.大腿长 体位同上,测量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的距离,也可测量坐骨结节到股骨外上踝的距离。

3.小腿长 体位同上,测量从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的距离,也可测量股骨外上髁到外踝的距离。

4.足长 将踝关节放置在中立位,测量从足跟末端到第2趾末端的距离。

(三)残肢断端的长度

1.上臂残端长度 测量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2.前臂残端长度 测量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3.大腿残肢长度 测量从坐骨结节沿大腿后面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4.小腿残肢长度 测量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二、肢体围度的测量

常用皮尺测量肢体的围度(或周径),以了解肌肉有无萎缩、胀、肥大。

(一)四肢围度的测量

1.上臂围度 取肘关节用力屈曲和肘关节伸展两种体位;测量上臂中部、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的围度。

2.前臂围度 病人将前臂放在体侧自然下垂,分别测量前臂近侧端最大膨隆处和前臂远端最细处的围度。

3.大腿围度 病人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测量髌骨上方10cm处,或从髌骨上缘起向大腿中段取6cm、8cm、10cm、12cm处的围度。

4.小腿围度 病人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测量小腿最粗处和内外踝最细处的围度。

(二)残肢断端围度的测量

残肢断端测量是为了判断断端的水肿状态和判定与假肢接受腔的合适程度。

1.上臂残端围度 从腋窝到断端每隔2.5cm测量1次围度。

2.前臂残端围度 从尺骨鹰嘴到断端末端每隔2.5cm测量1次围度。

3.大腿残端围度 从坐骨结节到断端末端每隔5cm测量1次围度。

4.小腿残端围度 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断端末端每隔5cm测量1次围度。

(三)躯干围度的测量

1.颈围 病人坐位或立位,测量通过喉结处的颈部的围度。

2.胸围 体位同上,测量平静呼气末和吸气末通过乳头的围度。

3.腹围 体位同上,测量通过脐平面的围度。

4.臀围 立位,测量臀部最粗处的围度。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成 鹏,马 诚.实用社区康复指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3] 马 诚,成 鹏.康复治疗技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

[4] 成 鹏.实用骨关节伤病康复评定图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5] 马 诚,成 鹏,黄东锋.实用社区康复适宜技术图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