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合璧的“油王府”

中西合璧的“油王府”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柯立芝前去考察的豫王府,后来被中国人打趣称为“油王府”——对当时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捐款建造协和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油王”。被“豫王府”风格感染的他,决心修改原先的设计方案,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着宫殿式外观的校园和医院群建筑。最后建成的“协和”,实现了柯立芝希望的“中西合璧”。协和医院的病案室,开院以来所有病人的病历,

1916年,从温哥华出发至中国的轮船上,有一位建筑师与协和第一任校长同行,他叫查尔斯·柯立芝(Charles A.Coolidge)。他这次前往北京,负责设计协和的建筑。

就像在协和创立之前,选择当时顶尖的医学界人士来中国考察、设定标准一样,这次选择的建筑设计师柯立芝,也是当时美国建筑界里排名靠前的。他曾经设计建造了哈佛医学院,位于纽约的洛克菲勒研究所的新大楼,也出于他之手。在来中国之前,基金会对他提出协和建筑的要求:原则上,要求所有的大楼——教学楼、医院、药房、实验室、宿舍——“必须与它们的用处、它们所在的国家有内在联系”,同时考虑好建筑经费和运转维持的经费,不必使用过分的雕琢和装饰。

柯立芝前去考察的豫王府,后来被中国人打趣称为“油王府”——对当时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捐款建造协和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油王”。

柯立芝第一眼看到“豫王府”,便为中国建筑的壮丽所倾倒,他写道:“从那时起……我一想到所有这些有着雕梁画栋、绚丽色彩设计的建筑竟然要被毁掉,便感到难过。”

被“豫王府”风格感染的他,决心修改原先的设计方案,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着宫殿式外观的校园和医院群建筑。几个月后,柯立芝返回纽约,提交了他的设计报告,其中重点讨论了“拱顶”和“琉璃瓦”这些中国元素,并附上一些草图展示了传统的中国瓦房屋顶,提出在协和建筑中应该保留中国元素。

在进行美妙的中西合璧构想时,柯立芝也不得不考虑费用。这是1916年,有一些材料需要进口,远洋运输公司很少,用一百万美元去买下地皮,并包括建筑和设备的费用,似乎不可能。他算下来的花费,差不多是一百万美元的三倍。事实上到1919年底,建成学校所用的费用已经到了七百五十万美元。

在民国总统黎元洪题名的《协医年刊》中,写到协和初办的情形:“收买豫王府旧址,计面积六十余亩,建筑新屋十四座,外则画栋雕梁,玉栏碧瓦,集中华建筑术之大观,内则设备周密,器械精良,收集西医医学之精粹,聘请英、美、德、奥、加拿大、俄国、荷兰等国名医任教,施诊给药。”

关于豫亲王府,民间有不少关于拆除时“神秘窖藏”的传闻,说盖新楼时挖出了整缸的银元宝、金元宝。甚至有人说:挖出来的窑藏,不但超过购买此府的房价,甚至抵得上协和建筑群的造价。当年老豫亲王,是摄政王多尔衮最宠信的亲王,其府邸窖藏二三十万两白银,万把两黄金,应在想象中。他的后代子孙因年代久远,不知埋在何处,卖房时无从挖掘。传说在卖房契约文书上,还有一条附加条款:“据祖上相传曾有金银器件秘密窖中,藏于北屋房基地之内,倘日后发现,无论多少仍归豫王所有,惟豫王不得任意派人入内开掘……”神秘的窖藏使得在拆建豫王府时,四面都用铁丝网圈起来,警察荷枪实弹把门,工人出入门岗时严格搜身,规定工人出来时,只能穿一条单裤。据传多年之后,有位工人在闲谈之中说,当时果真挖出了大量珠宝玉器金银首饰。

1917年协和建筑正式奠基。最后建成的“协和”,实现了柯立芝希望的“中西合璧”。全部建筑外部造型为宫殿式,雕梁画栋,琉璃瓦顶,均用高级建筑材料,大楼的楼面是青砖水磨对缝。据说,檐下、廊上的油画每平方尺的费用为五元,有许多高级技术工人参加了建造,其中有曾为清宫做过工的老工人。而建筑内部则考虑到了现代医学教育、医疗和科研的需要,从病房、教室到实验室,都是当时最考究的西式设备,甚至水汀管、门锁、抽水马桶都是从美国运来的。

对于协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建筑学家梁思成倒并不是很认同。1935年他在《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中,对北平协和医院、燕京大学等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的通病则全在对于中国建筑权衡结构缺乏基本的认识这一点上。他们均注重外形的模仿,而不顾中外结构之异同处,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其上下结构截然不同旨趣,除却琉璃瓦本身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外,其他可以说是仍为西洋建筑”。

除去建筑形式不谈,协和的这项建筑工程,可算是经住了时间和意志的考验。从1917年起,前后用了四年时间,建成了包括五十五幢建筑物的建筑群。其中有十四座主楼,按英文字母编号A至N,包括教学、办公、医院、礼堂、动力房。除礼堂A楼外,皆有走廊连接互通。各楼一般为三到五层。整个建筑布局以图书馆为中心,每一部分可看成一个独立单元。在每栋楼里,用于教学、科研的实验室与病房相邻。医学院和医院也通过通道连在一起。协和有四个门,南门是医学院门,西门是医院门,东面是后门,出入医生、护士,通护士楼、教授宿舍,北门则通机器房、厨房,也是进煤出灰的门。最热闹的当数西门,正对帅府园,出来就是王府井大街,看病的人都由这个门进出。

除主楼之外,附近的外交部街及北极阁还建有小楼三十余座,供高级教员居住。

当时协和医学院的规模,是按每年招收学生二十五名设计的,也考虑了将来招收五十名的需要。协和考试很严,比如,1919年考入预科的是二十一名,到1927年毕业时共十名,其中仅有四名是原来二十一名中的成员,而其他六名则为插班生和上级班降下来的。协和医院则有二百五十张教学床位。从病床数与学生人数来看,建筑规模和教学条件极为优越,可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老协和全院各房间的门只能用自己的钥匙去开,但为检查方便,设计了总钥匙和分总钥匙,有专人管。夜间值班工作需要时,可用总钥匙打开任何一个房间。每一楼层的负责人可以用分总钥匙打开这个楼层的任一房间,但无法用于其他楼层。这保证了安全和秩序。

设计师笔下的协和建筑群图纸。最后建成时,外部造型是宫殿式,雕梁画栋,琉璃瓦顶,内部则是当时最考究的西式装备,甚至水汀管、门锁、抽水马桶都是从美国运来的。在协和建筑群中还有一套完整的动力系统

时钟设计也很独特。不管到协和哪个地方,都可以方便地看到楼道里的壁钟。全院的壁钟是子钟,与会议室挂的母钟相连。通过母钟可调节全院各个子钟的快慢。所以,在协和的每个角落,时间都是一致的。

协和医院还设有营养部,有专门的营养专家在此工作。营养部的两大任务是供应病人和职工的膳食,并培养营养学人才。在这里,食品的卫生标准要求很严,比如水果是这样消毒的:新鲜水果洗净后浸于沸腾开水中,消毒十到三十秒,取出后立即放入冷藏室。

协和医院的病案室,开院以来所有病人的病历,均可按照姓名和疾病查到。图书馆里丰富的书刊杂志,大多以英文为主。为管好图书馆,还专设一委员会,委员均由科学家兼任。与学校一街之隔的一组房屋,解决全院的煤气设备、仪器修理、油漆、车房、大仓库这些后勤需要。

协和有一套独立而完整的水、电、动力设备系统。20世纪初,北京的室内供水供电都不稳定,60瓦灯泡的亮度仅如蜡烛,停水、停电时有发生。为此,协和设有自己的发电厂、高压锅炉房和饮水厂,由电厂三名监工带领十九名工人,分为三组,二十四小时值班,机修工和锅炉修理工,每日检修。

动力房有三台发电机,输出的电压有两种:110伏和220伏。发电机每周一小检,三年一中检,十年一大修。

有四台100马力的蒸汽锅炉,供全校所需的蒸汽和暖气以及软化和净化水设备。每栋楼均有冷热水、蒸馏水、饮用水及压缩空气。污水入化粪池,有自动控制的抽吸机将净化的水排入下水道。在楼群的东北角,竖立着当年东单一带最高的烟囱。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五厂(冰厂、供手术麻醉用的笑气厂、煤气厂、机修厂和电工厂)、三房(汽车房、洗衣房和电话房)、三室(缝纫室、印字室和制图室)、一处(斋务处)。

洗衣房有十余台不同功能的机器,比如洗衣、烘干、甩干、滚平、毛毯干燥等。洗衣房的洗衣机每天能处理三千件衣服。衣物须洗净熨平才能发出,绝对不允许缺带少扣、有破绽。

全校对外联系有十条电话专线,对内交换台有二百条线,学校各楼的通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病案室、餐厅……均有统一的由总机房控制的信号灯系统。这是后来实习生、住院医生二十四小时负责制的主要通知办法,每人一个灯号,在医院各处都能看到信号灯。

在20世纪30年代,协和内科心电图室的心电图仪,有线路直通全院各病室。30年代的高精设备,一律由物理专家掌管,这在当时中国独一无二。30年代轰动世界的美国富豪之子在中国患病后使用的协和“铁肺”,也是中国唯一的一部“铁肺”。

老协和门禁很严,门卫二十余人。全院有一套无所不在的严格规章制度。负责监督环境卫生的“美国女管家”海丝典,常常戴着一副白手套,随手抹一下,如果手套上发现了尘土,就要重新打扫,当班工人就会受到批评。海丝典经常带一个笔记本,把各处发现的不卫生情况记下来,以便及时处理。为了消灭蟑螂,海丝典让工人们每年同一时间统一沿室内墙根和在全院各角落撒杀虫剂,一举消灭。她还专门写过一本清洁管理的书。在这样的严格制度之下,协和的清洁卫生,全国闻名。

协和医学院大门

老协和的病房

老协和建筑群有十四座主楼,除礼堂外,皆有走廊相连。医学院和医院也通过图中的通道连接

当时协和工人的工资,明显高于社会上的工人,职工和家属都可以提供免费医疗,假期还有差旅费,所以谁也不会对工作怠慢和大意。工人规定几点上班就几点,早一点大门不开,晚了就算迟到,迟到三次就可能被开除。没有表的工人,只好早去,所以不管刮风下雨,清晨的协和铁门外总有一些人在那里等着开门。每个人都很珍惜这份在“油王府”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